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光绪元年甘肃举院首次乡试的历程

07-23

光绪元年甘肃举院首次乡试的历程

讲述人:王琛 教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院长

火热的六七月份,天气酷热,令人难熬,比天热更加难熬的是高考学生的家长。从学生考试,到填报志愿,再到焦急等待,每年的高考季,无数家长都是在纠结和焦虑中度过的。

百余年前,也有一场高考牵动着甘肃全省很多人的心。这就是1875年陕甘分闱后甘肃举行的首次乡试。也可以说,这是甘肃历史上的首次科举大考,一场难度远远超过今天高考的“高考”。

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分闱,是清代科举史上的重要亊件。清代在今西北地区先后建立了三个行省。康熙六年(1667年),陕西分省,析为陕西、甘肃。新疆自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光绪十年建省。清代甘肃行省的辖境包括今甘肃省全境、宁夏回族自治区大部和青海省东部地区,新疆建省前,天山北路实行府县的地区也隶属于甘肃行省。在新疆建省之后,其文教仍由甘肃学政管理,乡试与甘肃一体在甘肃省会兰州举行。

因而,那场一百多年前在兰州城内举行的甘肃首次乡试,实际上牵动着甘宁青新四地人的心。那么,那场科举大考,究竟发生了那些故事呢?

今天,就让我们聆听百年前的“高考”故事。

陕甘分闱批准了,首次乡试考场却难住了左宗棠

甘肃乡试的举行,可谓是波折重重。甘肃官绅为实现陕甘分闱,从清乾隆年间就开始上书朝廷,要求陕甘分闱。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百余年后才实现。可以这样说,陕甘未能分闱的最大阻力来自乾隆皇帝。如今,我们查阅资料时发现申请分闱的历程可用百折不回来形容。

乾隆元年,甘肃巡抚许容就上书乾隆皇帝要求陕甘分闱。许容认为,陕甘幅员辽阔,学生往来应试非常不便,他不仅奏请分建乡闱,而且提出增加录取名额。乾隆皇帝的批示则是这样的:“此历来定例,遵行已久,何须亟亟纷更为哉”。刚刚登基的皇帝,要地方官员因循守旧,不要急于改变。

乾隆四年,川陕总督鄂弥达再次提出陕甘分闱。这次准备充足,理由也比较充分。陕甘分省后,武举已分闱,文举没有分闱,自然也必须分闱。其次,甘肃各地文风逐渐兴盛,学生不下万人,而有能力到陕西参加考试的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路途遥远,动辄就是一二千里至三四千里的行程,导致众多学子无法参加考试。鄂弥达要求参照湖南湖北分闱,在奏折中连分闱后甘肃乡试的地方也找好了。可惜,乾隆皇帝又批示“此事尚可缓图。”

这一缓图就是百余年。直到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才再次提起。此时,地方督抚的权力大增,再加之又是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内忧外患、风雨飘摇,新疆问题更是焦头烂额。对于将要替朝廷西征、廓清边疆的重臣左宗棠“奏请甘肃分闱乡试,设学政”的奏折,自然没有太多波折。

光绪元年三月初十,清廷议准陕甘分闱,而考试日期,则定在八月上中旬。此时,考场却成为大问题。

在古代,贡院、举院选址不是一般的讲究,风水要好,必须是城市中上佳的位置,交通要便利,还要宽敞,能容纳的了众多学子。

最终,兰州城外西北廊的海家滩进入左宗棠的视线。这就是今天我们兰大二院所在的位置。这里是黄河冲积形成的淤积地。人们因地制宜,东南利用兰州城廓墙,西北为新建城墙,建成甘肃举院。

修建举院所经历的艰难非比寻常。其时,长期战乱尚未彻底平息,民生凋敝,地方财力枯竭,国家更是无力顾及。可以这样说,原本应由国家投资的“建设项目”却由“项目”发起者来解决资金问题了。

左宗棠礼聘兰山书院山长吴可读协助。吴可读多方奔走,虽饱受白眼,但还是募集白银51万两!各地士绅们更是踊跃出工出力。记载说,伐石于皋兰北山,采木于平番、碾伯、河洮各州厅县;同时,各郡人士征匠送徒,鸠资庀材,络绎载道”“砖瓦木石不足,则各罄私储,或撤祠屋,散材入公,不计价值”。这些话语,能看出修建甘肃举院的艰难,砖石不足,一些人把祠堂都拆了。

甘肃举院最高建筑,乡试的监考所在——明远楼

1875年7月,兰州城西的海家滩甘肃举院“竣工”了。说是“竣工”,实际上只是具备了乡试的基本功能:考舍近4000间,有办公的至公堂、阅卷的衡鉴堂、张榜的录榜所等,而明远楼和观成堂,则只能缓图了。

