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葛坳乡志】于都县地名探秘

05-09

【葛坳乡志】于都县地名探秘

于都县葛坳乡地名

引子

葛坳境内低丘缓坡多,山坳起伏。北有塘泥坳,南有赤古坳,西有杀人坳,三之间葛氏开居,故称葛坳。

解放前夕,葛坳属第六区(赖村区)永和乡,解放初属曲洋区葛坳乡。1938年9月成立葛坳公社,同年11月撤销并入曲洋公社,1961年8月恢复葛公社,1965年3月又撤销再次并入曲洋公社,1972年11月再将曲洋公社分为曲洋、汾坑、葛坳三个公社。



据澄江(谭氏族谱)记载,宋代吉州文天祥曾随父到此读书,官至丞相后,为酬谭氏之恩,欲在澄江村建城未遂,乃建四方大门,并为谭氏族谱写了序。

葛坳圩 农历二、五、八当圩。明中葛氏开圩“老街”,明末徙圩至此。原圩正方形,始名“棋盘圩”,后以姓氏改今名。

【葛坳大队】 以驻地葛坳圩命名。境内地势东西高,属山坑,中部平缓,属大塅。解放前夕属赖村区永和乡,解放初属曲洋区葛坳乡,1958年属葛坳公社称葛坳大队,1968年扩社属曲洋公社,1972年分社又属葛坳公社均称葛坳大队。

石灰灶 在葛坳圩西北面山坑岭脚下。相传门前有口塘养鱼不活,故名。清末葛永生从罗子陂迁此。

栽禾坑 在葛圩西北面坑溪边。古时有一庵,住斋婆,称斋婆坑,后改称栽禾坑。清末肖远英从宁都新民迁此,后有葛氏迁入。

李家庄 在葛坳圩西北面。四面环山,中间小盆地,溪水屈曲南流。明末李氏开居,李氏衰退,刘科华于清中从广东梅县流水村迁此。后有葛氏从老围下分居而来。

田任 在葛坳圩西偏北山坑岭脚下。因有渗水终年不干,始名田润,后谐音田任。张氏开居。张氏迁,肖伯发于清中从宁都新民入居。

文工坑 在葛坳圩西偏北坑排上。因出过读书名人而得名。清末肖臣任由麻陂迁此。

隘下 在葛坳北偏西山隘下。清中葛氏由牛颈村上迁入。

新屋 在葛坳圩之北。以老围下相对命名。清末葛氏从葛坳圩迁此。

芭蕉坑 在葛坳圩西偏北山坑岭脚下。因坑中有芭蕉得名。清末葛接佳由牛颈迁此。

东陂坑 在葛坳圩东北面坑口岭排上。以方位得名。清中葛氏从葛坳圩迁此。

水角下 在葛坳圩西面田塅中。清末建水阁庙,故名。为昔日小学校址,1935年被焚。解放初下干田葛燕莹新建村于其西侧,仍沿用其名。

蛇颈 在葛坳圩西偏北塅边田排上。以屋后山形为名。清中葛昭广从牛颈内村迁此。

塘坑子 在葛坳圩西偏南山坑岭窝里。坑中有水塘得名。清中葛明纯从牛颈村上迁此。

下干田 在葛坳圩西偏南边岗板下。岗板上三路相交成干字形,故名。葛慧贤于清初从牛颈内村迁此。

苧头窝 在葛坳圩西偏南坑窝里。宜种苧麻得名。牛颈葛名召于清中迁此。

斧头坑 在葛坳圩西偏南山坑岭脚下。后山斧头形,故名。岩屋谢德概于清末迁此。

油寮下 在葛坳圩西南面坑口溪边。因建了油槽得名。谢氏于明初从上迁此。

高陂迳 在葛坳圩南面岭脚下。村前小河有陂三座,地处上陂,故名。老围下葛永纷于清中迁此。

火叉岭 在葛坳圩东南面坑溪边岭排上。后山似火叉,故名。明末葛氏从老围下迁此。

排子脑 在葛坳圩西南面田排上。谢氏于清初从塅上迁此开居,后有管氏从寨面杨公坝迁入。

塅上 在葛坳圩南偏西田中。谢月溪于明中从村上迁此。

下排子 在葛坳圩东南面溪边坑排上。居上排子下方得名。东陂坑葛氏于清初迁此。

赤迳 在葛坳圩东南面坑尾岭脚下。因黄泥坑长而得名。清末谭氏从陈田兰布迁此。

村上 在葛坳圩南偏西塅边山脚下。谢以文于明初从兴国竹坝迁此开基建祠堂,故名。

王坑 在葛坳圩南面坑口岭脚下。王氏开居,王迁,冯连任于明末从大田迁入。

鸡笼嶂 在葛坳圩东南面小溪边。四面环山如笼,故名。明末肖时荣从山坑迁此。

杉树下 在葛坳南偏西塅边岭脚下。村后杉树多而得名。明中谢氏由村上迁此。

麻陂 在葛坳圩南偏东山坑岭脚下小溪边。后山屈曲如龙,始名来龙湾。因溪圳小陂多改名麻陂。明末肖氏从山坑迁入。

大面 在葛坳圩东南面山坑岭脚下。屋后岭面如扇,故名。谭氏于清中从陈田兰布迁此。

青山面 在葛坳圩南偏东山坑岭脚下。树木茂密,青山郁郁得名。清末何氏从下罗迁入。

马坪脑 在葛坳圩南偏东坑溪岭脚下。马氏开居。马氏失传。清末葛燕有从葛坳迁入。

盘坑 在葛坳圩南偏东山坑小溪边。四面环山地形似盘,故名。清中谢氏从桥头固石坑迁此。

【龙头大队】 地属山区。山峦起伏,坑沟纵横。曾以龙山村命名。解放前夕属赖村区永和乡,解放初属曲洋区塘泥乡,1958年属澄江公社龙山大队,1968年扩社属曲洋公社龙山大队,1972年分社又属葛坳公社龙山大队,因与高陂公社龙山大队重名,于1983年10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改今名。

