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中国考古博物馆新开放:首次公开的绿松石龙

09-29

中国考古博物馆新开放:首次公开的绿松石龙


阅读此文前,点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今年的9月15日,北京中轴线北端的中国考古博物馆正式向大众敞开大门,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博物馆以"历史中国,鼎铸文明"为主题,占地超过7000平方米,收藏了超过6000件珍贵文物,分成"文明起源"、"宅兹中国"、"大国一统"、"和融万方"、"民族觉醒"五个专题展区。

最引人瞩目的展品之一,是来自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时期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均源自田野考古发现,包括了陶寺遗址的朱书文字陶扁壶、彩绘龙纹陶盘,二里头遗址的绿松石龙、铜牌饰、铜爵,殷墟出土的象牙杯、司母辛鼎,以及陕西出土的铜牺尊等,这些都是世界闻名但鲜为人见的高级文物,其中绿松石龙等文物更是首次公开展出。


在五个专题中,"文明起源"跨足了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展示了兴隆洼、庙底沟、陶寺等遗址的文物;"宅兹中国"则以文物为媒介,诉说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大国一统"讲述了秦朝以后的历史时期;"和融万方"则聚焦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而"民族觉醒"则呈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救国救民的历史。

中国考古博物馆,作为我国第一家以考古为名的国家级专业博物馆,汇聚了所有出土文物的珍品,全部来自考古一线,珍贵古籍也均出自中国历史研究院的馆藏。"


历史中国,鼎铸文明"展览以田野考古发现的文物为主线,生动地讲述了中国从旧石器时代至今的历史,而这些文物则展示了每个时代最杰出的物质文明。

展览中的一件"镇馆之宝"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龙形器。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夏朝晚期的都城,而这件绿松石龙则被誉为夏文化的至宝,有着"超级国宝"的美誉。这是首次向公众展出的绿松石龙,由2000多片小巧的绿松石片组成,每片绿松石大小仅有0.2至0.9厘米,厚度约0.1厘米。


这座绿松石龙的制作精湛,体积巨大,是中国早期龙形文物中的 rare bird。

至今,这尊绿松石龙尚未完全从土中解救出来,下半部仍然埋藏在土中,这一独特的保存方式赋予了这件国宝与众不同的考古特色,彰显出浓郁的历史氛围。

另一件引人注目的"镇馆之宝"是铜牺尊,它是一种用于盛酒的器物,出土于陕西长安张家坡西周墓地。这件铜牺尊形状独特,身上装饰着夔纹、饕餮纹、虎纹等,展现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高超技艺。


铜牺尊的特殊之处在于它身上附着的四只动物:一只凤鸟、一只卷尾虎、一只回首卷尾龙。这使得这件牺尊被称为邓仲牺尊,成为了中国考古博物馆内最引人瞩目的藏品之一。

此外,博物馆的一片展区特别展示了殷墟妇好墓的文物,其中最显眼的是司母辛铜方鼎。这只鼎的铭文"司母辛"意味着它是妇好的儿女为了祭祀亡母而铸造的,重达117.5公斤,是商代少数几个大型重器之一。

博物馆还展示了三件象牙杯,其中一件嵌有绿松石,这件杯通体雕刻精致的花纹,包括兽面纹、夔纹等,而镶嵌其中的绿松石使其更加瑰丽。


这件象牙杯采用了复杂的工艺,包括浮雕、线刻、镶嵌等多种手法,突显了商代人的工艺技术。这件象牙杯曾

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让人叹为观止。

展览中的"文明起源"专区还特别突出了陶寺遗址的重要性。陶寺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个中原古代都邑遗址,被视为中国文明演进的关键节点。这个遗址代表了从早期多中心文明时代到中原文化引领时代的转变,可以说是中原文明形成的前夕,是中国文明的起源之一。


中国考古博物馆的筹备工作可谓精心策划,从2019年3月开始展陈大纲的策划,到7月的展厅装修改造建设,再到2019年12月的建设和布展工作完成,历经数月的精心筹备。考古工作者们积极参与到全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将田野考古科学调查和发掘成果转化为生动的历史故事,使得这些古代文物更加接近普通人,让历史活了起来。

展览的成功离不开数十位中青年专家学者的辛勤努力,他们为展览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研究,经过多次的反复修改和完善,终于呈现出这一令人惊叹的历史画卷。


展览覆盖了众多领域,包括农业起源、文明起源、夏商周断代工程、甲骨文、中国古代青铜器、中国古代都城、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与体系等,这些领域的研究凝聚了几代学者数十年的辛勤努力与积累。

中国考古博物馆的开放,为广大游客提供了近距离感受中国文明的机会,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历史根源。这个展览不仅仅是一次文化盛宴,更是一次对中国悠久历史的致敬和传承。

蝴蝶犬多少钱一只幼崽

鱼钩的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