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部由泷田洋二郎执导的日本电影《入殓师》,让观众明白,原来世间还有这样一份神秘的职业。
入殓师,也被叫做葬仪师,他们的工作便是为尸体化妆整仪,并尽可能恢复至生前面貌,让死者体面地走完最后一程。
然而,随着时代发展,除为人类死者化妆的入殓师外,又新兴了一份职业——动物入殓师。
近些年来,萌宠文化盛行,我们身边很多的人,都选择加入养宠物的行列。
根据数据显示,早在2017年,我国拥有宠物的家庭便达到5912万,比例为17%,而仅登记在册的猫狗宠物数量,便逼近9000万大关。
而豢养一只宠物,便需要投入金钱,因此在2017年,整个宠物行业的市场规模达到1340亿元,到了2019年,这个数据更是直接突破了2000亿。
回顾2010~2020这十年,该市场竟是以年均30.9%的涨幅快速发展着。如此繁荣的市场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
其实究其原因,还是在过往的社会发展中,人们被生活的快节奏和高压力等因素影响,出现情感真空,所以他们选择以养宠物的方式,来填补上这方面的空缺。
久而久之,宠物的重要性逐步提高,养宠慢慢形成一种盛行的文化,甚至成为社会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众所周知,养一只宠物,除去经济上的开销外,人们也要有情感上的付出。
毕竟在朝夕陪伴中,随着岁月流逝,主人和宠物之间的羁绊也越加深厚。《2017年宠物行业白皮书》便显示,在中国的养宠家庭中,将宠物看做孩子和亲人的比例高达80%左右。
然而,令人感到悲伤的是,宠物一般无法陪伴主人终生,以狗为例,它们的平均寿命在13岁左右,这也就意味着,主人往往会送宠物最后一程。
也因此,为萌宠举办一个体面的葬礼,成为越来越多主人的需求。
本质说来,无论是宠物入殓师,还是人类入殓师,两者服务的直接对象虽然不同,但服务所满足的,却都是人类的情感需求,只不过一方是死者的亲人,一方是宠物的主人。
总而言之,哪有有需求,哪里便有市场。
在宠物行业的蓬勃发展下,产生了新的殡葬业务需求,而宠物入殓师,这样一个看似奇怪的职业,便因此应运而生。
一般而言,在宠物死亡以后,主人会通知相关人员,也就是宠物入殓师,来进行主持葬礼。
葬礼通常被分为三个阶段:遗体清洁、告别仪式、火化仪式。
宠物入殓师在抵达主人家中后,首先要判断宠物的遗体状态,再进行相应处理。
据业内人士统计,这些宠物的死因,大多都是意外事故与疾病,真正因衰老而正常离世的,仅仅只有四成比例。
这也就意味着,入殓师的工作其实并不轻松。尤其是那些死于事故中的宠物,需要清除血迹、缝合尸体、梳理毛发等一系列步骤,才能恢复到生前的安详状态。
清洁完遗体后,入殓师便会离开,让主人与宠物单独相处,作最后的告别,告别时间并无限制。在这个过程,很多主人往往会控制不住情感,在痛哭流涕中送宠物最后一程。
遗体清洁和告别仪式都结束后,入殓师便会将死去的宠物,送进火化炉中,待火化结束,取出骨灰装入盒中,如此一来,葬礼方才结束。
然而,葬礼的主持完成,并不意味入殓师能够收工,他们往往还需要安抚宠物主人的情绪,通过倾听或者交谈等方式,来减轻他们的痛苦。
甚至他们还能提供一些个性化服务,比如将宠物毛发或牙齿制作成纪念品,让死去的宠物以另一种形式,陪伴在主人身边。
总而言之,宠物入殓师的工作,便是在颇具仪式感的葬礼以及个性化服务下,帮助人们送宠物最后一程,并减缓主人的情感伤痛。
而从这成体系的服务中,也能发现宠物殡葬这一行业,如今已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发展到不小的规模,甚至形成了一定的规则和条例。
如今,虽然宠物殡葬行业处于发展上升期,但外界的质疑,也随之而来。
首先,就有网友提出批评,觉得专门为宠物举办葬礼,完全就是浪费;
还有环保人士站出来发言,质疑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宠物尸体,会进一步加剧空气的污染状况;甚至还有传统文化主义者,认为应该用土葬的方式送别宠物……
质疑的理由非常之多,不过究其根本,还是我国的宠物殡葬行业起步太晚,致使乱象丛生。不仅业内机制及监管体系尚未建立,各家机构的收费更是差异巨大,没有统一的标准。
也正因此,宠物殡葬才会被很多人不理解。
反观欧美与日本等国家,殡葬行业已发展得十分成熟,早就形成了遗体化妆、火化、告别仪式的全产业链,同时还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对宠物火化场和陵墓进行监管。
甚至于,法律也有相关条例,规定宠物尸体必须进行火化。
单以英国为例,宠物火化场便多达320家,可以说行业发展相当兴旺。
然而据《2017年宠物行业白皮书》显示,我国会选择进行宠物殡葬的养宠家庭,比例却仅有4.2%,所以殡葬市场的经济规模,远低于另外两位“兄弟”产业——宠物医疗与宠物美容。
如今,行业机制的不完善,以及相关监管的空白,已让宠物殡葬沦落为灰色产业,游走在法律的边缘,也因此,行业发展倍受束缚。
同时,宠物入殓师亦难以被社会所承认,被贴上“不正经职业”、“用情感谋取利益”等负面标签,难以正名。
任何一个行业,首先因市场需求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野蛮生长的形式,往往难以持久,甚至一不小心,便会走向灭亡。
相反,只有建立完善的行业体系与监管机制,行业才能不偏离方向,在框架之中保持良性发展,且繁荣兴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能核实版权归属,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作者:向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