早禾排 在葛坳圩北面坑排上。彭氏开居。彭迁,葛氏于清末从笠婆面迁入。其农田是龙山片村开垦最早最先莳禾的田,故冠以早禾排。

王婆坳 在早禾排北偏西山坑岭脚下。清末葛永菊从葛坳早子排迁入。

下岭窝 在早禾排北面坑尾深山窝。清初江氏从判官石迁此。

青山尾 在早禾排北偏东山脚下。青山郁郁,故名。葛永志于清末从葛坳塘背迁入。

葫芦脑 在早禾排北偏西深山里。以地形得名。清初肖氏开居。肖迁,清末江昌荣从判官石迁入。

梨树坑 在早禾排北偏西高山下溪边。因梨树多而得名。陈氏开居。陈迁,葛礼庭于清中从判官石迁入。

嶂下 在早禾排北偏西坑沟里高山下。山形似帐,始名帐下,后谐音为今名。清末肖子干从

宁都新民迁入。肖、张、江、陈、范相继入居。

荷苞丘 在早禾排西北面山沟里。屋后一丘田荷包形,故名。杨万其于清末从东村牛婆溜迁入。

笠婆面 在早禾排北面山坑岭脚下。后山形似斗笠,故名。清末葛氏从葛坳早子排迁此。

狮脑坪 在早禾排北偏西山坑岭脚下。后山象狮头,故名。清末陈氏从瑞金丁陂迁入。

瓦屋下 在早禾排东面溪边山脚下。林子仁于明末从上谢桥背迁此开基。此村系龙山片村开居后,最早的一栋瓦屋,故名。

河背 在早禾排南偏东岭脚下小溪边。与瓦屋下隔溪相望,故名。肖、林氏开居于明末,清中徙迁。谭仁昌从澄江迁入。

七坑子 在早禾排西南面深山坑口。四面有七条坑沟得名。清初刘氏开居,刘迁,清中江奕华从下岭窝迁入。



坳下 在早禾排南偏西龙山口岭坳下。江氏于清中从下寨子迁此

吊钟背 在早禾排南偏东山坑岭脚下。屋后山形似吊钟,故名。清末江荣辰从下廖子迁入。

三坑子 在早禾排南偏西坑中山腰上。屋侧有三条坑沟,故名。谭让竹于清末从河背迁入。

长湾里 在早禾排南偏东坑溪山湾上。清末曾诗祖从石子背迁此。

下龙 在早禾排南偏东山坑岭脚下。居龙山下方得名。清末谭让盘从河背迁入。

石子背 在早禾排南偏东山坑小溪边。屋侧有大石埂,故名。清末曾元绪由永丰县迁此。

寨脚下 在早禾排南偏东坑尾山寨脚下。清末曾纪从下龙迁入,已4代。

【陈田大队】 溪水东流。以驻地陈田命名。解放前夕属赖村区永和乡,解放初期属曲洋区澄江乡,1958年属澄江公社称陈田大队,1968年属曲洋公社,1972年属葛坳公社均称陈田大队。

