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明清时期的建筑石料运输与安装:非遗技艺揭秘

08-02

明清时期的建筑石料运输与安装:非遗技艺揭秘

运 输

历史上运输石料也很不容易。石料运输根据石料的大小不同,主要采用旱船和链车两种工具。旱船主要用于大型石料的运输,所需的人力较多,一般在万人以上,冬天要沿途打井泼冰,一里地儿一个井,再加上马拉人拽,让石头在冰上滑动。夏天则要铺麦秸。链车是房山人民发明的石料运输工具,链车的运输效率比较高,最多的十六轮车需500头骡马拉拽,运输石料时,以锣为号,统一行动。由于运输频繁而且任务艰巨,不论哪种方式,都是建立在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的,而且,由于路途远近的不同,沿途经过的地区也要为此负担修路、修车、打井的费用。

颐和园有块石头叫败家石(又名“青芝岫”,在中颐和园乐寿堂前的庭院里)。这块山石原来在北京房山的深山里边儿,明朝有个叫米万钟的,很喜欢石头,他家在海淀的勺园里,他发现这块大青石后,就想运回勺园,但是石头太大太重了,人抬不起,马拉不动,就学秦始皇修长城时用修冰水道的办法搬运山石,雇了很多民工,修了一条大路,在路旁每隔三里打一眼小井,五里打一眼大井。到了冬天,就提水泼路,冻成了一条冰水道。大道一直修到了房山大石窝。米万钟为了运这块大青石,花了不知多少钱,但石头运到良乡,财力就耗尽了,只好丢弃路边,所以叫败家石。后来被慈禧给弄到颐和园去了。今天,在房门、丰台还有不少叫大井、小井的村子呢。

大规模采掘汉白玉等石料是在明清两代。明清两朝,为了修故宫,用了非常多的石头。明朝万历年间,为修故宫三大殿的中道石阶,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把石料运进京城。

故宫里最大的汉白玉石雕的运输算得上是一个奇迹。相传在严寒的冬季,从石窝到京城的土路上,每隔一里要挖一口井。为拖运巨石,沿途各村要将道路垫得坚阔平坦,共调用2万余民夫、1800匹骡马来拉。石料拖运前,先在土路上泼水成冰,修成一条长百余里的“冰道”。拖巨石没有可用的车辆,就用旱工,人嘶马叫,缓缓拖动巨石一步步运向京城。

大石窝的人都知道一句顺口溜:“大青不动二青摇,三青走到卢沟桥。”这句顺口溜讲的是从大石窝采运石料,在运往京城的路途中半途而废的故事。

相传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和陵墓,定要将这个“八譬哪吒城”(北京城旧称)修建好,要在陵墓前摆放三只大龟做镇物,使之能降龙伏虎,防妖孽作怪。于是,皇上派军师外出寻选精美的石料。军师听说京西有座上方山,这里产石历史悠久,石头质地优良,更重要的是,石窝地处子午线上,是个祥瑞之地,军师就到房山大石窝去寻找,军师兴致勃勃,一到这里就发现了三块成色漂亮的青石料,一块比一块尺寸大,他想着如果把这三块青石“请”来,砌在城门或者城墙上,一定能镇住龙王。可问题是,神石那么重,道行又很深,怎么从房山县弄到北京城里来呢?

他禀报了皇上之后,征用石匠就地粗粗地对石头进行加工,想趁着天寒地冻的冬季,将石头运往京城后再精雕细刻。工匠们称最大的一块叫大青,其次的叫二青,最小的叫三青。军师率两三千名民工,三四百匹骡马,浩浩荡荡地来到大石窝,打算先运走大青。他们用10多股碗口粗的大绳捆到车上,在事先泼水成冰的路上,先用50多头骡马往外拉,三番五次,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但大青一动不动。后来又用上百头牲畜同时猛力拉,不料大绳“嘎嘣”一声扯断了,大青仍是纹丝未动。

军师没了办法,又决定先拉二青,这二青石长约两丈六,宽约两丈,厚约八尺,大体是长方体,但很不规则。因二青体重较轻,埋入地下较浅,用了一番苦功之后,才使二青摇动起来。这不摇不要紧,一摇就把二青摇出了50里之外,摇到了石楼村。因石楼村一带的地势偏潮湿,又是盐碱地,泼水冻不成冰,到此地后这二青怎么也拉不动了,累得人畜都喘不过气来。军师在万般无奈书情况下,只好先放下二青,又返回去拉运三青。从此,这二青便扎根在石楼村了。

再说这三青体重更轻,又是浮在地平面上,众人一拉便轻而易举地运走了。然而让军师怎么也没想到的是,三青在运到卢沟桥东头时,路面全是沙子,即便泼上水,路面也冻不硬实,此时拉三青的车又翻了,砸死了不少人畜。虽几经努力,也再未能把三青拉动。从此,三青使安家在卢沟桥。

