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揭秘武夷岩茶的300年造假历史——小种之源

12-11

揭秘武夷岩茶的300年造假历史——小种之源

正山小种——红茶鼻祖,这是事实,但不是你认为的事实,尤其红茶如何成为西方社会主流茶叶的这一事实,可能会颠覆大多数人的认知。“小种”的正山与外山之争,绝对不是“小种”红茶概念的本原,“小种”作为茶叶名号,名号所特指的实在物——茶,在历史上偷偷的变异,这叫同名异物(小种非小种),说白了就是概念转移,则概念(名)所对应的实在物——茶,必然发生变易。如茅台酒概念名有多个内涵:A飞天茅台酒、B产自茅台镇的酒也称茅台酒,C非茅台地区工艺仿制的茅台酒,ABC同名而异物。再如阳澄湖原生的大闸蟹,与沾水蟹同名。

正山小种是中国人发明的茶。当年产地百姓不喝此茶。貌似自相矛盾,事实上非常合理。如发明转基因作物的人,不一定自己必须食用;中国东风41导弹研制成功,官方不会傻傻的出口原创正版,外贸版(低配)的导弹可以出口,甚至鼓励大量出口。

正山小种与武夷岩茶同源

1717年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萎凋),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岕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妙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青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也。茶采而摊,摊而辘(震动摇动,即做青工艺),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老叶枝蒂,使之一色。”这段描述十分准确,能够反映当时武夷茶的采制工艺,属于半发酵乌龙茶类。不论从采摘季节,“晒青”工序,以及对“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的严要求,都说明它不同于绿茶制法。

1717年崇安县令陆廷灿在《续茶经》记载:“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工夫之上,又有小种,则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1751年董天工在《武夷山志》说:“茶之产不一,崇建延泉,随地皆有,惟武夷为最……岩为上品,洲次之,采摘烘焙,须得其宜,然后香味两绝,第(但)岩茶反不甚细,有小种、花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

工夫、小种,是武夷岩茶固有的商品名,陆廷灿指的小种,在三十余年后的董天工时代,已演变为“宋树”犹如今日武夷岩茶“名丛”中的“大红袍”,同属“以树名为名,每株不过数两,不可多得。”

史上“小种”之名号,确指半发酵的岩茶名,而不是后来才出现的“正山小种——红茶鼻祖”的红茶名号。

小种之名演变,实质上代表了岩茶主动造假的两个方向路径:

1,继承、集成法:由闽北乌龙演变成:闽南乌龙,潮汕乌龙、台湾乌龙,内销为主体的版本。

2,低配简配法,也就是偷工减料法:由小种变易为正山小种,出口的外贸版本诞生。红茶历史上也称乌茶,如江西乌茶、坦洋茶区部分百姓现在还称坦洋红茶为乌茶。

工夫、小种,这两个指号称谓,现在基本上乌龙茶与红茶共享,如工夫红茶,乌龙茶品饮也称工夫茶,工夫、小种历史本原上是半发酵的岩茶名,即乌龙茶法,是茶叶名而且是半发酵工艺的岩茶名。






大名鼎鼎的红茶鼻祖——正山小种,在崇安(武夷山市)县志、武夷山山志里面查询不到,谁不往自己脸上贴金?创生200年的鼻祖级的茶叶,在原产地的地方志里竟然一字不提,耐人寻味。

琥珀和蜜蜡是一种东西吗?

光绪元宝铜币价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