上陈田 在葛坳圩东北面塅边山脚下。陈氏开居。位下陈田上方得名。陈氏衰退,骆氏于明初从下陈田迁入。后有谭、谢氏相继入居。

老虎坑 在上陈田北偏东坑尾岭脚下。建村前常有老虎出没,故名。清末谭氏从澄江村迁入。

寺洞里 在上陈田东偏北坑尾岭脚下。建有庵,故名。清中谭氏由澄江村迁入。

瑞林山下 在上陈田东偏南坑口岭脚下。屋后山为谭瑞源所有,故名。清末谭氏从澄江迁入。

蓝布 在上陈田南偏东山下小溪边。因种蓝籽染布得名。明初谭氏由澄江迁入。民国二十年黄氏从水西迁入。相传石氏开居,老屋基脚青砖刻有“石氏”可考。

龙潭面 在上陈田南偏东山下小溪边。门前溪中有一深潭而得名。清光绪古氏开居。古氏迁宁都固厚,民国十七年谭氏由彭下迁入。

彭下 在上陈田东面溪边岭脚下。明初彭氏开居,设过圩场,始名彭下,后简称彭下。彭氏失传。明中谭氏从澄江迁入。

大船 在上陈田南偏东小溪边山排上。地形似船,故名。明末黄有志由富田排迁此。

湖坑排 在上陈田南偏东坑口岭排上。墈下小溪一深潭水碧似湖,名曰:湖坑潭,故村名湖坑排。谭礼台于1945年从龙潭面迁此。

大排 在上陈田南偏东山下田排上。黄氏于明末从大船迁此,已19代。

【塘泥大队】以驻塘泥坳命名。解放前夕属赖村区永和乡,解放初期属曲洋区塘泥乡,1958年属澄江公社,1968年属曲洋公社,1972年属葛坳公社均称塘泥大队。

塘泥坳 在葛坳圩东北面公路旁。相传建村时有许多人在塘里挑砖泥。弄得满路是泥,过路人称之塘泥坳,便为其名。王习定于清初从塅上迁此。

古塘坑 在塘泥坳北偏东宁都县界西侧山坑岭脚下。自古有塘,故名。清中葛永趣从判官石迁此。

排上 在塘泥北偏西机耕道旁田排上。包成玉于清初从福建上杭迁此。后有王氏入居。

上塅 在塘泥坳北偏西溪边田上。清中葛礼远从葛坳迁此。

竹山下 在塘泥坳北偏西溪边山脚下。后山毛竹多而得名。王仕昆于清初从广东梅县松源迁此。

塘里 在塘泥坳北偏西溪边山脚下。四面高,中间低,地形似塘,故名。清末王富河由塅上

迁入。

老杨排 在塘泥坳北偏东山排上。杨氏开居。杨氏迁,清初葛天重由葛坳迁入。

新屋下 在塘泥坳北偏西塅边山脚下。清末王荣祥从竹山下近此。后有包氏从龙山迁入。

窑下 在塘泥坳东北面于都一一宁都公路东侧墈下。以窑为名。清末葛德光由葛坳迁此。随后江氏从判官石迁入。

判官石 在塘泥坳东面山脚下。清初江申甫从福建上杭迁此开基。随后葛氏从葛坳内村迁入。据传该地江氏宗祠天井底下有块石璧似盘,始名盘干石。后谐音雅称判官石。

山水坑 在塘泥坳西偏南溪边山脚下。因山泉川流不息得名。王宗龙于清中从竹山下迁此。同时杨氏从广东迁入。随后,包、葛、谭相继入居。

杨屋 在塘泥坳南面。清初杨汝庆从宁部斫柴岗迁入。

象山下 在塘泥坳南面山脚下公路边。屋后山似象得名。初王氏从上迁此。

新下 在塘泥坳南偏西公路旁。王习定于清初从广东和平县赤石迁此。

仙人掌 在塘泥坳东南面山坑岭排上。后山似仙人掌,故名。清中陈涵英从鲤婆坳迁此。

【澄江大队】 以驻地澄江圩命名。解放前夕属赖村区永和乡,解放初期属曲洋区澄江乡, 1958年属澄江公社,1968年属曲洋公社,1972年属葛坳公社均称澄江大队。

澄江圩 在葛坳圩东北面溪边山脚下。设商店,生资部、手工业社等部门,农历四、七、十当圩。明初谭氏从澄江村迁此建圩。以溪水澄清隶属澄江命名。

马坑 在澄江圩北面山坑岭排上。以地形似马得名。清中谭氏从瓦屋排迁此。

岽让 在澄江圩北偏东岽岗上。本名岽上,方言岽让。清初谭志大从澄江迁此。

园山寨 在澄江圩东北面坑溪岭排上。屋后圆岭似寨,故名。清末肖隆盛从宁都留田迁此。

家坑里 在澄江圩东北面山坑岭脚下。因住一家而得名。清末肖氏从圆山寨迁此。

瓦屋排 在澄江圩北偏东山坑岭排上。原是茅房,后来盖瓦而得名。清中谭氏由澄江迁此。

蛇坑里 在澄江圩北偏东坑口小溪边。坑长似蛇,故名。清中谭天星从澄江迁此。

澄江村 在澄江圩北面。西依山,东傍水。以溪水澄清得名。谭文景于唐末从宁都斫柴岗迁曾子潭埠(今潭市),宋初迁澄江。文天祥之父执教于澄江。文天祥随父至此读书。成名后,为酬谭氏之恩,欲将村围城,因地盘小未遂,乃建四方大门。今存东门。传说西门始建入虎,乃拆。为扩展村庄欲将东门、南门移开数百米,于解放前拆除。迄今尚存残基。文天祥为谭氏族谱写了序,其谱犹存。

公让 在澄江圩东北面溪边山脚下。建有公让祠,故名。清中谭正辉由澄江村迁此。

牛肚里 在澄江圩东偏北山坑小溪边。屋后山坡形似牛肚,故名。清中谭氏从澄江村迁此。

白仙排 在澄江圩东面山坑小溪边。相传古时白发仙人下凡到此,故名。明初洪氏迁此。清初谭氏入居。

针坑 在澄江圩南面塅边黄泥岭排上。谭明英于清光绪年间从澄江村迁入。

石湖 在澄江东偏南坑口岭脚下。清中谭心陶从宁都高岭迁此。村北有口石砌山塘,水碧似湖得名。

长塘 在澄江圩东偏南山坑坳上。因村前有口长形水塘,故名。清中谭心兰从杨梅头迁此。

秧围 在澄江南编东塅边田排上。当阳水便,宜育秧。村周围都是秧田,故名。谭天时于清康熙年间从澄江村迁此。

坳让 在澄江圩东南面山坑岭坳上。本名坳上,方言坳让。清中谭国纪从杨梅头迁此。

澄山 在澄江圩南面塅边。依山傍水,隶属澄江,故名。居澄溪下游,村后一嶂山,又名大下山。清中谭年佳从龙山河背迁此。

【牛颈大队】 西北山坑,东南田。以牛颈村命名。解放夕属赖村区永和乡,解放初期属曲洋区葛坳乡,1958年属葛坳公社,1968年属曲洋公社,1972年属葛坳公社均称牛颈大队,但境内以东析出东村大队。

蕉下 在葛坳圩东北面岭排上。地形似芭蕉,故名。葛承才于清中从内村迁此。

桐子坳 在蕉下北偏西山腰坳上。桐树多而得名。清末葛樟从葛坳迁此。看守山林为主。已归属大队体场。

龙盘圩 在蕉下北偏西山坑上。形似砻盘,始名砻盘圩,后写成龙盘圩。清末葛礼信从老屋大队棉子窝迁此。

石河 在蕉下北偏西山坑排上。坳下一条小石溪称之石河。清中葛明征从龙舌头迁此。

旗杆岽 在蕉下北偏西坑溪边岭脚下。屋后山高似旗杆,故名,清末葛贻丙从葛坳迁此。

石溪头 在蕉下北偏西岭脚下石溪墈头上。清末莴氏从石河迁入。

石龙 在蕉下北偏西坑尾石溪边。石岭弯曲如龙,故名。清中葛明芳从牛颈村迁此。清

末张氏从曲洋鸭公头迁入。

新屋下 在蕉下北偏西坑口溪墈上。清中葛氏从牛颈村迁此新开居,故名。

包屋 在蕉下北面小溪边岭排上。清中包光振从塘泥排上迁此开居。

山子背 在蕉下西北面石龙坑背后山脚下,故名山子背。清末张有逢从曲洋良下迁此。

石结山 在蕉下西北面山腰上。后山皆石头结构,故名。清末葛德杭从牛颈外村迁此。

早子排 在蕉下北偏西溪边田排上。清末葛德定由狗子脑迁此。排上有枣子树,始名枣子排,后谐音改今名。

中坑 在蕉下北偏东坑中小溪边。清中葛胜俞从葛坳老围下迁此。

龙舌头 在焦下北偏东坑口上。该地二条小溪汇合之间,山埂凸起,形似龙舌头,故名。清中葛季芳从葛坳老围下迁此。

斜下 在蕉下西北面山坑斜坡下。清中葛明昌从蕉下迁此。

围下 在蕉下北偏东塅中小溪边。以围墙得名。明末葛惠干由老街迁此。

新屋 在蕉下西北面小溪边岭脚下。清末葛永会由牛颈迁此。

塘背 在蕉下西北面山坑岭排上。与早子排隔塘相望,故名。清中葛良朋从葛坳下干田迁此。

茶亭背 在蕉下北偏东塅边山脚下。村后有茶亭,故名。民国末年葛燕富由外村迁此。

新屋 在蕉下北偏西塅边岭脚下。清末葛永波从蕉下迁此。

内村 在蕉下西面坑口山排上。居外村内方,故名。清初葛氏由老街迁此。

老街 在蕉下西南面山排上。葛文富于明初从葛庄排迁此。原是钟氏开居,钟与葛氏对调到葛庄排。葛氏至此设圩场。后开了新圩(即现在葛坳圩),故称之老街。

牛颈 在蕉下南面山坡下小溪边。山坡延伸,形似牛颈,故名。明末葛景清从老街迁此。

围下 在蕉下南偏西山脚下公路边。原是土国,故名。清初葛氏从老街迁此。

【东村大队】 西部属塅,余属山坑。解放前夕属赖村区永和乡,解放初期属曲洋区葛坳乡,1958年属葛坳公社牛颈大队。1968年属曲洋公社,1972年又属葛坳公社均称牛颈大队,1979年在牛颈大队之东析出,称东村大队。

