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刀尖上的舞蹈:三雕绝活展示

05-08

刀尖上的舞蹈:三雕绝活展示

来源:安徽日报

“徽州三雕”是古徽州(一府六县)木雕、砖雕、石雕的统称,源于宋代,盛行于明清。皖南山区里,随处可见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桥梁等建筑上,无不镶嵌着精美的“三雕”珍品,漏窗、梁枋、斗拱、雀替、栏杆、门罩、石狮、石马以及工艺摆件、民俗用品、家具杂件等造型各异,令人叹为观止。

“徽州三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手艺人将其巧妙地融合在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独树一帜,相映成趣。雕刻不仅是古民居建筑中重要的装饰手段,也体现了当地人民的艺术创造水平。2006年,“徽州三雕”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由于我省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徽州三雕”艺术得以复苏,身怀绝技的老手艺人开始重新收徒授艺,“徽州三雕”的技艺得以充分发挥,古老的“徽州三雕”与现代工艺巧妙融合,努力壮大“刀尖上的文化产业”,留住刻刀下的时代美学。(记者 程 兆 摄影报道)

【木雕】

“徽州三雕”(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曹永盛在进行木雕创作。

“徽州三雕”(木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曹永盛(中)向徒弟们演示木雕细节雕刻手法。

【砖雕】

“砖雕通常呈斜坡式递进,如果层面处理不好,从各个角度都无法下刀。”歙县正辉砖雕艺术研究所里,“徽州三雕”(砖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正辉边工作边指导徒弟们。自幼喜爱画画的吴正辉,拜师能工巧匠,多年潜心钻研砖雕工艺,成长为徽州砖雕行业的领军人物,在尺余见方、厚度不过一寸左右的砖坯上成功“复活”了失传已久的砖雕技艺中最为复杂的九层砖雕技术,雕刻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的徽州砖雕作品。

砖雕是在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其雕刻工艺细腻复杂,以人物、祥禽瑞兽、花卉、吉祥图案等题材为主,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徽州砖雕包括选材、画稿、出细等“八道工序”。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建筑环境,吴正辉尝试着让砖雕从室外走向室内,变得更加实用。大到背景墙、玄关,小到茶台、墙饰,在他的创新下,徽州砖雕又变成了一种流行的室内美学,“飞”进了寻常百姓家。

技法虽然突破了,但技艺永远没有最高点。这些年,吴正辉先后获得了安徽工匠、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等称号。他觉得担子更重了,下决心要更好地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培养更多的砖雕人才。

“徽州三雕”(砖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正辉在进行砖雕创作。

“徽州三雕”(砖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正辉在进行砖雕人物细节的创作。

【石雕】

相较于其他雕刻,石雕绝对算得上是体力活。位于黄山市屯溪区的徽派石雕工艺厂里,70岁的“徽州三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有进依旧活跃在石雕一线。一把铁锤、几柄凿刀,不善言辞的他更擅长在“叮叮咣咣”的凿刻中,向工人们演示并传授着传统石雕技法。

徽州石雕受雕刻材料自身限制,常见于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类主题,人物故事与山水则较为少见。祖辈一直从事石雕行业的冯有进,自13岁便开始跟随祖父学习,1998年,他创办了自己的石雕工艺厂,带领徒弟共同创业,不断将传统石雕技艺发扬光大。2012年,冯有进的徽州石雕小牌楼作品在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中荣获金奖;2021年他参与黄山镇海桥修缮工程,在石料工艺、石雕技艺等方面遵循古法修复;河南新郑“轩辕黄帝故里”石坊,休宁县“状元四面坊”以及德国法兰克福“春华园”等国内外多地都留下了冯有进的石雕作品。“我们石雕在‘徽州三雕’中纯粹的艺术产品占比很少,主要还是应用于建筑上,普遍采用的石材有‘茶园石’和‘黔县青’,雕刻手法多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冯有进表示,石雕不仅又脏又累,还需要耐得住寂寞,稳扎稳打方能见效。

“徽州三雕”(石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有进(左)与女婿罗昌盛一起通过电脑设计石雕门楼作品。

“徽州三雕”(石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冯有进在进行石雕雕刻。

红宝石鉴定

草书字帖对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