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一位顾客带宠物狗到商场餐厅就餐,并与狗共用餐具,用筷子夹菜喂坐在座位上的狗。此次“人狗共餐”事件,再次让公共空间使用和饲养宠物的权益边界问题,引发广泛讨论。
日常生活中,宠物已成为很多家庭的成员之一。“它经济”持续升温,折射出公众日益增长的养宠需求。为了满足爱宠人士的期待,“宠物友好”型场所应运而生。很多公共场所从原先的一刀切禁止宠物进门,到“欢迎养宠人士携宠入场”,服务的升温,既是顺时而动,包含着必要的商业和市场考量,也体现着社会对多样化需求的包容。
“宠物友好”空间逐渐增多,人宠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坦率来讲,任何行为都应有边界,“宠物友好”并不代表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公共场所中,不同群体需求不一,更需要统筹平衡。以此次“人狗共餐”事件为例,涉事商场允许宠物进入,而涉事餐厅则正常不允许带狗进入,可宠物狗不仅进去了,还使用了公共餐具。若是在自己家中,主人与宠物如此“亲密”和他人无关,但在公共餐厅,将安全与卫生视若无物,显然让其他顾客难以接受。尽管餐厅声称丢弃了相关餐具,但也暴露出自身管理缺陷。退一步讲,如果确实允许宠物入内,餐厅理应在显著位置张贴标识,且制定明确规则,要求宠物主人自带餐具、限定宠物活动区域等,并严格监管落实到位。
事实上,养宠人士和非养宠人士并非对立关系,两方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现实来看,既要保障宠物的权益,也必须尽可能地理解和消除非养宠人士的顾虑,从而实现人与宠物“双向友好”。这需要进一步理顺相应法律法规、管理条例和处罚办法,也需要进一步细化“宠物友好”的政策标准。对于商家来说,在打造“宠物友好”空间之初,就应未雨绸缪,设立专门的宠物区域、配备专业的宠物管理人员、制定详细的宠物行为规范等,并且根据顾客意见不断优化调整。
养宠从来不是一件私事,更需要全社会树立文明养宠的意识和责任。每一位养宠人士都应切实负起责任,而不是打着爱宠的旗号随心所欲,让不文明行为屡屡成为引发纷争的导火线。
打造“宠物友好”空间,背后是一座城市的文明、和谐与温度。正如很多城市地铁推出了不同温度的车厢,铁路部门推出了“静音车厢”,之所以赢得点赞,都因为尊重了个体差异,最大化兼顾了各个群体的权益。这一理念在“人宠双向友好型”的社会实践中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