贯里 在葛坳圩东北面田排上。田排长似干线而得名。清中葛茂深由牛颈老街迁此。

旱排 在贯里东北面山坑岭排上。因缺水源而得名。明中张氏从银坑上谢迁此。继后葛氏从迳里迁入。

岭子下 在贯里北面公路边岭脚下。清末葛礼涣由葛庄排迁此。随后钟氏从大田迁入。

迳里 在贯里东偏北坑口山脚下。以坑长而得名。明末葛庭序从牛颈老街迁此。

葛庄排 在贯里北偏西。宋末葛文富从金溪县迁此开居。相传葛氏与钟氏对调到老街,钟氏至此衰落乃迁,葛氏在老街兴旺发达,复又发展至此。

竹子坑 在贯里东偏北山坑岭脚下。因竹子多而得名。葛氏于清中从迳里迁此。

罗坑里 在贯里南偏西坑口边山脚下。村后坑形似箩,始名箩坑里。后简化成今名。清葛礼渊从葛坳迁此。

牛婆湖 在贯里东偏南坑中小溪山湾上。山湾似牛,古时该村农户穷而住稈期,故名。明代杨氏开居,杨氏衰退,谭氏于清中从杨梅蛇子垄迁此。黄氏从赖村迁入,葛氏从牛颈迁入。

罗带 在贯里东偏南山坑岭排上。坑长如带,故名。肖氏于清末从赖村半迳迁此。

流窝塘 在贯里东南面山窝下。川水引入禾塘,源源不息,故名。清末黄氏由宁都水西迁此。

香炉排 在贯里东南面田排上。后山圆形似香炉,故名。清代肖氏开居,肖氏衰退,谭氏于民国初期从杨梅上城迁此。

山坑 在贯里东南面公路墈下。以地处山坑为名。明初肖氏从兴国沙村迁入。

大坑尾 在贯里南偏东坑尾岭排上。清中葛氏从窑背枫树下迁入。清末肖氏从山坑迁入。

上排子 在贯里南偏东溪边岭排上。居下排子上方,故名。肖氏于清末从山坑迁此。

坳背 在贯里南偏东坑中山坳上。以屋背山坳为名。明中肖氏从山坑迁入。

【曾子大队】 东北属山区,西南属丘陵地势较平缓。窑邦河,自北向南流,可通木筏。以曾子村命名。解放前夕属赖村区永和乡,解放初期属曲洋区上脑乡,1958年属澄江公社称曾子大队,1968年属曲洋公社上脑大队,1972年属葛坳公社称曾子大队。

