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俊,出生于天津,号锲斋,怀虚堂主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协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国书法出版传媒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书法出版社社长,中国书法报社社长·总编辑,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编审、教授,研究生导师。
理论著作出版有《从书法的发展逻辑看张瑞图与黄道周书法的超时代性》《笔墨精良人生乐事,气质变化学问深时——论书法艺术与学问的自然之道》《书风笔力展军魂,谦和秉正咏人生》《浅谈中国书法的“艺”与“道”书法艺术的生命精神与文化魅力》《锲斋对话》等。
李世俊先生是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八十年代中期入浙江美院学习深造,拜师刘江、陈振濂等诸师学习书法篆刻,拜师陆俨少、吴山明、朱涵等学习绘画。八七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辽宁北苑)20人书法展。书法作品曾在全国钱君陶书法大赛中获金奖、首届国际临书大展中获优秀奖、在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作品展中获三等奖等。入选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入选全国第六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入选首届青年书法展等。个人传略被载入《中国美术年鉴》《中国书法今鉴》《中国古今书画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书法家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家名人大辞典》《中国现代书法界人名辞典》《中国当代青年名人大辞典》《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等。
纵横诗笔见高情
——李世俊书法艺术品读
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以书者的主体精神及其情感变化为主线,凝聚中国时代精神的精华,展现中国人的内在灵魂气质。中国书法的发展是不断上升的过程,它通过对美学概念的外化来展现人与历史的变化。品读李世俊先生的书法,从内在的精神气韵与他的审美理念入手,你会发现他的书法线条如石刻翻卷,结字似结绳磊物,布局像驯集鳞次,气息更雄姿杰出,变化章脉,古健朴茂,深浅显晦,长短相依,正变稳步,顿挫起伏……不流俗,不峭拔,不炫技,不弄姿,这便是李世俊先生书法艺术的风格。李世俊先生在书法的纵横交错之中,在知白守黑的二元对立之中潇潇洒洒地写,自自然然地书,轻轻松松地挥毫……将技与法檃栝无遗,将道与器囊括其中尽现高情。
一、书艺回眸
《周易·系辞上》有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世俊先生的书法将“道”与“器”融入书法之中与它多年坚持的书艺之路分不开。李世俊的书法,从早期开始,就从碑学上下功夫,笔底下没有丝毫的柔弱。书法同武术一样,练筋练骨,炼神炼道。在北方凛冽的寒风中,在积雪皑皑的山坳之间,李世俊的书法吸收着自然氤氲中那股硬朗自然之气,从碑韵中汲取风骨,在刀痕里寻找气息,刚柔相济,吞吐大方,神出古异,倘然适意。
从1987年开始,李世俊的书法作品入选了全国第三届书法篆刻展,那一年他所临写的《蒿高灵庙碑》入选了国际临书大展。《中岳嵩高灵庙碑》是北魏著名碑刻之一,也是由隶书向楷书过渡书体,传为寇谦之书。康有为评价“体兼隶楷,笔互方圆”。脱胎于魏晋隶书,又保持了原创初期的楷书风格,故结体自由,用笔无拘无束,拙朴天趣。二十年来,李世俊的书风基本保持了从北魏书法流变而来的,尤其是在《蒿高灵庙碑》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化解脱形,又在龙门二十品中架空调理,在二王和颜真卿矩矱风神,以自己的性情寓于无法之中,忽而天真烂漫,忽而法度森严,忽而正变顿挫,忽而开合雕繢……在书法实践当中,他自觉自适又自然。几十年中他从沈延毅、杨仁恺等书法大家的指导下发轫,一开始就取法魏晋,追求一种很高的境界。他书法中碑刻痕迹很重就源于他最初对书法碑帖的选择。多年之中,他始终坚持着以碑为主,走碑帖融合之路,从结体的方圆之中有宋人之意,儒雅之中有恬淡、简约之风。他从沈延毅、杨仁恺一直向前追,沙孟海、于右任、陶博吾、何绍基、莫有芝,等等诸贤。取其神而祛其形,从往昔的大师身上,学其精神的本质性的东西。
他是一个思考性的书家,选择性的书家。不为书法所滞,而以行思结合。在书法滚滚热浪之时,他选择了从政,他选择了更加深入地进入社会,而不仅仅只是当一个书家,这对当时很多人特别是书法家来说,并不理解。十几年间,他的职业在不同的变化,他的经验在丰富,他的人生境遇在扩大,他在看似脱离实际中给自己打开另一个空间,走进社会而冶炼书道。在很多书家以书法为自豪的时候,他自觉地从这个书法圈里半进半退,他尤其不喜欢那种似乎职业气很重的书法家,他喜欢一个人朴朴素素的,喜欢书法干干净净的,没有雕饰,自显风华。但是山不转水转,地不转人转,他还是到了书法圈,而且是和他从事出版有关的书法事业,他推不过去,他必须全身心地忘我地投入进来,包括他自己的书法……
从1987年到2017年,近三十年间,他的书法大起大合,大开大收。书法虽是练形练意,更是李世俊身心与艺术合一的某种象征。从书法的入道再到对于书法的传道,他的书法从内擫走向了外拓,从追求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到以内容为主体的外延扩张,因为书法已经不仅仅是书法,而是要把书法作成一篇现实的文章。
