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永定河与固安于成龙:一段历史的交织

07-02

永定河与固安于成龙:一段历史的交织

在清朝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中曾经出过两位同名同姓的于成龙,一前一后,彪炳史册,《清史稿》中各有传,于成龙墓志中亦有赞语:“国朝有清忠强直经济名臣曰两于公,皆讳成龙”。前一位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山西永宁人,貌如学究,用兵如神,善于治盗,先为罗城知县、黄州同知、直隶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以清廉著称,被康熙帝誉为清官第一,卒谥“清端”。后一位于成龙(1638—1700),字振甲,祖籍辽宁盖平,后迁居现河北固安县南房上村,曾经被前于成龙举荐为江宁知府,也精于捕盗,勤政廉能,颇受康熙皇帝赏识,官至直隶巡抚、都察院左都御史、河道总督,卒谥“襄勤”。这两位于成龙都是惠政爱民、口碑不错的青天大老爷,“人称清端为老于成龙、襄勤为小于成龙”①,当时民间流传谣谚:“前于后于,百姓安居”。

本文谈论的是小于成龙,即后一位固安于成龙,因为他不但廉能勤政、爱民如子、缉盗如神,而且还两次荣膺河道总督,治理过黄淮,也治理过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留下了值得称道的治河业绩;更何况永定河的命名与他息息相关,康熙皇帝正是采纳了他的提议才将浑河改名为永定河。因此,他不仅是名垂青史的廉洁清官,与老于成龙声望相颉颃,而且还是永定河水利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

一、清廉正直 备受重用

于成龙,生于崇德三年(1638)七月初五日,字振甲,奉天盖平(今辽宁营口南盖州)人,生父为于国安,于得水是他的养父。于得水因军功获得爵位三等阿达哈哈番,世袭,阿达哈哈番是满文“轻骑都尉”的意思,属于清代勋官官品。于成龙从康熙七年(1668)荫职至康熙三十九年(1700)病逝,为官三十余载,一直清廉爱民,铲除盗匪,深得百姓拥戴,颇得康熙器重,职位节节高升,多次被皇帝召见,多次受赏,多次担当重任

康熙七年,于成龙始任乐亭县令,修学宫、劝开垦、免赋税,礼贤爱士,缉盗安民,深得乐亭民众拥戴,连任11 载。康熙十八年(1679)擢用通州知州,严厉整治匪盗,令行禁止,市肆不扰。离任后,通州士民感念他的德政,为他建了于公祠。

康熙二十年(1681),“于成龙疏荐于成龙”的佳话在民间传开。直隶巡抚于成龙(于清端)“雅重公治行,尤喜其憨直无隐”②,“清端迁两江总督,疏荐其可大用。旬以江宁府阙员,请敕廷推清操久著与于成龙相类者。上果以襄勤任之。自此襄勤遂简在帝心,隆隆日上,口声伟绩,与清端颉颃矣”③。当上江宁知府的于成龙果然不辜负于清端公的厚望,更加清节自爱,为民请命,敢于和制府据理力争,澄清土地赋税,狠狠地打击不法豪强势力,声名鹊起,“清端愈益重之”④,也引起康熙皇帝的重视。

康熙二十三年(1684),皇上南巡至金陵,亲自召见于成龙,赐御书一卷,升其为江南安徽观察。不久,兼督分理江南下河。康熙二十四年(1685),任直隶巡抚,他力排众议改革保甲制度,将沈颖、太监张进升及大盗司九、张破楼子等绳之于法,大快民心,境内安定。康熙二十六年(1687),加太子少保,赏赐御乘良马、黄鞍辔、白金、御服貂裘及团龙御衣。康熙二十九年(1690),擢都察院左都御史兼镶红旗汉军都统,以御史大夫兼固山额真,获官秩一品,赐甲第一区。

康熙三十一年(1692),钦命于成龙为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出任河道总督。当时淮扬两河水灾严重,他呕心沥血,修堤筑坝,历时三年,终于把淮扬地区河道稳定下来,民获耕稼,这为日后治理永定河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康熙三十五年(1696),噶尔丹骚扰蒙古,康熙御驾亲征,于成龙督运粮饷,上谕内外官员听他调遣。押运粮草自古以来都是头等大事,关系着军队的生死存亡。途经数千里的沙漠,粮车陷于沙海,他身先士卒伐树铺路,历尽千辛万苦及时送到军粮。凯旋归来,龙颜大悦,论功行赏,授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袭。

二、治理浑河 名垂青史

康熙三十七年(1698)二月,于成龙以总督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管直隶巡抚。正值此时,浑河水发,与永定府南之河水汇流于一处,势不能容,常有泛涨,旗下及民人庄田都被淹没,百姓苦不堪言。于成龙临危受命,治理浑河,永定河之名由此诞生,于成龙的名字因治理浑河的光辉业绩而名垂青史。