猫子排 在葛坳圩东面山坑岭排上。后山形似猫,故名。明初刘子虾由窑邦迁此,。

上龙 在猫子排北偏西窑邦河西岸坑排上。山岭起伏如龙得名。明末黄荣万由赖村浮竹迁此。

仓前塅 在猫子排北偏西窑邦河西岸山脚下。屋前一段良田,为全村人产粮食的主要基地,故称仓前。明末刘谨凤从宁都金田迁此。黄氏随后入居。

蛇颈 在猫子排北偏西坑口小溪边。后山似蛇得名。明末肖子万从赖村铜锣圩迁此。黄氏随后入居。

潭布 在猫子排北面窑邦河东岸岭脚下。唐末谭文景首择此地开居,始名谭埠。后择澄江开基,乃弃此地。清中曾庆昌从窖石下迁入,乃以水为名。

石圳背 在猫子排北偏西山脚下。以屋侧石圳为名。清代曾稀一从窖石下迁此。

木树坑 在猫子排西北面坑尾岭排上。因木梓树多而得名。清末黄氏由季里迁此。

窑石下 在猫子排东北面坑尾田排上。四面高山,坑口窄而多石,地形似窑,故名。明初曾文连从赖村罗山下迁此。随后肖、谭、黄相继入居。

桐尾山 在猫子排北面窑邦河东岸山脚下。以地处山坑尾桐树多而得名。清中刘维生由窑邦迁此。

常树安 在猫子排东偏北天子岭南侧山上。初建庵和尚姓常,故名常树安。其庵早已倒塌,清末黄上进从季里迁此重新建村,仍用其名。

仙坛背 在猫子排西偏北山坑岭脚下。村前有仙坛庙,故名。清末黄氏从季里近此。

长源 在猫子排西北面窑邦河北岸岭排上。以山泉水足、源远流长得名。清末王氏由赖村浮

竹王欧迁此。



胡芦脑 在猫子排东北面山坳上。后山似胡芦,故名。清初曾于照从石圳背近入。

旱坑 在猫子排东偏北山坑中。因缺水源而得名。曾氏于清末从窖石下迁入。

曾子排 在猫子排北偏东山坑岭排上。曾氏升居,曾氏迁,刘万产于清中从本地寺前迁入。

池里 在猫子排东偏北山沟里。四面环山,地盘小,形似池塘,故名。曾善明于清末从窖石下迁此。

老屋场 在猫子排东偏北山坑岽岗上。地基原是老屋场地,故名。曾方迟于清末从旱坑迁此。黄氏随后入居。

窑邦 在猫子排西面河排上。以该村古时烧窑为业得名。明末刘子虾从上脑迁此。解放后设水文站。

练背 在猫子排东偏北山坑里。坑长而弯曲宛如铁练,故名。清末张万树从宁都黄石大九塘迁此。民国初期曾氏从客石下迁入。

坪背脑 在猫子排东偏南山腰岗坪上。明末肖子万从宁都野猪坪迁此。

双晒排 在猫子排东面宁都县界南侧。两个山排太阳从早上晒到傍晚,故名。清末黄氏从季里迁此。后有陈氏迁入。

岗背 在猫子排东偏南山坑溪边山岗后背。清末黄达布从赖村下浮竹迁此。

茶背 在猫子排东偏南山坑岭岽上。兰为光于清末从兴国江背洞迁此。

季里 在猫子排西偏南窑邦河湾上山脚下。溪水汇入密邦河,雨季水涨成潭,始名季潭湾,后简称季里。清中黄大贡从东塘迁此。

石古排 在猫子排南面窑邦河东岸河排上。有一大石墩,故名。清中刘兆龙从上脑迁此。

土围 在猫子排南偏西窑邦河坝上山脚下。筑过土围得名。唐末刘艮厚从上脑迁此。后有肖、崔氏迁入。

早禾田 在猫子排南偏东山脚下小溪边。清末刘兴苗从上脑王潭迁此。

贯背 在猫子排南偏东田塅边山脚下。村后群山连贯,故名。清中刘维厚从窑邦迁此。

坑尾 在猫子排东南面坑尾岭脚下。清末曾方贵从窖石下迁此。

【杨梅头大队】 系丘陵地带,中部地势平缓属塅,东西山丘连绵,溪水自北南流。以驻地杨梅头为名。解放前夕属赖村区永和多,解放初期属曲洋区澄江乡,1958年属澄江公社称杨梅大队,1968年属曲洋公社,1972年属葛坳公社均称杨梅大队。因与罗坳、靖石公社杨梅大队重名,1983年10月经县政府批准改为今名。

杨梅头 在葛坳圩东面。杨氏开居,始名杨门头。杨氏衰退。清中谭氏从老屋背迁入后,谐音改今名。(含上城,廖股塅、寨下)。

鹅丘 在杨梅头北偏西溪边山脚下。屋前有丘田形似鹅,故名。清末肖相生从赖村新民迁此。

石脚排 在杨梅头东北面坑口岭排上。因基地是石底而得名。谭氏于民国初期在此建村。

石塘 在杨梅头东北面山坑岭排上。四面高,中间低,地形似塘,石头多,故名。清中谭氏从澄江村迁此。

布里坪 在杨梅头北偏西小溪边田排上。后山貌似狐狸,始名狐狸坪,后谐音书成今名。清中谭瑞应从杨梅头迁此。

鹅公坑 在杨梅头东北面坑口岭脚下。后山似鹅而得名。谭让灯于清末从澄江迁此。

下料 在杨梅头北偏东溪边岭岗下。清中谭兆和从公让迁此。

狗脚面 在杨梅头北偏东溪边山脚下。清末黄世信由宁都东塘迁此。

禾杠圩 在杨梅头东北面坑中皊脚下。坑形似禾杠,且开过小店而得名。清中谭红有从澄

江村迁此。

龙虎岭 在杨梅头东北面坑尾山排上。后龙山形似虎,故名。宋末谭太然从澄江村迁此。

寺前 在杨梅头西北面北侧山脚下。巫氏开居。巫氏殁,清末,谭氏从杨梅头迁此。

叉河子 在杨梅头东北面坑口山脚下。村前两溪相汇,故名。谭万汉于1956年从龙勿里迁此。

龙勿里 在杨梅头东偏南坑尾山脚下。后山起伏如龙,始名龙活里,后谐音书成龙勿里。清中谭仁秀从下料迁此。

老屋背 在杨梅头南偏西塅边田排上。村前有幢老屋,故名老屋背。明末谭天单从澄江村迁此。

蛇子龙 在杨梅头南偏西坑口山脚下。因坑长似蛇得名。明末谭荣花从澄江村迁此。

来水坑 在杨梅头南偏东山坑岭排上。因山泉水足而得名。清中谭仁何从杨梅头迁入。

三迳 在杨梅头南偏西溪墈岗上。三条坑迳汇合口,始名三迳口,后简称三迳。清初谭公昌从陈田彭下迁入。

留田洞 在杨梅头南偏东山坑岭脚下。坑中有神庙,始称神仙洞。建村后改名留田洞。清初

罗达道从竹溪迁入。



竹溪 在杨梅头南偏西溪边山脚下。沿溪竹子多得名。清初罗凌文从宁都大布迁入。随后,黄氏从瑞金瑞林迁入。

【上脑大队】 属半山区。窑邦河自北往西南流,两岸属丘陵,东面属山区。以驻地上脑命名。解放前タ属赖村区永和乡,解放初期属曲洋区上脑乡,1958年属澄江公社,1968年属曲洋公社,1972年属葛坳公社均称上脑大队。