二、书道自然
书法是一个人整体的心象,同时也是一个人精神的彰显。《荀子·劝学》当中有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原意是说只要坚持不停地用刀刻,就算是金属、玉石也可以雕出花饰。引申开来强调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有坚韧之心,即使再难的事情也可以做到。世俊先生正是取这两句话当中的“锲”字作为斋号,并以怀虚堂主人作为别号颇有深意。他的斋号如同他的书法,充满着一种刚性韧性烈性柔性,更是蕴含了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内。一方面,体现在他要把古今贤者的书法继承下来,发扬光大之!同时,他依然要怀着那种虔诚、那种虚心来看待书法,看待传统。另一方面,世俊先生精神内在充满着对书法艺术的追求,这种追求没有终点,只有热爱。
世俊先生的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前进着,运动着。以个体的精神气质及其审美理念为主线牵引着书法的外在形式的变化发展,体现在笔墨之间便归隐于意象之内。这种意向象的体现是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体现在书法之中便是形式与内容的融合,人与书法的交融,充分展现着道家的情怀,天人合一,人书合一。庄子在《天下篇》中说:“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不累不饰,心虚而守素,不苟不忮,务诚而和乐。他的书法,就是在随意之中显示这一种真,显示着他的性情,他的倔强。首尾开合,简繁奇正,金石绮綵,各极其造。他是一个能够拿得起来,又能放下的人,正是他能如此,书法自能显示其大气、自然。他的书法,是对自己生命本真的一种笔墨描述,他放弃了对于技法过于细微的表现,而是把技法隐含在这种拙朴生动的书写之中。他吸收了帖学的精华,但主要是以碑学为主,他更钟情于以碑刻般的苍茫感来表达他对于书法的理解。“锲”入平常,以有欲观其徼,以无欲观其妙,放弃炫技而进入日常的随心所写,从书写中得本真,从书写中得快乐。有为或与不为,有形而或无形,皆为心乐。书法于李世俊来说,首先是守定,其次是淡忘,再次是浑融。在他的书法中你能看见很多,但它们都属于这个书写的人,它们都成为了笔下所表达的形式。古人在解读庄子时这样说:“无形故不可见,无常故不可测。“古之人寄兴与于笔墨,假道于山川,不化而应化,无为而有为,身不炫而名立,因有蒙养之功,生活之操,载之寰宇,已受山川之质也。以墨运观之,则受蒙养之任;以笔操观之,则受生活之任……”品读李世俊先生的书法,平和之中有刚烈,冷峻之中能巍然,这种平日之中性格中的东西无形地汇入了书法之中。他的书法,脱去了那种过于亦步亦趋、恪守法度的谨慎,是在笔墨中放逸,随性而书,随情而旷。人生难得半日闲,书法对李世俊来说,是忙中作闲。一事恰当,便会行云流水;两句警策,正经中纡回冲淡。一样的内容,他会用不同的形式来写,但总是那样陶写性情,进退和散。
三、书情人生
哲学家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的构想,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李世俊先生的书法,以平常见修为,以融合见风格,以自然见格局。他的书法不仅与他的事业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他将书法与他的生命融为了一体。
在李世俊先生的书法艺术之中,我们所品读的不仅是书法所呈现的外在之美,而是在精神维度之中所留下的一份坚守,而这份坚守所蕴含的是李世俊先生对自然、对艺术、对人生的解读。书法不仅仅是书写,更重要的是书情与书意。世俊先生的书法在书情与书意之中时刻提醒着人们要不断的反思与追问,我们的为人如何?我们的价值在哪里?我们的意义又何在?只有在反思与追求的过程之中才能在纷繁浮躁的物质世界面前保持一份清醒,而这一短暂的停留便是境界的提升,境界是人的一种超验性的指向,我们的人生需要这种境界,在李世俊先生的书法艺术当中我们能够品读到这种境界,一种生命的意义的存在!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鸟已飞过。”品读世俊先生的书法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在凝固的社会橱窗里,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只有书法会让他活出幸福的模样,只有书法才会让他书写快意的人生。
李世俊早年学书颇为刻苦,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7年,李世俊书法作品入选了全国第三届书法展,他的作品很快引起了全国书法界的关注。在那时,入选国家级书法展,是许多书法作者梦寐以求的理想。
应该说,对于北碑的倾情研习,文从沈梦了解,这奠定了李世俊艺术创造的审美基调。大朴不雕的从容与淡然,率性挥洒的激昂与磊落,拙中见奇巧,厚里得天趣。
2014年4月28日,中国书法出版传媒集团公司在京揭牌,宣告成立。李世俊身兼董事长、总经理、中国书法出版社社长、中国书法报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等诸多职务于一体。毫无疑问,李世俊成为人们聚焦的热点人物,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李世俊这时所肩负的不仅是一个公司的盈利,还有中国书法的文化传播和推介职责。对此,他说:“这的确是一次转身,但我不需要‘华丽’,只要能以自己的绵薄之力,做些喜欢做的事儿,圆一个梦想,体现了人生价值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