“永定河古称桑干河,出太原经马邑,合燕云诸水,奔注畿南,丛源既高,汇流甚重,厥性激湍,数徙善溃。康熙三十七年,我皇考圣祖仁皇帝亲临指授疏导之方。新河既潴,遂庆安澜,爰赐嘉名,永昭底定,立庙卢沟桥北,题额建碑,奎文炳耀,河神之封……”这是位于石景山区庞村的北惠济庙雍正御制碑文,它阐明永定河的源流经过、特征及得名由来。文中提到的康熙三十七年治理永定河一事,即于成龙最辉煌的业绩。

从远古洪荒以来,永定河就是北京的母亲河。在根本没有现代人类活动的漫长岁月里,永定河于数十万年间,把洋河、桑干河、妫水从黄土高原上带来的肥沃黄土搬运填埋到因造山运动而正在沉降的“北京湾”凹地里去,以它在三家店出山口一次次喷吐的泥沙堆积起了巨大的洪积冲积扇。据勘测,今天的北京城正是坐落在以永定河洪积冲积扇为主,泃河、潮白河、温榆河、大石河洪积冲积扇为辅的北京小平原上。没有永定河打造的这一人类基本生存活动舞台,北京以及北京人根本不可能存在。近年来,永定河畔发现多处古人类遗址,如门头沟的卧龙岗、丰台的鹰山、石景山区的高井电厂附近。这些遗址充分说明,北京从有人类居住以来,到今天发展为全国政治中心的特大城市,得益于永定河的哺育,因此说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非常贴切。

但是,自从人类生息于北京后,永定河的“造地”功能已经多余而且有害了。永定河急流喧天,泥沙俱下,多次易道,泛滥成灾,直接威胁着都城的安全。因其河水浑浊原名浑河,又因携带大量泥沙如黄河之水俗称小黄河,还因从门头沟三家店出山后经常泛滥、河道频繁改道得名无定河。它从门头沟区的三家店处流出崇山峻岭,流经石景山区的麻峪、石景山、庞村、水屯、南大荒等地,约长11.6公里。石景山一直是永定河冲积扇的轴心,故每次改道的源头都从石景山开始。有史可循的永定河三次大的改道,就是不可辩驳的事实,所以对永定河的屡次治理也都从石景山段开始。早在三国时,曹魏的征北将军刘靖在永定河上修建了戾陵堰,开车厢渠,岁灌田二千顷,成为北京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到了金代时,北京建立了中都。石经山下,金世宗开金口,利用永定河灌溉农田。元时再开金口河。明代有弘治筑堤、嘉靖抢险、神宗巡河。清初,在石景山境内治理永定河的力度更大,尤以康雍乾三世为最盛,并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清朝以前,永定河自石景山至卢沟桥南,金、元、明相继建有高大的土石堤工程。至于下游,则向无修防,任其散漫,故宛平、良乡、涿州、新城、雄县、霸州、固安、永清、东安等州县,数被其患。清朝“定鼎燕京”后,泛滥无常且总是改道的永定河依然是威胁紫禁城的心腹大患。康熙七年七月,河决卢沟桥及堤岸,洪水直入正阳、崇文、宣武、齐化(今朝阳门)诸门,午门浸崩一角,危及皇城。康熙三十七年二月,浑河泛涨,淹没旗下及民人庄田。康熙皇帝当机立断,于二月二十五日派原任河督于成龙、王新命分别察治。“康熙三十七年,霸州文安水、清河、漳河、浑河皆溢,没旗民庄田无数,命原任河道于成龙、河督王新命疏治之”⑤。二月二十七日,康熙帝又命于成龙以总督兵部尚书右都御史衔管直隶巡抚。三月初二日,再谕于成龙提出浑河筑浚方案,他奉命与西洋人安多(葡萄牙人,传教士)前往勘察,确定治理方案,奏称六月内可以完工。

于成龙亲自查勘浑河河道,决定加固石卢段旧堤的同时,对卢沟桥以下河段进行大规模治理,疏筑兼施,既筑河堤,又浚河床,治水的同时注意治沙,并注重上、中、下游全程治理,改变以往历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他亲临河边指挥,监督河工挑新河,康熙帝也亲临指授。新河自宛平之卢沟桥至永清之朱家庄,汇狼城河,注西沽入海,五月大功告成。七月二十一日,于成龙疏请将霸州等处开挖的新河命名为永定河。史载:“康熙三十七年,由良乡之张家庄至东安之郎神河重开一道,束以南北场地,由固安、永清之北,引流直出柳岔口三角淀(即东淀),以达西沽,赐名永定河。此康熙中年以后总河于成龙所改之道也。”⑥康熙斟酌再三,将浑河、无定河乃至整个浑河干流赐名为永定河,题额建碑,首次敕封永定河神。显然,于成龙提议、康熙帝定名的“永定河”,是针对旧名“无定河”而反其意命名的,企盼浑河从此安平,不再泛滥,寄托着永远安流、造福京华的美好愿望。

