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丨叶睿远
“它经济”催化下的宠物动保行业正迎来蓬勃发展。作为一个不受医保控费影响的行业,宠物药板块投资价值不容忽视;对标美国而言,硕腾近千亿美元的市值充满想象空间。
虽然目前国内动保企业规模尚小,且多数营收还来自于畜禽等经济动物;但包括国产驱虫药“超可信”和国产疫苗“妙三多”等在内的大单品已开始显现出商业化价值,预计国内动保龙头将率先在这两大领域站稳脚跟。
宠物动保方兴未艾
国内市场处起步阶段
根据硕腾(Zoetis)预测,预计2027年增长至550~650亿美元,2032年增长至700~850亿美元。
该行业持续扩容得益于两方面因素: 一是随着医疗技术提升,宠物生命周期不断延长,带动宠物动保行业扩容; 二是随着宠物主群体年轻化,他们的支付意愿强于老一辈的养宠群体。 今年10月全球宠物动保行业龙头爱德士(IDEXX)曾发布一份报告称,当前经济虽然充满不确定性,但过去12个月养宠物人数反而增加5%,宠物主在宠物保健上的开支增加10%。 当下,宠物经济或许是少数与经济景气不相关的赛道。
区别于人用药,宠物药的优点在于不受包括集中采购和医保谈判等医保控费政策影响; 且相较于人用药,宠物药领域仍有大量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创新难度和研发投入强度都要比人用药低不少。 从商业模式角度看,毫无疑问宠物药优于人用药,或许这也是诞生于辉瑞的硕腾目前估值高达39.6倍PE、17.79倍PB,远高于辉瑞14.6倍PE、1.58倍PB的原因。
作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两家动物保健企业,目前硕腾跟爱德士分别达到了903亿美元和448亿美元,而目前A股映射的宠物动保标的大多市值仅百亿元人民币,像国产宠物药第一品牌海正动保,目前其控股公司海正药业市值不过113亿元,背后的原因与国内市场刚起步有关。 从全球龙头硕腾的区域营收结构来看,在2022年全年实现80亿美元营收中,美国本土市场贡献43亿美元; 而在中国市场上,硕腾也是宠物药第一品牌,但是去年贡献的营收也仅为3.82亿美元。
正因为国内动保行业规模较小,目前整体竞争以中小企业为主。 无论是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等大型制药企业,还是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等创新药企业,都还没有涉入到宠物药领域; 而海外市场中,动保龙头几乎都拆分自大型制药公司,像硕腾来自于辉瑞、默沙东动保来自于默沙东、礼蓝动保来自于礼来。
当前从事动保业务的企业中,大多仍以经济动物占主导,其中生猪养殖占比往往较大,因此大部分动保企业的业绩和股价走势都与“猪周期”高度相关; 但宠物动保相关的业务潜力不可小觑,比如硕腾经过漫长的发展,目前来自宠物相关的营收占比已高达64%,显著高于经济动物,而像另一家兽药巨头勃林格殷格翰(BI)的犬用口服驱虫药“超可信”系列产品去年全球净销售额也达到10.64亿欧元。 所以国内动保企业也在努力地进行着宠物药的“国产替代”,为投资者挖掘投资机会提供了思路。
关注兽用驱虫药和
疫苗的“国产替代”进程
从海外看,驱虫药跟疫苗是硕腾营收占比最高的两大业务,各占20%+,因此国内动保企业在进行“国产替代”时也率先切入了这两大领域。
比如剑指硕腾“妙三多”的猫三联疫苗。猫三联是用于预防猫细小病毒、疱疹病毒和杯状病毒的疫苗,硕腾自2011年进入中国市场至今仍是惟一获批的猫三联疫苗,但随着今年瑞普生物、哈药集团、博莱得利、普莱柯、中牧股份、科前生物等先后通过农业农村部的应急评价,或许“妙三多”一家独大的局面很快就要被打破,首批推出产品的疫苗企业有望率先抢占市场获得先发优势。
从上表来看,中牧股份在宠物疫苗领域有一定的领先优势。该公司是国资委旗下中国农发旗下的上市公司,兽用疫苗贡献近半毛利,此外还有兽用药及饲料业务,业务结构与硕腾颇有几分相似。不过现实中无论对于中牧股份还是扩大范围对于普莱柯、生物股份等从事兽用疫苗的动保公司而言,短期弹性更大的催化剂还是来自于非洲猪瘟疫苗。目前各家均已向农业农村部提交兽药应急评价申请,一旦产品获批上市,非洲猪瘟疫苗将成为市场规模量最大的动保单品。
除疫苗外,驱虫药的国产替代进程同样值得期待。目前宠物用驱虫药主要分为体外用药和体内用药。体外驱虫方面,瑞普生物的莫普欣和海正动保的莫爱佳是最早获得批准文号的产品,不过近两年包括丽珠集团旗下丽健动保在内的其他5家企业也先后获得批文;而体内驱虫方面,暂时主要还是海正动保旗下的海乐妙(猫驱虫)和海乐旺(犬驱虫)。
从同一品种批准文号数量的变化来看,宠物药领域的竞争有加剧现象,国产替代只是国内动保企业站稳宠物药市场的第一步,接下来还将比拼各家企业全生命周期进行药品开发的实力,目前暂无明显具备领先优势的企业。
除了上述直接开展宠物药业务的企业外,还有一家与全球前五大宠物动保企业(硕腾、BI、默沙东动保、礼蓝动保、爱德士)开展CDMO业务的普洛药业。根据公司中报,目前在247个商业化阶段的项目中,兽药项目占43个,在CDMO企业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化。
(本文已刊发于12月23日《证券市场周刊》。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本刊立场。文中提及个股仅做分析,不做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