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天,谈到钱的问题。人民币见过“元角分”,却从没有见过“厘”,那到底有没有1厘钱呢?朋友说:“有啊,我在我自己家就见过。”我顿感自己孤陋寡闻,长这么大居然也没见过这种钱。又问了几个人,大家都说没见过。继续追问这个朋友,朋友回忆了一下,也对自己产生了怀疑,说,“嗯,隐约记得是1厘钱,纸钞。但也可能是1分钱,记不清了啊”。
那到底有没有1厘钱呢?历史上是有1厘钱的,现在没有。
“厘”有很多词性,可作为动词,如厘正、厘定等等。作为其他词性,最常见的就是以单位的形式出现,如长度单位,一米的百分之一;重量单位,两的千分之一;地积单位,亩的百分之一;利率单位,年利一厘按百分之一计,月利一厘按千分之一计。
我国现在流通的货币没有发行厘这种货币,人民币的单位为元,辅币单位为角、分。在计量单位里,比分小的是厘,比厘还小的是毫,一般用来计算比较微小的变化,如计算银行的利息,0.1%,就是1厘。《汉书.赵充国传》:“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说的就是虽然差毫厘这么微小,但结果会相差很大,也说明了“毫厘”的微小。他们和一元钱之间的关系是,一元=10角,一元=100分,一元=1000厘,一元=10000毫。
历史上的1厘钱
百度百科上讲。一厘字钱,是清顺治朝所铸制钱的一种,每文重一钱二分五厘,钱背之左铸汉“一厘”二字,即指此钱值银一厘,表明钱与银的比价,一千枚可换银一两。
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而吴三桂等人在叛乱时期也大量铸造过货币,吴三桂铸造了利用通宝,有光背,背面有云字,贵字,一厘,二厘,五厘,一分等。其子吴世潘洪化年间又铸造了洪化通宝。福建的耿精忠则铸造了裕民通宝,分一分,一钱,浙一钱三种。
但上述提到的1厘钱,并不是现代货币单位意义上的1厘钱。
中国的货币单位出现在1910年,清政府为了维护我国的金融秩序,颁布了《币制则例》,执行“废两改元”的政策,法律规定货币单位为“圆”,以银为本位,发行了统一标准的新货币——银圆。后来,因为元字比圆字写起来方便,所以大家都写成了元。
人民币的成长史
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央行负责人民币的设计、印制和发行。
我国第一套人民币发行于1948年12月1日,第一套人民币诞生于解放战争新中国尚未成立。面值小到1元,大到上万。1949年版,因当时通货膨胀遗留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物价水平极高,甚至出现了最大值“五万”的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发行于1955年3月1日,第一套人民币面额过大等不足,被收回,第二套人民币1元等于第一套人民币1万元。与过去最大面值“5万”的人民币不同,此时以“1分”“2分”这样的面额更普及,“5万”已成过去。
第三套人民币发行于1962年4月20日,与第二套人民币比价相等,并在市场上与之混合流通。这套人民币与第二套人民币相比,取消了3元纸币,增加了1角、2角、5角和1元四种金属币,保留了1分、2分、5分纸币。
第四套人民币发行于1987年4月27日,主景图案集中体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团结一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主题思想。与第三套人民币相比,增加了50、100元大面额人民币。
第五套人民币发行于1999年10月1日,各面额货币正面均采用毛泽东主席建国初期的头像,底衬采用了中国著名花卉图案,背面主景图案通过选用有代表性的寓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原材料工艺方面做了改进,提高了纸张的综合质量和防伪性。共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种面额,其中1角、5角、1元有纸币、硬币2种。第五套人民币根据市场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额,取消了2元面额。
所以呢,我国流通中的货币中,1厘钱是没有的。如果你见过,极有可能是你记错了;又或者是非流通的货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