去年退休同事送我一个鱼缸,我一直在试探它所能容纳生物体的极限,现在差不多到头了。其中以软体动物为主,螺贝皆有,具体数目不详,肯定三位数以上。今天分门别类“总结”一下,给这些陪我跨年的小生命留些印记,以供来日之思。爱过。
黄金螺,常见大型观赏螺,沟瓶螺/Pomacea canaliculata的黄化品种。沟瓶螺即是南方臭名昭著、人人得而诛之的入侵物种“福寿螺”,吓人不?食性颇杂,荤素不忌,能吃也能拉,“顷之三遗矢矣”;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目前已有1/2米粒大小的后代出现。
神秘螺,花色较多,紫白金青皆有之,前身为广布瓶螺/Pomacea diffusa,又名平肩瓶螺,也是福寿螺之一种。外形似黄金螺,也有和黄金螺一致的色型,其体螺层(最膨大的那一层)和上层的夹角约等于90°,故曰“平肩”;而黄金螺在该处有明显凹陷的“沟”,夹角小于90°,据此可区分。亦有产卵,惜未见孵化。
小结:1、雌雄异体,需离开水面一定距离才能产卵,故鱼缸不能放满水,免得找不到地方给憋出毛病来;2、黄金螺的卵粉红色,神秘螺的卵灰白略带红色,都是密集成坨的形态,为避免引发不适感,图就免了。3、好养活,想养死都难。不耐低温,在北方的野外水域嘚瑟不起来,但在有暖气的室内无需加温。
杜式丽卷螺/Planorbella duryi,扁卷螺科,商品名苹果螺,有粉、红、蓝、豹纹等各种色型,普及程度比黄金螺高,繁殖能力更加强悍,随手扔几个就有可能爆缸。我这里娇嫩欲滴的第二代已然长成,年老色衰的上一辈被我悉数清除。不必心软,“三嫌老丑换娥眉”,正是沿袭古人遗风。
澳洲红螺/Bulinus sp.,淤泥螺科,又名尖顶红螺、法国金螺,曾经非常流行,后来人气渐消,目前在青岛南山市场还能见到。该种螺壳粉红色,长卵形,少见的左旋,软体部分颜色和红色的苹果螺相同。好养,据说繁殖不易,就算产卵孵化也很容易团灭。
椎实螺和囊螺是常见的杂螺(无法精确鉴定,故以科名称呼之),颜值低下,一般人不会专门养,我是二般人。图*疑似椎实螺科萝卜螺属的耳萝卜螺/Radix auricularia,触角很有个性,呈三角状,有点像水牛角;囊螺乍看和耳萝卜螺有点像,壳表面都有类似豹纹的斑点,但实际上更像澳洲红螺,螺壳左旋,触角丝状,区别明显。
小结:1、无“口盖(厣)”,和陆地上的蜗牛类似;2、雌雄同体,异体受精,但耳萝卜螺可同体授精,即便一只进入鱼缸,不久也可能会“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我这些就是这么来的;3、此类中有不少种类能在壳内充进空气,腹足倒挂在水面仰泳,以上四种全都拥有这项技能。
右边大个头是丽丝蜑螺/Vittina turrita,斑马螺,壳表黑色,具黄褐色条纹;左边是幡条蜑螺/V. coromendeliana,闪电斑马螺,与前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条纹为曲折的“闪电纹”。二者螺壳均为水滴形,但仔细看还是略有不同,只是不太好描述。
洋葱螺,正名半锥蜑螺/V. semiconica,螺壳为短粗水滴形,红棕色或橙红色,具螺旋排列的黑色斑。腹足暗黑色,口部有一圈“黑嘴唇”,还挺萌的。和其它蜑螺一样,洋葱螺也喜欢夜游,白天公认亮相是比较少见的情况。
黑金刚螺,即军帽螺/Neritina pulligera,也叫黄口蜑螺,螺壳呈半球形,通体乌黑,故名。通常白天潜伏沙内,或龟缩于角落,很难拍到;而且腹足吸附力很强,强薅容易致其损伤,所以摆拍也很难,只好借用别人的----本篇唯一一张网图。
小结:1、以上蜑螺均出身于咸淡水交界的“汽水区”,淡水能存活,人工环境下不能繁殖;2、产卵很勤(不能孵化),密集附着在其它螺或贝的壳上,麻麻赖赖,令人极为厌恶,我有点后悔引入蜑螺;3、除藻能手,黑金刚螺更是业界公认的翘楚,有蜑螺在,绿藻成不了气候。
