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上山是去看老S的。
因为S嫂在微信里说,老S这个月瘦了20多斤,连冬天积累下来的小肚腩,也全没了。
咦,瘦得这样厉害,是去游泳了吗?
李麻花星星眼发作,打算也去游一个漫长的夏天。
S嫂说,现在哪有时间去游泳,是做茶做的。今年天气变化频繁,早上晴天,中午下几颗雨,下午又晴了,他每天都要跑山上跑好几趟,饭也没有好好吃。
不过,能把小肚腩减下来,S嫂说最主要还是烘茶这十来天。
这回我们更晕了,烘干个茶,怎么就能把肚子减下来?难道肚子被烤干了?
哈哈哈,老S在微信语音里大笑。
他说,你来看看就知道了,要想减肚子的,就来烘一个星期,保证肚子全扁了。
这诱惑太大,李麻花拉着我,第二天就上山了。
《2》
烘茶是个技术活,这点众所周知。
尤其是白茶,烘干的技术更是精细。
武夷岩茶的焙火,还会好一点,虽然叶片有大有小有粗有细有厚有薄有硬有软,但终归都是叶子,形状是一样的。
白茶的烘干,则太考验技术了——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的形状完全不同,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白茶制茶师,就得三种形态都懂得烘,都烘得好。
这还不算完。
还要学会炭烘与电烘。
前者是用木炭来烘干白茶当中最后残余的水分,后者是用电能来烘干白茶当中残留的水分。
用电比较简单一些,设定好温度与时长以及中间停顿的时间与次数,就可以了。
可以顺带做做别的事,稍微“甩手掌柜”一回。
但炭烘,就大不一样了,那可是绝活。
一般二般三般的人都不会的那一种。
当下的福鼎,会炭烘的制茶师,甚少;技术精湛还能成功驾驭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的,就更少了。
大家自己去想象一下甚少到底有多少。
就是手指头数不完,脚指头也能数得完的那一种少。
为什么说炭烘白茶是绝活呢?
盖因白茶复兴之时,干洁的电能已经成为了人类生产生活中的主要热能来源,是以,大多数的人初学烘干白茶的时候,都是学的电烘。
但传统的白茶烘干技术,还是炭烘。
在没有电的那几百年茶史中,炭,一直是烘干各类茶叶的主要材料。
就像没有电和天然气的年代,柴火烧窑一直是制瓷界的主流一样。
所以,大多数人学习烘干白茶,一定是先学相对更简单容易一些的电烘,再来挑战难度巨大的炭烘。
《3》
炭烘更难,难在你的腰要好。
前文说到老S炭烘白毫银针不到十天,肚子全扁了,便是为此。
那一笼7斤半的白毫银针半成品茶,摊在笼上的时候,需要你的腰力支撑着,一点一点均匀地洒在笼上。
洒完之后,又须要你弯着腰,均匀地给它梳理平顺,梳理整齐,梳理均匀。
不能有的地方厚,有的地方薄,否则,会造成失水不均匀,有的过干,有的又不够干,有的甚至干到焦掉......严重影响茶叶品质。
摊完茶之后,还不算完。
还要时时盯着温度计。
那根斜插入茶当中的温度计,它主要的功能,是显示笼底的温度给我们看。
若笼底的温度过高,则马上就需要翻茶;若笼底的温度一直徘徊在低温处,则说明底下的炭火火力不够,需要把笼抬起来,扒开最上层的灰,给炭火透气孔弄大一些。
总之,人不能离开炭焙间,并且,腰会一直弯着——无论是翻茶还是拔火。
要随时随地观察茶叶的情况。
等到这一面焙得差不多之后,就要翻茶了。
连布带茶一并包起来,放到旁边的桌子上,给它轻轻的抖开,抖松,把布上粘着的银针也要一并摘下来。
接着抱住一侧的茶,轻轻给它翻一面,摊平。另一侧的茶也一样,翻一面,摊平。
这个动作,也需要腰的力量来支撑。
翻好面,把火重新拔好之后,放上焙笼,铺上干净的垫布,再把茶抖上去。
这时候就更加需要腰腹的力量了。
那茶是温热的,抖的时候,力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还要均匀地铺开。
尤其,茶是装在一只大扁盘子状的容器里的,那扁盘子是草編的,足有四五十公分的直径,嗯,就是比李麻花的两倍还要宽大。
这种盘子光是把它抬起来,就需要手臂展开到极大的距离,同时还要顾及里面的7。5斤的银针,还要让银针均匀地铺开在笼布上....
这就是一场臂力,腰力和腹力的挑战。
所以,当李麻花逞强地要端起那一盘子茶往笼上抖的时候,老S眼明手快地阻止了她——万一洒到地上,可是好多钱呢....
《4》
老S今年炭烘白毫银针的时间,大约在10天左右。
这还是在银针减产的情况下。
如果没有减产,像2020年那样的丰收年,得烘20天以上。
所以,早早上市的白毫银针,就没有炭烘的——时间就不够嘛。
就像煲汤,3.5小时才能出来的老火汤,半小时就出锅了,那肯定就不是老火,是快火。
快火肯定没有慢火那样好喝,那样稠,那样香,那样滋味丰腴——食材的内含物质还没来得及释放,就已经炖好了,哪来的丰富滋味呢。
这就是炭烘银针金贵,且价格高的原因。
我们常说一分钱一分货,世人多不理解,称为炒作,称为割韭菜。
这一次,讲清楚了,说明白了,可放心了?
还请牢记一点,懂炭烘,精于炭烘技术的人少之又少,若讲不清楚炭烘的流程以及温度的高底并打火的经过,请不要信之。
这世间,沽名钓誉者多,而诚实守信者少。
别被一时胡言骗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