上脑 在葛坳圩东面,窑邦河边岭脚下。古时因溪河涨水受涝,始名涝溪。因贫困欠债,坐

牢的多,称之“牢溪”,后名“上牢”。为出于摆脱贫困和压迫的愿望,乃改今名。解放前开过圩,农历二、五、八当圩,今无圩期。唐末刘江东从五百口迁入。

陈田石 在上脑西偏南窑邦河西岸。陈氏和石氏开居于宋,两姓皆衰退,清初谭氏从澄江村迁入。吴氏随后入居。

船子背 在上脑西偏南窑邦河坝。相传村前河边,古时设码头,常有船停泊,故名。清宋谭氏从澄江迁此。

下脑 在上脑南偏东坑口河坝上。居上脑对面下方,故名。刘氏于宋末从上脑迁此。

山栏排 在上脑西偏南山坑岭排上。山埂多如栏杆而得名。清中李日栋由李屋村迁此。

三石 在上脑西南面窑邦河岸上山脚下。相传其河岸一连有三个石墩而得名。明初肖加经从寒信峡迁此。王、赖氏相继迁入。

李屋村 在上脑西南面窑邦河边山脚下。宋代李氏从宁都石上迁此升居,明末林氏从广东池下入居。

花坪丘 在上脑南偏东溪边岭脚下。村后梯田茅草多,始名草坪丘。后雅称花坪丘。清中谭仁徇从澄江村迁此。随后肖氏入居。

大池 在上脑东南面山坑排上。两山夹一坑呈大字形,始称大字。因山泉水足,而谐音改今名。清中刘氏从曾子寺前迁入。随后谭、黄相継入居。

牛牯岽 在上脑西南面山坑岭脚下。后山似牛,故名。清中林兴谦从李屋村迁此。

安子背 在上脑南偏东高山腰上。以庵得名。清中谭氏从花坪丘迁此。

石罗坑 在上脑南偏西山坑岭脚下。坑形似石螺,原名石螺坑,后书成石罗坑。清末刘

益翠从李安洞迁入。

中龙 在上脑南偏东山坑里。四面环山,似钟形,始名钟龙。后造音成中龙。清中黄氏从广东迁此。随后,林相继迁入。

李安洞 在上脑南偏西岭脚下小溪边。李氏开居。李氏失传,宋中肖民锁从泰和七星坳迁入。黄、董、谭、刘陆续入居。

嶂脑 在上脑南偏东高山腰。宋代建庵,1956年黄必针由澄江大船来此守庵。。

【老屋大队】东南属山区,余属丘陵。以驻地老屋场命名。境内龙下煤著称赣南。解放前タ属赖付区永和乡,解放初期属曲洋区小庄乡,1958年属葛坳公社,1968年属曲洋公社,1972年又属葛坳公社均称小正大队,1979年从小庄大队分出老屋大队。

老屋场 地处溪边岭脚下。以老屋基重建得名。清中谢国华从兴国迁此。

梨树窝 在老屋场东北面山坑窝里。因梨树多得名。黄氏于清末从鲤婆坳迁此。

龙下 在老屋场北偏东岭脚下。后山如龙,故名。产煤,闻名南。凌气仕于清中从寻乌迁此。

茶子坑 在老屋场东北面山坑岭脚下。因产油茶得名。肖氏于清末从槽坑迁入。

金山下 在老屋场北偏东山脚下,山上曾建金山庵,故名。清中凌氏由龙下迁此。同居肖氏从宁都半迳迁入。

剃刀迳 在老屋场北偏西。清中谢氏从银坑竹篙围迁此。后有葛氏入居。

槽坑 在老屋场东偏北山坑岭脚下。坑窄长,中间一条溪圳,形似渡槽,故名。清末肖国承由赖村迁此。同居黄氏从宁都水西迁入。

牛角湾 在老屋场东北面形似牛角的山湾里。清初谢锡亮从剃刀迳入。

水牯嵊 在老屋场东偏北高山腰。山泉水足得名。清中杨氏由曲洋大门口迁入。

土固 在老屋场西面溪边岭脚下。清末葛接太由剃刀迳迁此。

河子弦 在老屋场南偏西山脚下小河弦上。清初谢氏从广东长登迁入。

田背 在老屋场东偏南山脚下。屋在坑尾,田在坑口,故名田背。清末谢氏由店下迁此。

店下 在老屋场东偏南岭脚下小溪边。因开过店得名。清中谢德郎从岩屋迁此。

大坑 在老屋场东偏南山坑岭脚下。以坑大得名。清末冯氏从大田迁入。

甘塘 在老屋场南面岭脚下。相传从前此地有口塘,水如甘露,故名。清中张氏从平安迁此。

长迳 在老屋场东南面山坑小溪边。因坑长而得名。清末肖氏从赖村铜锣圩迁此。

谢板 在老屋场南偏西坑塅山湾上。原名谢湾,后谐音成谢板。唐末古氏开居。古氏失传,清中邹历元从广东迁此。

老虎岭下 在老屋场偏西山坑岭脚下。后山似虎,故名。清中赖女端从桥头桐梓窝迁此。随后管氏从银坑营脑迁入。

下坑 在老屋场南偏东山坑里。居老虎岭下的下方,故名。清中张华孙从兴国沙溪迁此。

上安 在老屋场南面山腰上。清朝时建庵,故名。清末邹桂珍从谢板迁入。邹氏迁,解放后,居两个和尚,一个姓魏从兴国迁来,一个姓蔡从吉村燕子窝迁来。

燕子窝 在老屋场南偏东高山角北麓窝子里。地盘小,形似燕子窝。清中张氏从下坑迁此。



【下罗大队】 属山区。群山连绵,坑沟纵横,羊肠小道,崎岖不平。东南与瑞金县相邻,为于北最偏僻的地区。以驻地下罗迳命名。解放前夕属赖村区永和乡,解放初期属曲洋区上脑乡,1958年属澄江公社,1968年属曲洋公社,1972年属葛坳公社均称下罗大队。

下罗迳 在葛圩东偏南。四面环山,地形似箩,本名下箩迳,后书写成下罗。明初何氏由广东迁此。

蓑衣垄 在下罗迳北偏东偏僻山沟里。后山形似蓑衣,故名。清中陈氏由牛牯岽迁入。

大坑 在下罗迳北偏东山坑里。陈氏于清朝从山子口迁入。

窑前 在下罗逐北偏东山坑尾。屋后山埂凸出似瓦窑烟窗得名。林魁文于明中从彭公山迁此。

山子口 在下罗迳北偏东山脚下小溪边。三条坑汇合口,故名三子口。后变今名。清初陈氏由牛牯岽迁入。

罗陂 在下罗迳东北面山坑小溪边。地形似箩有水陂,本名箩陂,后书写成罗陂。陈太黄于

清中从瑞金丁陂赖屋迁入。

松树坑 在下罗迳北偏东山坑岭脚下。以松树多得名。黄阅亲于清中从宁都浮竹迁入。

坳下 在下罗逐北偏西山坳下。杨德海于清中从银坑洋河迁此。

牛牯岽 在下罗迳北偏东山坑脚下。陈氏于清初从瑞金丁陂迁入。

小坑 在下罗迳东北面山沟岭脚下。因坑小而得名。陈太黄于清中从丁陂赖屋迁此。

peng塘在下罗迳北偏东山坑岭脚下。四面高,中间低,地形似peng,田里渗水,终年不断,故名。黄佐选于清末从宁都浮竹迁此.