现在这大青还在那个大坑里。那个大坑,经过长年的冲刷越交越浅,每年雨下多了,坑里积满了雨水把它浸泡起来,有时把灰黑的头露出水面,活像一只大龟。二青原来在石楼街心的大戏台前,如今石楼大戏台早已不复存在,由于地壳变化,二青不断下沉,后来经过拆迁修道,它被全部埋入地下,终年不见天日。再说这三青,它在卢沟桥的东头沉睡了一个朝代,据说在清代乾隆年间被雕琢成“卢沟晓月”的石碑,矗立在桥头北侧。“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自从乾隆题了碑,就更有名气了。

民间曾有一段传说:卢沟桥下的永定河过去叫无定河,时常泛滥。自打有了卢沟桥,河水变清了。当池人说卢沟桥也很神奇,这儿的月亮比别的地方出得早,别处初一和三十看不见月牙,卢沟桥这儿却能看见月亮,特别是大年三十夜里,一到五更时分,月亮看得更真切。东南上空一弯明月,渐渐升起,照得桥上的狮子都倍儿清楚。还说这神奇的景色只有10岁以下的童男童女才能看见,还有大命之人能看见。一来二去,这种说法传到了乾隆的耳朵里,他决定专程去看看。这天,正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宫中用八抬大轿把乾隆抬到了卢沟桥。正在过年的宛平县令听说皇上驾到,吓得出了一身冷汗,赶紧打上灯笼,举起火把,组织官员们列队迎接。乾隆下了轿,直奔卢沟桥上,两眼直直地向东南方向看了许久,只见星斗满天,却不见月亮。他十分扫兴,询问相随的人:“怎么看不见月亮?”相随者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有的说:“灯笼火把太多,看不清楚。”乾隆立刻下令把所有灯火熄灭,卢沟桥上变得一片漆黑,只有满天寒星照着冰河。乾隆使劲儿望着天空,还是没看见月亮,气得他忙问县令:“你这官是怎么当的,这卢沟桥不是三十晚上出月亮吗?”县令连忙答道:“是是是。”乾隆皇帝又问:“那为什么吃不见?”县令说:“小人也是听说,这月亮只有大命之人才能瞧见。”乾隆说:“你们全都退下!”百官都下去了,留下他好好看看。

他独自一人站在桥中间仔细地瞧,就觉得仿佛有一弯明月挂在天上,越瞧越觉得真有月亮。于是他叫来随行人,高兴地说:“朕已看到了明月。”大家都挤上桥仰望,看了半天谁也没看见,于是他们说:“我等命贱,没有眼福!”乾隆听了更加高兴,觉得自己确是大命之人。

回到县衙门,他吩咐县令道:“预备笔砚,朕要写诗!”宛平县令立刻呈上文房四宝,点亮火把。乾降在大堂里一会儿背诵,一会儿吟咏,想从中找到好句子,可吟来诵去挑不出好句子。此时,一个臣子说:“徐渭有首竹枝词,不知可用否?”臣子吟完,乾隆觉得太凄凉,说应写出卢沟桥幽美的月色。此时又有个翰林吟诵了李东阳的诗句“晓空云尽月轮孤”。乾隆听后连声说好,随后写出“卢沟晓月”四个大字,随从们齐声喝彩。

不久,宛平县令份咐专人组织刻碑,当地石匠犯愁,没有石料能磨碑。后来在县衙后花园内发现了这块漂亮的青石料,便把这块优质的青石料利用起来,刻成了“卢沟晓月”碑。而这决石料,就是当年的“三青”。

这些故事都是传下来的,是真是假咱也不知道,但有些石头确实是存在的。

大石窝石料的运输路线有四条:一条是由大石窝经今半壁店、长沟,到达琉璃河;二是由大石窝经半壁店、长沟、房山、良乡、卢沟桥,到达紫禁城、清东陵;三是由大石窝进入涿县;四是由大石窝经南尚乐,进入涞水、易县,到达清西陵。

安 装

已加工完成的石件制品或石料送达目的地以后,就要进入安装程序。以前安装也全是靠人工完成,而且安装过程很危险。

最常用的石件连接方式有榫卯连接、磕绊连接。一提榫卯咱们都很清楚,现在一些木结构的房子也还有些全用榫卯结构的。凸出的部分叫榫(或榫头),凹进去的部分叫卯(或榫眼、榫槽、榫窝)。榫卯连接就是通过石件自身凹凸进行连接。

磕绊连接,就是通过两个石件上下对应的凹槽进行连接。还可以使用铁件将两块石料进行平面连接,也就是在石件表面凿出铁件的形状,放入铁件进行连接,在空余部分灌浆进行固定。

【石件安装的步骤】:

第一步,放线,用墨线对石件安装的位置进行定位,以确保所有石件可按线找平找直。

第二步,确定第一块石件和最后一块石件的位置,第一块石件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到后面石件安装的质量。

第三步,在石件定位处放好垫物,以方便用撬杠调整石件的位置。

第四步,石件通过滑撬放置到位后,再通过点撬的方式摆正石件的位置。

第五步,找平加固,安装后的石件需要按照墨线进行局部找平,如有偏斜或不稳,可通过灌浆、背山等方式加固。安装完成后,如有石件因加工或者尺寸等问题出现不平整,还需要用剁斧证行锤打,直至石面平整。

【摘自:《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房山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 宋永田/口述 中国画报出版社】

君山银针属于什么茶类?

宠物猪叫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