这次治理后,卢沟桥以下新筑180 余里的南北大堤,连接旧堤石卢段,有效地遏制了永定河下游经常性摆动河道,京城免受永定河水泛滥之苦,畿下民田颇多受益,百姓交口称赞,永定河平静了25年,40 年之内基本没有改道。《清史稿》卷128《河渠志三•永定河》亦云:“巡抚于成龙疏筑兼施,自良乡老君堂旧河口起,迳固安北十里铺、永清东南朱家庄,会东安狼城河,出霸州柳岔口、三角淀,达西沽入海。浚河百四十五里,筑南、北堤百八十里,赐名永定。自是浑河改注东北,无迁徙者垂四十年”。可见于成龙治理永定河初见成效,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拉开了清朝大规模治理永定河的序幕,在永定河水利史上留下了鲜明而浓重的一笔。加之永定河也由他提名、康熙赐名,这个美名一直沿用了下来,至今已经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所以永定河水利史上会始终记载着这位功臣的大名。

毋庸讳言,清中后期的永定河并没有像于成龙、康熙希望的那样“永定”,下游仍然经常决口漫溢,主要由于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永定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河道造成“地上河”,继康熙之后的历代清帝为造福京畿仍旧不遗余力地治理永定河。

三、豁免河夫 抱病治河

在河道总督任上,于成龙还干了一件有利朝廷、惠及万民的大事,其墓志中尚未提到,那就是豁免河夫、增设河兵的重大举措,改派募为雇募,使民不扰,彻底根除了明清以来佥派累民的弊端,既利国又利民,它涉及到徭役除弊、兵制改变,影响深远。

明初,为对付河水泛滥、疏浚修筑等重大河工,沿河设夫役,人数多时达数十万,都是近河贫民,奔走穷年,不得休息,劳民伤财,用一费十,加上管工渔利,民多抱怨,尽至逃亡,佥派民夫的弊端在明代就已初现端倪,急需革除。清因明制,初期的一些重大河工工程中也采用了佥派民夫的办法,但康熙年间在治理黄淮的重大河工工程中,总河靳辅首创改佥派民夫为雇募河兵的办法,最终在于成龙的多次呼吁和坚持下革除了佥派民夫这一弊端。

正如《石渠余纪》载:“初,河臣于成龙(襄勤,于康熙三十一年任)尝请豁免民夫,以工程浩穰议格。河臣董安国(康熙三十四年任)因言黄、运两河险汛甚多,若免民夫,专责合并,恐致贻误。止请酌减民夫一二千名。及成龙再为总河(康熙三十七年复代安国任),又以岁夫苦累,亟请变通。言派夫一名,约费银二十两。老弱充数,到工多逃,计岁夫七千,请每名量征银五两,编入正供,征解河工,添设河兵三千余,酌量缓急,分班抢护。考国初河标兵仅三千名,康熙初又裁减十之二,而岁夫愈困。其改编夫银,广增兵额,则始于辅,而继以成龙,遂使民脱佥派之苦,而工获修防之益。”⑦河夫改河兵,一举两得,“可谓变而不失其正”,也是清朝兵制超出前代的创举。可见,于成龙为解民夫苦累屡屡执著上言,兴利除弊,惠及万民,开一代兵制之新,流芳千古,不愧其名。

康熙三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河督再次出缺,皇上仍以于成龙为河道总督,治理黄淮。当时,淮扬一带,黄、淮两河河水泛涨,民田多处已被水淹。于成龙肩负皇命,奔走两河,勘察灾情,欲把治理永定河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运用到治理黄淮上。终因日夜操劳,河务浩繁,积劳成疾。但他不以为意,仍然披星戴月奔走于黄淮之间。

康熙三十八年(1699),皇帝南巡视察河务,看到于成龙身体羸弱,接连赏赐御药、御制诗,嘉奖其勤勉。于成龙更加废寝忘食地投身河务,病情不断加重,但他仍旧抱病治河。十月,他实在坚持不住了,疏请休假两个月,康熙帝命御医送以良药。翌年二月,于成龙扶病亲临淮上视察河道,病情陡然加重。二月二十三日,他叮嘱儿子永裕:“我现在病入膏肓,药饵已经不能治愈。治理两河关系国计民生,卧病治理是断然不行的。赶紧上书,请皇上另派贤能大臣,不要耽误了国家大事,加重我的罪过。”直到临终,他念念不忘的还是治理黄淮,抱憾终身。四日后,于成龙病逝于淮署。康熙闻讯深为痛悼,两次遣人谕祭,谥曰襄勤。

茶宠变色原理

桃核手串戴左手还是右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