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广州博物馆90年的历史,九件珍宝见证

02-12

广州博物馆90年的历史,九件珍宝见证

清乾隆广彩纹章纹盘 (史上最贵纹章瓷)

周代越王剑

通草画:花篮

明代天蠁琴

木雕封檐板

20世纪30年代的镇海楼

博物馆寻珍录

1929年2月11日,一块“广州市市立博物院”的牌子,在越秀山上拥有649年历史的镇海楼门前挂起。岭南第一座,也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开馆了。

所以,昨日不仅是春节归来第一个工作日,也是这座属于广州人,属于广州城的博物馆的九十岁生日。九十年旧貌新颜,说来话长,且让我们从13万件(套)馆藏中选出九件精中之精,刻录进悠悠时光,转译成发给未来的邮件。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图及部分资料:广州博物馆提供

失而复得越王剑

这是容庚先生捐赠的周代名剑,为国家一级文物。剑色作水银古(“水银古”为颜色名,常用于形容古物)。剑格上铸“王戉”二字,两面共八字,作双钩鸟书,二千多年后依然锋利。

剑出于陕西。1931年秋,容庚在北京式古斋得到此剑,开始误把铭文“王戉”理解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卿王戉”,没有重视。1932年除夕,将之转让给另一位古文字学专家于省吾。后来,容庚在日人原田淑人所著的《周汉遗宝》一书中见到“戉王矛”,才明白此剑中的“王戉”二字应倒读为“戉王”,是为“越王剑”,大感可惜。

1937年,容庚觅得“师旂鼎”,于省吾希望可以割爱。容庚说:“必归余故剑,鼎乃出”。于省吾几经踌躇,终于归还“越王剑”。

身份“成谜”天蠁琴

广东有“四大名琴”之说,说法虽各异,但无论什么版本,“天蠁”实居其中。

琴通长126.7厘米、隐间116.5厘米、肩宽19厘米、尾宽13.4厘米,厚5.2厘米。形制响泉式。桐木面板,背面龙池上方篆书“天蠁”二字,下有“万年永宝”印章。

天蠁琴曾传闻为唐代天下造琴第一的成都雷氏所制,著名诗人韦应物所有,但应该是误传。

1940年,避居香港的广东文化精英为激发人们爱国爱乡、抗御外辱之情,将所携广东文物在香港大学举办“广东文物展览会”,绿绮台、秋波、天蠁三把名琴聚首一堂,轰动粤港。

1954年此琴入馆典藏。今天琴界普遍认为,此乃明琴。

声名赫赫邓氏甲

现存清代甲胄多见于北京故宫,但广州博物馆也藏有一套完整的清代甲胄。这套甲胄由上衣、下甲、护心镜、护腋、护肩、虎头蔽膝、裆等18个组件组合而成,通高176厘米。它是香港同胞邓又同先生于1956年捐赠的,原是光绪帝册封其祖父邓华熙为“建威将军”时所赐。邓华熙籍贯广东顺德,历任云南大理府知府、江南道监察御史等,60岁时,曾穿此甲胄参加朝廷的阅兵仪式。

千古流芳节马碑

1956年发现于东莞虎门的清代“节马图”碑,长113厘米,宽40厘米,为肇庆端州石,由《节马图》和《节马行》两部分组成。《节马图》绘的是一匹黄骠战马,马主人是清三江副协将陈连升。1841年1月7日,坚决按林则徐布置扼守虎门沙角炮台的土家族老将陈连升及其儿子陈举鹏率六百将士抵抗英军,以身殉国。战马被掳到香港后,终日面向虎门方向嘶鸣,绝食而死。

“节马图”碑在日军侵占虎门后湮没。1954年8月,驻沙角的人民海军部队在关忠节祠碎石堆中找到了碑中段,之后又在乡民家中找到前段,在关岳庙桥下找到后段,三块断碑终得相连。

重见天日会员证

李湛出生于清末广州东郊(现天河区)的农民家庭,经胡毅生、朱执信的介绍加入了同盟会。因清政府尚未被推翻,为安全起见,李湛将自己1909年获颁的“同盟会会员证”藏入了一件漆枕。

20世纪80年代,儿子李燊元清理旧物,意外将漆枕打碎,“同盟会会员证”才得以重见天日。1989年,李燊元将此证捐赠给广州博物馆。它是广东地区唯一一件保存下来的同盟会会员证。

“志在冲天”孙文书

“志在冲天”横幅,由孙中山手书,赠予杨仙逸将军,1981年10月旅美华侨杨天霭捐赠。该横幅纵46厘米,横143厘米,宣纸。

杨仙逸为中国航空业元勋。1920年,他前往美洲动员华侨捐机,并倾尽所有家产和叔父部分资财,购买飞机4架。1922年初,杨仙逸带着这批飞机返回广州。孙中山题写了这幅横幅,誉杨仙逸为“革命空军之父”。

友人赠我通草画

18世纪中国文化西传欧洲,掀起一股“中国热”,于是广州出现了一批专门以中国人情风俗为题材的画工,绘制大量油画和水彩画销往国外,即“外销画”,当中就包括用通草片绘制的“通草画”。

2000年初,牛津的通草画学者伊凡·威廉斯从他的私人收藏中,挑出六十张通草水彩画捐赠给广州博物馆,并于广州筹办一次通草画展览。广州终于拥有第一批外销画藏品。经过近十年的征集、研究,广博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外销画收藏机构之一。

百年“高定”纹章瓷

纹章瓷是18、19世纪中西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因瓷器上绘有欧美个人、家族、社团、公司或城市的纹章而得名。

每套纹章瓷的平均数量在200件以上,从下订到送达欧洲买家手中,长则需时两至三年,短的也需一年有余,价格是东印度公司大宗贸易瓷的5~25倍。

广州“上河”封檐板

发现于从化钱岗村西更楼的清代木雕“珠江江城风情图”封檐板,总长8.6米,宽28厘米,厚3.5厘米,由三段樟木雕成,是我国目前所见唯一,也是最早的一块描绘广州珠江北岸风情的图画。上面镂刻了清代广州珠江沿江二十里的景色,描摹出各种人物49人,各种船只29艘,更有140余棵榕树。这是雨季清明前后的广州风情,可称清代广州的“清明上河图”。

链接:

这是岭南第一座博物馆

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是中国博物馆的起步期。1929年,全国仅有10座博物馆,“广州市市立博物院”即是其中之一。

1928年10月24日,广州市教育局局长提交广州市第107次市政会议的提议中指出:“查各国都市,均有宏伟之博物馆……革命策源地之广州,自应极为创办。”这个提议在会上被通过,镇海楼被选定为馆址。11月6日,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即告成立,三个半月后,博物馆便开馆了。

建馆之初,它便确立了“供专门学者之研究,养成学生事物之观察,奋兴人民文化进展之感想”的办院宗旨,以“美术、历史博物、自然科学”为博物馆业务范围,令其成为我国最早具有现代教育功能的一座博物馆。今天,它已发展成为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宣传广州历史文化的地志性综合博物馆,成为了解岭南,认知广州的必到之地。

巴西梗概

假翡翠镯子戴着有危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