河子背 在下罗迳东北面山坑口。地处下罗迳对面小溪边,故名。何诗洋于清中从下罗迳迁此。

彭公山 在下罗迳西南面高山腰。彭老翁开居得名。彭氏早殁。明万历林奇美从广东避乱落荒此地。后来分居到密前各地。

下坑 在下罗迳西南面彭公山下方,故名。何曾左于民国6年从下罗迳迁入。

窑前 在下罗迳南偏西山坑岭脚下。以山高坑小似窑洞得名。林氏于清中从彭公山迁此。

碓臼窝 在下罗迳南面山坑窝上。地形似碓臼,故名。清中刘昌窑从上坪迁此。同居陈氏从瑞金丁陂迁入。

【密背大队】 西南边境属山坑,余属岗坂和田段。以窑背片村命名。解放前夕属赖村区永和乡,解放初期属曲洋区大田乡,1958年属葛坳公社称窑背大队,1968年属曲洋公社,1972年又属葛坳公社均称容背大队。

店下 在葛坳圩南面黄泥岗坂下。因开过小店而得名。张万有于清中从窑背迁此。

枫树下 在店下北面塅边山脚下。后山枫树多得名。清中葛氏从葛坳迁此。

乌坑 在店下北偏西塅边山脚下。村后山坑树太青葱称乌坑山,故名乌坑。清中葛明信由枫树下迁入。

牛头坝 在店下北偏东小河坝上山脚下。后山似牛头,故名。清中谢思茂从岩屋迁此。

石合 在店下西北面塅边山脚下。该地有个石子察,一个石子窝,两地合一得名。明末邱氏开居。清王氏从宽田迁入,葛氏从枫树迁入。

坝子 在店下北偏东山脚下河坝上。明末李氏从泰和迁此。清初王氏从瑞金九堡迁入,葛氏从枫树下迁入。

沙背龙 在店下北面山脚下公路边。村背一垄田,沙质土壤,故名沙背垄,后书写成沙背龙。张氏于宋末从本县小溪迁入。随后王氏从坝子迁入,葛氏从枫树下迁入。

岐岭下 在店下西北面山坑岭脚下。后山高且陡得名。清中傅百福从广东汕头迁此。随后龚氏入居。

新屋 在店下东北黄泥岗坂下。清中杨车金从蕉坑迁此。

岩背 在店下西面溪边山坡下。颜氏开居,始名颜背。后书成岩背。清中颜明一从本地沙

背迁此。

外面子 在店下西偏南坑口外岭面上。清中杨于益由蕉坑迁入。1943年张氏从老屋下坑迁入。

河背 在店下西偏南塅中小溪边。与油寮隔溪相望,故名。杨天寿于明末从曲洋大门口迁此。

蛇咀子 在店下南面溪边山咀上。山形似蛇,故名。清末杨连真从蕉坑迁此,张氏随后从密背迁入。

窑背 在店下东南面塅边山脚下。古时烧窑为业,建村于窑后,故名。明末张玉卯从小溪丹村迁此。

黄泥墈 在店下西南面黄土墈上。明末杨氏从蕉坑迁此。

蕉坑 在店下南偏西山坑岭脚下。蕉氏开居,蕉氏迁。杨氏于明末从曲洋大门口迁入。

周屋排 在店下西南面坑口山排上。明代周氏开居。周氏失传,陈氏于清初从瑞金丁陂迁入。后有张、杨、范相继迁入。

刘屋排 在店下西南面溪边山排上。清中刘星明从曲洋雷公嶂迁此开居。

庵下 在店下西南面山坑岭脚下。因建过庵得名。范明山于1975年从碗窑下迁入,张氏于1979年从大坪脑迁入。

围子岗 在店下西南面溪边岗坂上。该村三面是山,一面是水,故名围子岗。曾氏于清末从曲洋小源迁此。后有张氏从大坪脑迁入。

新屋下 在店下西南面山坑岭脚下。清中杨众民从曲洋湖田迁此。

枫树下 在店下西南面山坑岭脚下。以大枫树为名。袁路普于清初从广东社公下迁此。后黄、肖氏相继迁入。

大坪脑 在店下西南面山坑岭脚下。以村后大坪为名。明末张华生从永丰沙溪迁此。随后杨氏从蕉坑迁入,赖氏从王屋迁入。

老蟹钳子 在店下西南面山坑岭脚下。后山形似蟹螯得名。刘上华于清末从曲洋高山角迁入。随后杨氏从曲洋湖田迁入。

【小庄大队】 系半山区。高山角耸立东南属山区,黄泥岭贯西北属丘陵。溪川交错,西汇洋河。以小庄片村为名。解放前夕属赖村区永和乡,解放初期属曲洋区小庄乡,1958年属葛坳公社称小庄大队,1968年属曲洋公社,1972年又属葛坳公社均称小庄大队,但境内以北析出老屋大队。

金塘下 在葛坳圩西南面溪边山脚下。原建庵,有和尚念经,始名经堂下。庵废修建为村,造音改今名。明末龚君贤由福建上杭迁此。同居严氏于清朝从八十亩迁入。

坪上 在金塘下北偏东溪边山脚下。曾名楼背,因地势较平坦,更名坪上。清末凌文审从广东长能迁此。后有江氏从龙山迁入。

樟树下 在金塘下北偏东溪边山脚下。以屋后大樟树为名。清末张业春由平安迁此。邹氏由光绪二年从洋河松山面迁入。

碗窑下 在金塘下北偏东溪边山脚下。原烧碗为业,碗窑扩建为村,故名。清宋范明岐由兴国迁此。

山家村 在金塘下西偏南溪边田排上。原居袁、张、邱三家,始名三家村,后改今名。宋末

袁庭选从广东迁此。

小水 在金塘下西南面溪边山脚下。小溪细水长流得名。袁庭英于宋末从广东迁入。

木子排 在金塘下南偏西高山角北麓小溪边。以木梓树多得名。清末姚相任从平安迁入。

山塘尾 在金塘下西偏南山坑内,三口山塘之尾部。清初邹验江从曲洋高山角迁入。

老桥头 在金塘下西偏南岭脚下小溪边。自古有木桥,故名老桥头。明中陈文仕从仙下名脑迁此。

高田坝 在金塘下西偏南山坑岭脚下。地势高,农田缺水,故名。清末葛礼巡由葛坳迁此。

社公下 在金塘下西南面溪边山脚下。上方有社公庙,故名。清初谢天亩从会昌白鹅迁入。

楼下 在金塘下南偏西高山角西麓小溪边。居楼背下方得名。邹验江于清初从高山角迁此。

上坝子 在金塘下西南面洋河北岸坝上。陈氏于清朝从老桥头迁入,随后谢氏从社公下迁入。

大水垄 在金塘下西南面洋河东岸小溪湾上。水涨受流淹,故名。原村建于明朝,屋拆户迁。1977年谢,陈氏重新建房。

吉珠坑 在金塘下南偏西高山角西麓坑溪边。刘国琴于清末从小水下庵迁此。

【大田大队】 属丘陵。东、南、西沿溪属塅,北属山坑。以驻地大田圩命名。解放前夕属赖村区永和乡,解放初期属曲洋区大田乡,1958年属葛坳公社,1968年属曲洋公社,1972年属葛坳公社均称大田大队。

