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已编号的千佛寺摩崖造像
封面新闻记者 喻言
从中唐至两宋,川渝石窟逐渐成为中国晚期石窟造像的代表。目前,川渝两地已知的古代石窟寺和摩崖造像有8000余处,遍布巴蜀两地。
9月中旬,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推出“你不知道的川渝秘境”系列报道,寻访四川、重庆两地的石窟时刻等古迹,挖掘这些名胜背后的“秘境”故事。这一站,我们来到了重庆市潼南区,探寻千佛寺摩崖造像背后的故事:跨越200多年,分别开凿于中晚唐和北宋两个历史时期的311身石刻造像,竟然毫无违和感地同存于一块崖壁上。
埋藏数百年的千佛寺摩崖造像
因偶然取土终重现天日
在重庆市潼南区崇龛镇西南约2公里,薛家村一社张家湾北部,千佛寺摩崖造像便隐匿于此,因崖壁上开凿有很多佛像而得名。由于千佛寺摩崖造像所在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建寺开龛的历史没有从文献里找到。
据当地村民讲述,20世纪50年代,因修建崇龛水库,千佛寺一带进行大规模采石,岩体上部几乎被削平,致使崖壁上部的造像几乎被完全截去,仅崖壁下部的部分造像得以幸存。同时,采石产生的碎石将岩体下部埋藏,千佛寺又被隐没,更鲜为人知。
直到2011年8月,崇龛镇薛家村张家湾修建进村公路需要大量泥土,当地村民就找到了这一片看起来相对松软,又没有什么大树的缓坡进行取土,这个缓坡正是曾经被掩埋的千佛寺所在地。
8月12日,村民趁着早晚天气稍凉的时候取土,百无聊赖地重复着同样的动作,直到崖壁上露出了一方雕琢细腻的脸庞。
惊讶与好奇心,驱使村民们一层层拨开覆盖的泥土,埋藏多年的石刻造像逐渐显露!
千佛寺被发现的消息逐级上报,随即,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组建考古工作队对该地开展抢救性考古工作,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埋藏,千佛寺终于又重现于世人眼前。
肇于中唐 下迄元明
千佛寺摩崖造像风格融汇儒、释、道
走近千佛寺摩崖造像,这里已没有佛家寺院的“庇佑”,只是孤零零裸露在崖壁上。
尽管摩崖石刻全部雕刻在一块长35米、残高4米的崖壁上,但却是两种明显不同风格的造像“和谐”共存。有的人物造像面部圆润饱满,衣纹轻薄透体;有的人物造像面部略显长圆,体形较纤细,衣纹趋于厚重……
据潼南区文管所徐林副所长介绍,千佛寺摩崖石刻造像共有43龛,各类造像311身,题记31则,开凿年代到可从元明追溯到中唐,以晚唐、北宋时期造像为主。
从窟龛形制上看,千佛寺的石刻以长方形龛为主,另有外方内圆拱形龛、弧形龛、屋形龛等,可分为双重龛和单龛两大类。双重龛多有龛楣装饰,多装饰有忍冬纹、卷草纹、联珠纹、火焰纹、坐佛等,看上去十分精美。
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西方三圣
从题材上看,千佛寺的摩崖石刻题材十分丰富,除了以佛教造像为主题材外,还融汇了儒、道的造像风格。包括弥勒佛、释迦牟尼佛、西方三圣、地藏菩萨、人形天龙八部、十六罗汉等;组合形式也异常多样,有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一佛四弟子四菩萨、一佛八菩萨等。
“特别是第39号龛,它的题记上存有‘天宝拾壹年(公元753年)’的明确纪年,我们由此判断这号龛的开凿年代。此外,还有题记存有‘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开宝四年(公元971年)’的明确纪年,为我们判定其它造像的断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重要意义。”徐林表示,千佛寺摩崖石刻造像的发现,为文物工作者研究川渝地区石窟寺以及晚期佛教在渝西、川东地区传播路径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考古价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千佛寺摩崖石刻已于2013年3月5日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横跨200余年
同一崖壁上共存两个时代的造像
站在崖壁前,稍微留意,就能看到崖壁上刻有两种不同风格样式的石刻造像。一类石刻造像花纹繁复,有浓重的盛唐遗风,以体现“贵而美者,故以丰厚为体”的丰腴形态为表达重点。人物造像造型精致、面部圆润饱满、衣纹轻薄透体。
另一类石刻造像纹饰则相对简单,人物造像体形较纤细,衣纹趋于厚重,且窟龛周围发现多处纪年明确的题记,为造像断代提供了依据。
刻有“开宝三年”的题记
例如崖壁上的第3号龛,造像内容为常见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组合,主尊下方刻有造像记,可清晰辨认“遂宁县清泉乡”“开宝三年”等字样。徐林介绍说,前者指明了捐造人的籍贯,后者即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的纪年。
“现存崖壁上的造像基本上都是中晚唐时期和北宋时期的,它们的开凿年代横跨了200余年,中间却没有一点过渡的痕迹。”徐林介绍,面朝崖壁上的 “分界线”站立,可以发现右边是中晚唐时期的造像,可辨别的题材有阿弥陀佛五十菩萨、菩提双树、菩提瑞像、人形天龙八部、飞天等;左边是北宋时期的造像,造像题材有双地藏、三身地藏、降龙十六罗汉等。
横跨时间长河200多年,两个不同时期的造像,为什么会同时存在于一块崖壁上?徐林表示,对于这一奇特现象,文物工作者也正在研究当中。
如何保护和修复问题成为文物工作的新难点
潼南千佛寺摩崖造像
随着千佛寺摩崖造像重见天日,如何保护、修复等问题接踵而至。
受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暴露在自然环境下的石刻造像出现了彩绘褪色、表面岩层脱落、岩壁裂缝等问题。同时,由于造像开凿后,岩体自身的荷载力分布不均,岩体下方又多为淤泥堆积而成。经过考古发掘的清理后,岩体下部分悬空,已无法长期支撑岩壁,极可能造成岩体塌陷、造像损毁。
为防止石刻造像在重现后受到损毁,重庆市、潼南区两级文管部门立即展开石刻保护工作,划定千佛寺摩崖造像保护范围及方圆85米的建设控制带。其中重点保护范围为千佛寺岩体前(南)、左(东)、右(西)各35米,后(北)过岩壁坡顶至打石塘凹坑外壁40米处。
从2015年开始,潼南区文物部门先后向上级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立项工作,为千佛寺摩崖造像加盖了顶棚遮风挡雨,修筑了岩体前的堡坎、上下排水系统、硬化了道路等,并安排了专门的管护人员,确保文物安全。
据徐林介绍,重庆市文化旅游部门也正在抓紧进行千佛寺周围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包括修筑管理用房、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间、道路绿化工程等。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可研、立项、工程概算、预算编制审核,工程施工图审查、征地工作正在进行。
徐林表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将大大改善千佛寺环境,为千佛寺石刻文物的永久保护提供保障。同时,通过对摩崖造像的保护,让人们了解那段珍藏的历史,认识巴蜀石刻的人文艺术价值。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