甘肃首次乡试,自然在全省各地引起了轰动,且形成了考试经济。

考试经济带火兰州大街小巷

封建社会讲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或者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读书,参加科考,不仅能改变一个人命运,更能改变一个家族的命运。科举在许多地方被称为举业,是一项全身心参加的事业。

陕甘分闱批准后,在兰州迅速形成一种考试经济,其火爆程度和今天的高考经济不相上下。当时,涌进兰州城的除了数以千计的考生,还有从各地州县调上来的阅卷官,跟随来的仆役。这些人云集兰州,充斥各个街巷,城区立刻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按士子出行惯例,一般是投奔各地会馆。参加考试人数比较多的武威、天水两地的凉州会馆和秦州会馆内一时间人满为患。而街头的考具店、书房店更是生意火爆。

新落成的甘肃举院坐东向西,外建城垣,内建棘围。举院的大门在城墙的西南角,门额题“为国求贤”,进入大门,左右有雨廊,两侧设点名厅和搜检厅,之后是围墙,墙上开有南文场门和北文场门。举院最西处为龙门,寓“鲤鱼跃龙门”之意。由龙门起,自西向东,依次为明远楼(缺)、至公堂、牌坊及栅栏、水池、观成堂(缺)、内帘门、衡鉴堂、雍门、录榜所。

由国家印行颁布的乡试规定——钦定科场条例

科考是一件大事,一旦有舞弊行为,轻则发配充军,重则人头落地。考试程序自然严格无比。八月初二,结束报名。八月初六日,参与考试的官员,便进入贡院,且被隔断了内外联系,以防舞弊。八月初七日,受卷、弥封、誊录、对读四所官集中在至公堂分别戳印座号,并于试卷(即答题纸)和号簿同时加印,然后将号打乱,编排考生座号。

八月初八日,当天寅时(凌晨三时至五时)考场开始点名。考生入场分为南北两路,然后毎50人分成一组,为一点名牌,每十牌仍设一大房旗,上大书某路第几牌,每牌头上写某路第几牌。这样就条理分明,不至于有人混入。

考生们先在大门领号签后,携带考具、衣被在指定的时间和指定的门口依次进入。点名官根据乡试报名登记簿和考生持有卷票上的内容对考生的身份、年龄、相貌进行一一审核,确认准确无误后方可放入场内领取考试用的试卷(即答题纸),再经过搜检后依照号数入各自号舍,然后由号军把号舍封锁,由监临将贡院大门、龙门加封,限制出入。

乡试第一名竟然是声名赫赫的他

八月初九日,乡试开始,直到八月十五结束。甘肃首次乡试,究竟考了些啥?考题八股文为:“子曰有教”子曰一节,“有教无类”、“必得其禄”一句、“皆所以明人伦也”一句。试帖诗为:赋得“政成在民和”得“成”字。

不过,首次考试,磨难不小。许多地方战乱刚刚平息,再加上秋雨连绵。学子们如何按时赶到兰州就是个大问题。再加之,首次考试学生们对程序不熟。故而,条件也放的比较宽。要求是八月初二前,必须办完报名手续。实际上,一部分迟到的考生也被准予考试。考试阅卷中,也是从宽。左宗棠说,不拘定额,凭佳文取中,并奏请礼部磨勘时得从宽议,勿过拘成例相绳。可以这样说,为顺利完成甘肃首次乡试可谓是一路绿灯。

由甘肃举院衡鉴堂刊印的甘肃优秀乡试作文选

九月六日:乡试揭晓,安维峻脱颖而出,获乡试第一名(解元)。

安维峻字晓峰,号盘阿道人,甘肃秦安县人,清代著名的谏官。他的父亲曾参加三次科考,但都落第,最后以务农为生。安维峻先在家乡读书,后来又到兰州求学,在兰山书院拜吴可读为师。安维峻以直声满天下。甲午之战时,支持光绪皇帝为首的主战派,曾连续上疏六十五道,最著名的是《请诛李鸿章疏》,声震天下,结果被发派张家口军台效力。人称陇上铁汉。后曾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总纂《甘肃新通志》(100卷),著《谏垣存稿》、《望云山房诗集》等5部。

真是一个不简单的第一名。甘肃举院选取了646名举人赴京会试,考中进士116名。其中包括兰州张国常、天水刘光祖、兰州刘尔炘、河州邓隆等。他们支撑起甘肃数十年的文化根基,其影响延续至今。

甘肃举院不仅是科举制度的见证,而且也是甘肃诸多历史大事件的见证,如袁世凯复辟、雷马事件、兰州事变等等。如今,虽然甘肃举院只剩下至公堂和观成堂两座建筑了,但它所承载的文化血脉,是我们砥砺前行的根基。

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 王文元

编辑:张潇晖

马尔济斯狗多少钱

绿松石图片及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