大田圩 在葛坳圩南面。唐末开圩,农历三、六、九为圩日,其东侧有丘田面积40担,故名大田圩。苏区革命时被国氏党烧过三次,从此不当圩了,直到1981年才恢复圩期。清末冯富生由大田村迁此。谭、葛氏陆续入居。

田心 在大田圩北偏西田塅中。谢隆条于清末从赤石坳迁入。

新店下 在大田圩东北面山坑岭脚下。因开过染布店得名。清末刘有昌从老屋场迁此。

山寮背 在大田圩东北面山坑岭排上。屋前原有山寮得名。清初黄良炳由富田排迁入。

鸭子地 在大田圩北偏西小溪边。冯清训于清初从大田村迁此。据传过去三个牧童在此放鸭,将鸭蛋埋在土里孵出了鸭子,故名鸭子地。

赤古坳 在大田圩北偏西黄泥坳上。明末谢安滨由平安寨迁此。



老屋场 在大田圩北面山脚下小溪边。明末刘清禧从宁都槐树下迁入。建村最早,故名。

富田排 在大田圩东北面溪边田排上。取“作田致富”之意为名。35户,210人。清初黄良炳由瑞金县瑞林圩迁此。

范坑 在大田圩北偏西山坑岭脚下。明朝范氏开居,范氏衰退。冯玖达于清中从大田村迁此。

年金坪 在大田圩东北面山坡上。清中刘其拥从老屋场迁入。

排脑 在大田圩东北面山坑岭排上。地势较高,故名。曾氏于清末从牛栏坑迁此。

大田村 在大田圩西北面公路边山坳上。靠大田圩,故名。冯国太于宋末从广东湖江迁此。

池溪 在大田圩东北面山脚下小溪边。因有水池,故名。曾墨泉于明末从曲洋石灶迁此。

新屋 在大田圩东北面山坑岭脚下。曾氏于清光绪从池溪迁此。

牛栏坑 在大田圩北偏东坑排上。古时,坑中水足草茂好放牛,故名。钟氏于清朝从新营迁此。

土围 在大田圩西北面田塅中。筑了土围,故名。冯富举于清末从大田村迁此。

陂下 在大田圩东偏北溪边山排上。居水陂下方,故名。谭义华于清末从新营迁此。后有冯氏从大田迁入。

安丁下 在大田圩西偏北山脚下小溪边。后山形似安丁(烧水锅具)得名。谭万溪于民国二十四年从小庄早塘坑迁此。

新营 在大田圩东面田排中。因靠近大田圩边原名大田。后因筑土围扎过兵营,乃另起名新营。明末钟子发从会昌圆堆子迁入。

河背 在大田圩西偏南山脚下。与大田圩隔溪相望,故名。冯富群于清末从王坑迁入。随后黄氏入居。

陈坑 在大田圩西南面山坑岭脚下。清末陈氏开居,陈氏迁,葛贻怀于民国初期从下干田迁入。

猪牙告 在大田圩南偏东小河湾上山脚下。曾瑞友于清中从瑞金县湖溪背迁此。后有肖氏从宁都半迳迁入。

【片村】

岩屋 西靠山,余属塅。含村上、塅上、排子脑、松杉下、牛头坝等5个自然村。地形似泥鳅,岩才能适应,故名岩屋。谢氏于明中首先在村上开居。然后发展到其他各地。

龙山 高山环抱如龙而得名。明末林氏首迁瓦屋下开居,随后江、谭、葛等陆续迁入。

陈田 地属丘陵。含上陈田、下陈田等。陈氏开居,大部分农田陈氏开垦,故名。陈氏迁,骆氏入,仍沿用其名。谭、谢、杨相继迁入。

塅上 清中王氏开居,后有杨氏迁入。

澄江 地属丘陵。以溪水澄清得名。合澄江村、澄江圩、公让、澄山等18个自然村,15个生产队,宋初谭氏首先开居澄江村。

梓山坑 地属山坑。含龙舌头、中坑、包屋石结山、梓山等5个生产队。以木梓树多而得名。葛氏于明末开居,包、兰氏于清末迁入。

石龙坑 属山坑。以地形得名。含石龙、新屋下、石子背等地。清中葛氏开居。后有张氏迁入。

大坑 属山坑。以坑大得名。含大坑尾、上排子、下排子等地。清初肖氏开居,后有葛氏入居。

中村 属山坑。以方位得名。含猫子排、早子排等地。清中刘氏开居。

窑背 地属丘陵,地势较平坦。含店下、窑背等地。明末张氏开居,后有杨氏入居。

鲤婆坳 地属山坑。以地形得名。含刘屋排、周屋排、围子岗、新屋下、安下、枫树下、老蟹钳子等地。明朝张氏开居,后有袁、杨、葛、冯相继入居。

小庄 地属半山区半丘陵。沿溪山坑小村庄多而得名。分上、中、下三庄。上小庄含老屋场、龙下。中小庄含石背脑、金塘下。下小庄含小水、连塘、山塘、高田坝、大水垄、社公坪。元末袁氏首先在小水一带开居,后有凌、谢、刘、陈、葛陆续入居。

【林点】

【桐子窝】 位于窑背西南面坑迳山窝上,因桐树得名。系照山寮棚。



注:不含曲洋地名)

(内容来源于1985年版《江西省于都县地名志》;供稿:于都县志办)

貔貅金手链

徐悲鸿奔马图邮票1978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