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马家窑文化:刘志钧解读新石器时代的瓷艺魅力

01-05

马家窑文化:刘志钧解读新石器时代的瓷艺魅力

彩陶鼓(新石器·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彩陶鼓是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距今4800年前)时期的文物,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整体通长37厘米。此器个体修长,两头比例略小。大头部分略呈半球形,口微敛,口径22厘米,外沿有爪状泥凸6个。小头呈折腹罐状,口唇略向外翻,口径12厘米。

三部分以泥条盘筑法接合而成,器表以及口沿内部施以黑色宽条纹、斜旋纹和锯齿纹,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给人以庄重明快的感觉。

细细考究这些器物,喇叭形大头和呈罐口、盘口造形的小头,长形圆筒状的中腔三部分组成,前后贯通。而在靠近近喇叭口外沿,却分布着6个—12个鹰爪状泥突。显然,它们是为了挂住某些东西。

远古时期的鼓分木鼓和陶鼓两类。木鼓在地下早已腐朽了,而陶鼓则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这些陶鼓成为先民生活状态的见证。在远古时代,鼓是多种多样的,有陶釜形,有罐形,有葫芦形,有束腰形……可以说,基本涵盖了今天我们见到的鼓的形状。可以这样说,多种形式的彩陶鼓和陶埙、骨笛以及其他的陶响器,构成了先民演奏乐器的基础。这些陶制乐器,在远古先民的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先民们氏族祭祀、庆典的音乐基础。

这种彩陶鼓,制作简单,但却有着非常严格的制作工艺,其蕴含的科学道理,也让今天的人叹为观止

彩陶鼓虽然属于单面鼓,但先民在陶鼓的制作上,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鼓身除了具有共振的扩音作用外,还在佩挂演奏起到平衡受力的作用。他们利用湿皮革在干燥过程中收缩性,来制作鼓面。他们把刚剥下的皮革,按照鼓面的大小,裁剪下来,边上挖洞,刮在鹰爪上,等着皮革在干燥过程中,自然收缩,就紧紧地绷在鼓面上了。先民们敲打着皮革鼓面,在喇叭状的共振扩音的作用下,震耳鼓声便由此发出。

这种陶鼓两头的两个环形耳和太平鼓上用于悬挂的两个环形耳,位置几乎一样,作用也大同小异,都是用来的拴鼓带的。陶鼓和太平鼓的最大差异就是陶鼓只能在一边发声,而太平鼓是两面发声。显然这与当时的生产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兰州的太平鼓以苍劲、深厚、粗犷、豪迈让人产生一种激越之情,而陶鼓则更充分地表现了这一面。

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鼓甚至被人们赋予神秘的色彩,传说黄帝得到一种长得像牛动物,名字叫夔,便用它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敲打起来“声闻五百里”,黄帝用这面鼓扬威天下。夔和雷兽都是想象的神奇动物。其实那时的鼓,实际上和后世一样,多蒙牛皮。被尊奉为通天神器。

原始先民们,用彩陶鼓祈求上苍风调雨顺,保佑部落繁衍生息,让山川大地生生不息。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想法,也是人类长久以来共同想法。这也是一种令人震撼的想法。

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的击打乐器,在祭祀中、在乐舞中、在征战中、在狩猎中都离不开鼓,它不仅是乐器,更有报时报警、传递命令信号的作用。至今,还留下了金鼓齐鸣、鼓乐喧天、闻鼓而进等成语。(刘志钧/文 图片源于甘肃省博物馆)

工笔花鸟画技法

红七彩鱼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