石田螺/Sinotaia sp.,具体种不知,只能“鉴定”到田螺科石田螺属,分布遍及南北淡水水域,常见的食用螺类,著名的广西螺蛳粉中的“螺蛳”即是石田螺(过去叫方形环棱螺),真正以“螺蛳”为正名、拟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物种Margarya melanioides仅产于云南的高原湖泊,寻常人等见不到。
耳河螺/Rivulafia auriculata,我国特有淡水螺类,产于我国南方水域,我这一批来自于湖南。壳形和一般田螺类明显不同,体螺层占比很大,壳面亮黄色(尾部被腐蚀后呈铜锈色),但它们刚来时浑身长满绿藻,根本看不出原色(shai),几天内即被蜑螺们迅速剃光......图十五正好表现了这一过程。
广东角螺/Angulyagra sp.,田螺科角螺属,具体种不知,好像分类有点争议。形状和普通的石田螺差相仿佛,壳面有凸起的深色环纹,使得其颜值上扬,虽是本土原生种,但跻身于观赏螺行列也不算僭越,比什么雪琴唱歌更合理一些。
来自哈尔滨松花江流域的东北田螺/V. chui,虽其貌不扬,比普通田螺形状更矬一些,但却是我这里最珍贵的物种,和螺蛳一样拟被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很遗憾,广东角螺和湖南耳河螺都活得还不错,东北田螺却大部阵亡,跨年之后就剩仨了......还有俩小崽子疑似东北田螺,希望都在它们身上了。
小结:田螺科有汉白玉田螺、龙功螺等“观赏螺”种类,我全无兴趣,只养了这些本土种,感觉反而不如流行的“观赏螺”类好养。很奇怪,我这里过滤器加氧泵俱全,好吃好喝伺候着,总比野外环境和东北苦寒之地强吧?后来和网友交流得知,那些死去的田螺很有可能是饿死的,一般螺粮并不符合它们的口味,应该喂螺旋藻片才对。
宁波短沟蜷/Semisulcospira ningpoensis,以前叫方格短沟蜷,虽以“宁波”冠名,却分布广泛,青岛亦是产地之一。蜷类中有不少著名的观赏螺,比田螺科更盛,我也只养了这一个本土种,填补一下锥形螺壳的空白。该种无法像其他螺类一样在玻璃壁上上下自如,只能始终螺塔冲下,拧巴着往下挪,费老劲了。
注意:很多人看见这类螺壳锥形的螺,就认为是传播血吸虫的钉螺,其实差得远。著名的血吸虫宿主是湖北钉螺/Oncomelania hupensis,长度不足1厘米,水陆两栖,在水中和潮湿的草丛中活动,和蜷类区别十分明显。
淡水贝类没啥观赏价值,养这些只是出于兴趣。精确分类办不到,简单介绍一下:图二十三中的大块头是蚌科无齿蚌属某种,可能是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或Sinanodonta woodiana,就是一般意义上的河蚌,移动时生猛有力,常把过滤器搥歪了;还有蚌科丽蚌属某种和矛蚌属某种,金黄色的小蛤蜊是蚬科蚬属的河蚬,这些通常钻入沙中,只留呼吸孔外露。
重点说一下湖沼股蛤/Limnoperna fortunei,又名淡水壳菜,看着很像海虹、淡菜或者青口贝吧?像就对了,该种是贻贝科中的淡水种,主要生活在南方水域,甚至自来水管道中也会有。和海里的贻贝一样,会分泌黏性极强的足丝,借以附着在其它物体表面。既能固着也好动,还能沿着玻璃缸壁上下移动(如图二十七),这一点其它几种都办不到。
除上述软体动物之外,我的鱼缸里还有些小鱼小虾小螃蟹:鱼以高体鳑鲏为主,还有几条中华花鳅;虾是所谓的除藻“黑壳虾”,可能是匙指虾科的种类;小螃蟹应该是某种泥蟹,据说在“深水”中活不过一周,但我这几只早就超过大限,仍然健在。不再一一赘述。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