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听障人士如何享受博物馆之旅?揭秘无障碍参观攻略!

06-11

听障人士如何享受博物馆之旅?揭秘无障碍参观攻略!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盛锐 滕一韬

读懂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

网上随便搜一个地方的旅游攻略,推荐的打卡地中一定有当地的博物馆。一票难求、预约难,更是彰显当下文博游的火热。

国家文物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博物馆数量达6833家。2024年“五一”假期期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超5000万人次。

不仅要遇见,更要读懂。

走进博物馆,租借一个自助讲解器或者约上专业讲解,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寻常操作。

但对于听力障碍的残疾人来说,逛博物馆不难,看懂博物馆却不是一件易事。

之江文化中心 资料图

一个耳机挡住了一群人

希望可以更多直观的文字展现

“我其实挺喜欢去博物馆的。”马上就要毕业的大四学生郑源(化名),就是一名听力障碍者,每到一座城市旅游,博物馆都会是他的首选,“我最爱了解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就想着往西安、往西部走。”

但是,如何更多的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就成为了郑源的烦恼。

“无论是专业讲解,还是自助讲解器对我们来说都不太友好。”郑源说,就算戴上助听器,但是专业讲解的耳机接收器或者自助讲解器对他们来说都是鸡肋,“耳机戴不上,如果用语音识别软件又麻烦、识别率还低。”

所以,一般对感兴趣的文物,郑源更喜欢用搜索软件查找,“这个方法很是耗时,健全人依托讲解可能两个小时就能逛完的,我们要走3~4个小时。”

盛锐/摄

当然,更多的时候,他还是选择走马观花式的参观,馆内的新媒体产品往往都是他驻足最久的地方,“互动式的居多,也能了解一些吧。”这个过程中,郑源也常常发现,有些视频是没有字幕的,对于听障者来说毫无意义。

大学期间,郑源去过七八个城市的博物馆,也尝试寻找手语志愿者,“基本上都没有,就算有的博物馆,也要提前预约。”

今年三月,郑源欣喜地发现,在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竟然还有手语讲解,“当时还是蛮惊喜的,对我们来说方便了不少。”

不过,郑源也提到,虽然有了手语,但是一些生僻字还是很难展现,“不同年龄段、不同省市的手语表达方式也不同,其实我们更建议是用文字直观体现,方便、读起来也快。”

云上浙博语音导览

手语导览服务预约需提前一周

基本都是馆外合作方提供

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无障碍博物馆既是现代化博物馆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无障碍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

多日来,潮新闻“民声视野”工作室也对位于浙江杭州的多家博物馆进行了实地走访。

位于杭州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的博物馆群是社交媒体上的热门打卡地。在这里一次性可以打卡四个博物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以及中国伞博物馆。

“我们有手语导览服务,但需至少提前一周预约。”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服务台的工作人员表示,由于提供手语服务不是馆内的工作人员,而是专门的手语志愿者,“需要协调志愿者的时间,所以比常规讲解的预约时间要长一些。”

在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以及杭州博物馆,工作人员也都表示,虽然有手语导览服务,但都需要提前预约。

浙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表示,手语服务是和外部单位合作的,需要和他们约时间,“之前武林馆是和手语姐姐团队合作的,现在是不是就不太清楚了。”

“我们是和浙江大学手语社团合作的。”杭州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社团的同学会定期来馆里开展手语志愿服务,馆里也多次邀请他们对工作人员进行手语培训,“因为听障观展者相对较少,不用就容易忘,效果一般。”

在西湖博物馆总馆,工作人员明确表示暂不提供手语导览服务,“此前在亚运会期间博物馆曾开展过类似服务,但现如今并没有常态化推广。”

杭州博物馆“人人都是策展人”小程序

线上数字导览产品受推荐

临时展览亟待覆盖

在走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博物馆的主要展陈,都会有重点文字推介,而对于大部分文物是通过单元化集中展现,只有文物名称、年代、出土位置、馆藏信息等基本信息。

当下不少博物馆都做了智能化呈现。比如,西湖博物馆总馆就运用了数字化3D与投影技术,可操作的互动大屏,让观展者沉浸式体验西湖四序。但也有一些宣传片缺少字幕,如果是听障观展者,就有些不便。

文物介绍 盛锐/摄

文物介绍 盛锐/摄

此外,每个博物馆都推出了线上的数字导览产品,颇受观展者的欢迎。

比如,杭州工美馆的工作人员就直言,四个馆全程手语讲解可能存在一定难度,“毕竟四个馆逛下来也要不少时间。”所以,她更推荐听障朋友使用官方公众号推出的语音导览功能,“上面除了语音,也有较为详细的文字介绍。”记者也打开了相关界面,注意到语音和文字的内容都是相同的。

智能化展陈 盛锐/摄

浙江博物馆之江馆区也推出了“云上浙博”语音导览小程序,不需要扫码,实时跟随观展者,自动识别最近的文物进行介绍。不仅如此,小程序还有多条推荐观展路线,不错过任何一件“镇馆之宝”。

杭州博物馆从2022年起,推出“人人都是策展人”小程序,目前累计上线超2000件馆藏文物,“除了文字介绍,我们还丰富了一些文物展示视频,通过线描、拆解、历料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现文物。”工作人员表示,除了看展,通过小程序,观展者还能体验策展的乐趣、寓教于乐。

不过记者注意到,相对于常设展陈,临时展览的展品无论是智能化呈现,还是数字导览上,都相对欠缺。不过大部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表示,“后续会加强对临时展览文物的覆盖,保证观展人的体验。”

杭州博物馆手语讲解二维码 盛锐/摄

部分博物馆推出手语视频

期待更多听障者走进博物馆

值得注意的是,在杭州博物馆的不少文物旁,记者发现贴有手语视频的二维码,扫描后是一个手语的文物介绍视频。杭州博物馆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他们邀请浙大手语社团的志愿者录制的,首批推出了30件文物,“包括战国水晶杯在内的主要文物都有覆盖,后续也将进一步拓展。”

杭州博物馆手语讲解

同样, “云上西湖”小程序中也提供了无障碍讲解,目前覆盖西湖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等多个博物馆,以及断桥残雪、苏堤春晓等西湖景点。

不过,相对于杭州博物馆的真人手语视频,云上西湖的手语讲解是由手语数字人小莫完成的。

2023年6月28日,我国推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其中第三十六条明确要求“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应当考虑残疾人、老年人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提供适合其需要的文献信息、无障碍设施设备和服务等”,这无疑为博物馆提供无障碍服务,给出了更有效的法律依据。

正如郑源期待的,希望有了强制性的法律保障与足够的法律知识普及之后,越来越少的“障碍”让越来越多的残疾人走出家门、走进博物馆,一同感受文化的魅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

观赏螺怎么养

钓鱼饵料最佳配方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