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的颜色,就是中国文化的颜色,这些颜色有情绪、有审美、有品格,且与生活息息相关,连颜色的名字都来自生活的感受,比如石青、藤黄、胭脂……
中国画的色彩非常微妙,深浅不同的色彩组合中,涵盖了画家的内在情感与审美意趣,令人产生不同的视觉愉悦和心灵感受。
纵观中国历代名画,在颜色的运用上都颇具匠心,并散发着不同的时代色彩。如西魏北周沉郁,隋唐绚丽富贵、金碧辉煌,两宋院画对写实色彩的活用,都是色彩语言极富表现力的典范。
传统色彩观最早是以谢赫的“随类赋彩”为主导,“随类赋彩”随画家的思维变化而改变,使中国绘画的色彩充满灵性和活力,是画家主观化、情感化、诗意化的体现。
传统中国画在设色上遵循这一理念,主要以水墨和色彩平涂渲染的形式进行赋彩。随类赋彩成为各代画家认同的绘画色彩观,即使有所创新和突破,也基本遵循这一法则。
唐宋以后,文人士大夫绘画逐渐发展壮大,多数重墨轻色,到了元代,水墨已完全占据了画坛的统治地位。文人画重墨趣,运用墨的干湿浓淡浑厚苍润的微妙变化,以单纯的墨彩概括绚丽的自然。文人画家对水墨的研究和喜爱远远超过了五彩斑斓的色彩,并把水墨推崇到更高的地位。
之后的画家们在创作过程中,也极其热衷对墨色的使用,以至于明代的山水画,从形式上看风格多样,出现了复杂纷繁的流派,显示出山水画坛的兴旺,但从内容上看,却日益空泛,因袭成风,有创造性的不多,从色彩上看,已少有重彩。
八大山人、石涛等“野”派画家的出现,为“素淡”已久的山水画坛,注入了新的色彩。
清代末期,上海画派兴起,虚谷和“四任”在笔墨和设色上都开创出新的局面。
到了近当代,西方绘画色彩观的引入,对中国画的用色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山水画色彩的表达,呈现了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感的视觉形象。
从徐悲鸿、林风眠、张大千、李可染到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都是毕生研究中国画与西化相融合的变革型画家。林风眠早就指出:
“西方艺术之所短,正是东方艺术之所长,
东方艺术之所短,正是西方之所长。
短长相补,世界新艺术之产生。”
东西方绘画的不同色彩审美观在相互影响、借鉴与碰撞是丰富中国画色彩语言的契机。
当代画坛也有一批富有创新精神的青年画家,对中国画的色彩语言进行着多方位的探索。山水画家王跃奎,便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创造出“谱色写意”的新画风,成功地解决了笔墨的写意性与色彩的丰富性之间的矛盾、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与西方的色彩体系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山水画写意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
色彩是中国画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色彩语言是一个画家的心灵写照,随着观照方式和审美趣味的改变,笔墨的改变则成为必然,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以时代的笔墨,把新时期蓬勃的生机与色彩感受表现出来,中国画的色彩便永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