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恩平市的杨桥古镇建于南宋时期,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可惜现在已经消失,地图上已找不到它的痕迹。
根椐《恩平聂氏族谱》记载,当年的杨桥古镇东有腊山,南有罗汉山,西有鸿嘴山,北有马头山,四山情怡佳足乐,当你站在四峰大青山颠,那云海壮观,绚丽多姿,美景令人向往。
清清的大沙河水流经家乡,它象漫长的彩练把一个个山丸串织在一起,美如世间最珍贵的金项链,那河水向东流出开平。
杨桥的母亲河,起源罗汉山,杨桥河属锦江水系浦桥第三支流,三百年前,河道百多米宽,满载几十吨水产品,海盐船扬帆从台山深井,那扶直达杨桥古镇,然后中转新兴、云浮、郁南。
因杨桥水陆交通方便,地处新兴至台山那扶路程的中间,驿站设在杨迳,清军和国民党军曾在杨迳驻守把关,杨桥古镇成为方圆数十里的商贸集散地,货物中转站首选位置。
铁匠,木匠,山货客,盐贩子,绸布商,药材经纪从五湖四海接踵而来,杨桥古镇的原住民(原居民)南闸邓氏香火、蓝氏香火、张氏灯火,伍边劳氏灯火,谭氏灯火,土岭苏氏灯火,他们一齐修筑码头,街道,商铺,悠悠岁月逐渐形成市集,一高一低艰难而荣光度过八百多年。
这八百多年老市集充满和谐、温馨、生机的人间风情画卷被载入杨桥史册。
南宋时期,为抗击元兵,在台山海宴、深井、那扶相继建设码头,调集各地物资支援崖山(新会)海战。
"德庆谷,怀集木",广东德庆,怀集物产极为丰富,征集此战略物资经杨迳到那扶码头最便捷,成为当时一条战略运输重要交通要道,但杨迳地势险要,山脚下有一条蝗虫潭溪流,溪水湍急,官府修建一座可通马车的大木桥方便运输队伍顺利通过,此桥由一位杨氏人家全程看守管理,初叫杨迳桥,也有人叫杨氏桥,后来人们简称"杨桥",由一座桥的名字引伸为地域名字,"杨桥"地域名字由此而来。
战乱结束,在杨桥经商者,创造繁华盛景,途径杨迳的盐挑夫,山货客川流不息,杨氏人家靠收取过桥费,在杨迳山顶附近筑庄立村,姓吴,姓周等姓也加入在山顶路口卖茶水为活,共同发展到400多人名叫"杨迳"的村子,可见这条路的旺盛活力。
杨桥现住民都是战乱的南迁人,来有势头的皇族人后裔,刘有富带有皇族血统的后裔。
这个繁华的古镇,后来又怎么慢慢消失了呢?
现在的杨桥古镇,已一片荒凉,唯有《三姓祠》幸运留在人间。古镇的衰败:
一说旧镇是蟹形,清朝中期刘关张建立《三姓祠》把蟹砸死了。
二说朝廷腐败、盗贼四起,吴村土巷贼首常在旧镇"杨桥大饭店"出入,本地伍双、刘三乐贼首也常在旧镇出入(沙湖区志有记载),利益冲突,地盘之争,向商家索取地税、保护费、商家利益减少等原因被迫而弃商……800多年的古镇就这样被荒凉下去,慢慢消失了。
杨桥古镇消失后,于民国7年(1918年),又在旧镇开外2公里重新建立一座新镇。至今已有100年历史,因"朝满为市,夕虚为墟"故有杨桥新镇的响亮称谓。
现在的杨桥新镇,成为杨桥乡民对外交往,经济互动,文化交流的活动中心。
现在的杨桥新镇交通方便,开阳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在建的高恩高速公路互通也已建成,杨金公路也在建设中,基本实现村村道路硬底化,杨桥村民出门非常方便。
杨桥村民经过几百年垂练,走出一条靠手艺枝术发家的自救脱贫之路,总结出一套不成文的"家无外流汉,富从何处来"的脱贫致富经验,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起到鼓励杨桥子弟努力追求,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作用,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求生存,求发展。杨桥子弟发挥了勤劳朴实,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精神,出现父带子,子带亲,亲带村,村带村的特有共同致富的方式,形成杨桥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促进了杨桥社会和谐发展。
杨桥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有不同的历史辉煌。
解放前有造枪、造炮支援解放事业的而闻名于世。
解放后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有为国家和地方施送大批枝术骨干人才的娇人历史。
开放改革初期,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探索集体企业发展,组织民间枝术人才,成立杨桥工业管理区,开办五金厂、木器家具厂、印刷厂、塑料厂、防治白蚁等轻工行业,特别是防治白蚁行业。成为杨桥最标致性的一大亮点的行业。改变过去外界对杨桥兰的看法,使广大杨桥外流人员有了合法的身份,形成了亦工亦农的新农村发展新格局。引领和带动了杨桥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创造信用社存款超千万的辉煌业绩。(文/聂巨平 图片资料来源《广东恩平聂氏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