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忠鹤
玉龙、玉凤、玉琮、玉璧……来自辽宁红山和浙江良渚的266件(套)精品文物集中亮相。近日,“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展在沈阳博物馆开展。红山之山,良渚之水,山海相连、六合同风。红山的“龙”“凤”“人”,良渚的“琮”“璧”“钺” ,相聚于此,共释“古国时代”文明之光。
红山良渚
一北一南共释“古国时代”
站在沈阳博物馆“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展厅,观众在这里探寻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壮丽与辉煌,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万千气象,见证中华民族的向内凝聚和团结统一,赓续伟大中华薪火相传的文化血脉。
“本次展览有3个关键词,即文明高度、中国特征和文化传承。我们想通过红山和良渚这两大文明的高度来体现文明标准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6月23日,展览策展人、沈阳市文博中心藏品研究展览部相关负责人王闯说。
红山与良渚,虽然一北一南,一个位于西辽河流域,一个位于长江下游地区,但这两个考古学文化都居于史前文明时期的“古国时代”。红山文化中晚期的牛河梁遗址位于第一阶段,开启了“古国时代”;良渚文化位于第二阶段,文明发展呈现了多样性。
“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是这两大文明被确定为“古国时代”后的首次大型联合展览。展览通过266件(套)珍贵文物,揭示中华文明之初的磅礴气象,展现中华民族先祖的伟大力量,体现文明之源的时代价值。
王闯介绍,红山与良渚一北一南、一早一晚,都以发达的农业和高超的手工业基础为支撑,都有大型祭坛、高等级贵族墓地及严格的用玉制度,都建立了集中而有序的社会治理体系,都追求思想和精神的整合与统一。
从距今5800年开启古国时代,到距今3800年进入王朝时代,在2000年的古国时代长河中,国内存续诸多考古学文化。这次展览让红山文化与良渚文化出现在同一展厅,不仅让观众更为直观地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满天星斗”,更能让观众领略南北文化的差异。结合声光电的高科技数字手段,以及系列珍贵文物,观众可以在“古国时代”找到延续至今的包括尊崇祖先、以和为贵、方圆之道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
最新发掘成果
被“请进”展厅
“真没想到,在展览上能看到这么‘新鲜’的文物。”站在展柜前,盯着展柜里出土于马鞍桥山遗址的一件大型石耜,在沈阳一所高校就读历史专业的大二学生刘思迪既感惊讶,又有点兴奋。刘思迪是土生土长的辽宁人,大学也在辽宁就读,因此,他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以及考古发掘格外关注。
马鞍桥山遗址位于朝阳市建平县太平庄镇石台沟村西南方的一个山梁上。今年是辽宁省考古工作者在此进行田野发掘的第六个年头,眼下,考古人员正在这里开展又一年度的考古发掘。
在“马鞍桥山”,不仅有居住址,还有祭祀区。尤为重要的是,这是一处集合了距今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和距今5500年至6500年的红山早期文化的遗址。简单地说,在史前时期,先民曾在这处山坡上生活了2500年。
将还在挖掘中的遗址现场出土文物“请进”博物馆展厅,让不少观众耳目一新。“我们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想让进馆参观、对红山文化有深入研究的观众第一时间了解到前沿信息。另外,‘马鞍桥山’也是一处十分重要且具典型意义的红山文化早期遗址,它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早期红山人的生活状态。”王闯说。
记者注意到,除了石耜、石斧、石刀、石磨盘、石磨棒外,马鞍桥山遗址出土的夹砂陶筒形罐、泥质陶钵、细石核、细石叶等文物,也一并摆放在展柜中,让观众充分了解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的红山人的生活方式。
此次展览由国家文物局和辽宁省政府主办,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沈阳市政府承办,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沈阳市文物局、沈阳市文博中心协办,沈阳博物馆策划实施,将于10月10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