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探秘洛阳龙门石窟:专业导游带你深入历史

04-04

探秘洛阳龙门石窟:专业导游带你深入历史

一、景区入口大石门:穿越之门

位于景区西北服务区一角,是一座仿唐代的青石建筑,大石门是开始参观的序曲,是城市景观与石窟的分界线。

大石门之后是青石大道,有树木多种,主要是油松、银杏等等,大概有1500多棵,大家现在所看到的“听松石”,是褚遂良所题,他是洛阳偃师人。

这座大石门的设计人是张锦秋女士,是梁思成的女弟子,毕业于清华大学,曾设计大唐芙蓉园、陕西历史博物馆、法门寺等。

景区里面的树,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其大小、造型、位置、距离都有严格的要求。

二、龙门桥

龙门大桥

又称“龙门石拱桥”,位于伊阙北口,东西横跨在伊河之上,是仿河北隋代赵州桥而建造的。

1960年修建,1962年竣工,它是三孔空腹式石拱桥,宛若一道长虹,将东西两山相连。三个大孔之上还有24个小孔,有利于洪水的倾斜。

桥的西端“龙门”二字,为陈毅元帅所题,是他1960年陪同尼泊尔国王和王后参观时所题写的,后来直到2003年才开始专辟为旅游观光桥。

三、石窟北大门

1984年仿汉代双阙式修建,匾额上“龙门石窟”四字为郭沫若所题。

四、禹王池

禹王池

长8.8米,宽6米,泉水自石穴涌出,冬暖夏凉,池中树立一块巨石,称为剑石,为太湖石。相传为大禹开凿龙门时所用的工具,夏禹治水曾有“凿伊阙,通龙门”之举。相传远古时期,龙门山之南是一片汪洋,百姓溺死者甚多,为解决困难,大禹率人治理洪水,疏通河流,伊阙便是此时期开凿。

五、潜溪寺

潜溪寺

是龙门西山北端的第一大石窟,传说原来窟内可以听到溪流的水声,故名潜溪寺,开凿于唐高宗初年,主室窟呈马蹄形,是穹窿定,窟高9.27米,深6.72米。供奉有七尊佛像,主佛是阿弥陀佛,两边是弟子迦叶和阿难。正壁本尊是阿弥陀佛,是以为成熟女性的形象,为唐时雕刻,唐代雕刻造像感情色彩富有人情味,在造型上追求健康、丰满,接近于人的自然形态美。

左侍者是观音菩萨,右侍者是大势至菩萨,头戴花蔓冠,冠中有一个宝珠,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观世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六、陈抟“十字卷碑”

陈抟老祖,十字碑

宋代道教大师陈抟,所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碑高68厘米,横长200厘米,意思是赞颂道家始祖老子的,据史载,孔子曾到洛阳向老子求教礼乐制度,并敬佩不已。陈抟,道教史上传奇人物,《宋史》记载:“陈抟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后举进士不第,遂后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遇高人指点,隐居武当山九室岩,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宋太宗,端拱二年,卒于华山,寿百余岁。”


七、宾阳洞区

宾阳三洞

由三个洞窟构成,由北向南依次为:北、中、南洞,并称为宾阳三洞,均开凿于北魏时期,古人称其“万穴列岩壁,三龛独雄踞”。

在北魏时称灵严寺,宾阳之名始于明清之际,是在清顺治年间,洛阳县令武攀龙所督建的,宾阳意思即是每天早晨,龙门说是最早迎见东方升起的太阳的。宾阳三洞是北魏宣武帝为其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作功德而营造的皇家工程。当时仅开凿中洞就历时24年,后来的北洞、南洞只凿出窟形和穹顶藻井,为开始造像即辍工,现在两洞主像乃是唐初造像。

八、宾阳中洞

中洞可谓北魏期间之精品,窟楣作浅浮雕火焰纹拱楣,中间刻兽头,拱两端为二龙首反顾,拱端下有一石柱。柱头三部分组成。

九、宾阳南洞

洞中主体造像直到唐初才完成,洞内主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式。其是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李泰借助北魏未完工的基础上,为其母亲文德长孙皇后做功德所营造的。

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长孙皇后病逝,皇子魏王李泰看准机会,请求出资为母亲在龙门石窟造像,以博取纯孝的美名,以得到李世民的欢心,李泰早有争太子之意,想跟太子李承乾争皇位。

李泰在南洞修成之后,由褚遂良刻有1800多言造像题记,立于中洞与南洞之间,歌颂长孙皇后懿德,但是李泰最终的皇帝梦还是破灭了,他与太子李承乾两败俱伤,李承乾被贬为庶人,李泰被贬出京城,不就郁郁而终,终年35岁。

洞内四壁上小龛多是皇亲国戚、近臣发愿的造像,内容十分丰富。

十、宾阳北洞

北洞是为北魏世宗宣武帝做功德开凿的洞窟,现在看到的主题造像是唐贞观年间完成的。

北洞正壁造像是五尊,正中阿弥陀佛,左为迦叶、观世音菩萨,右侧是阿难、大势至菩萨。

十一、敬善寺

净善寺

是唐皇室直接开凿的的洞窟,其中最注目的是,围绕主佛窟内四壁刻有53尊坐姿不同的菩萨,坐在一根而有数茎的莲花宝座上,是一组别致的造像,佛经中称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像或五通曼荼罗。

相传,东汉末年,从印度来了一个和尚,带有一副《一佛五十菩萨图》,洛阳白马寺僧人临摹了一副,汉亡之后,便遗失了,后来在隋文帝杨坚时,有一个明宪和尚,又得到这幅画,后来并流传开来,但是只有敬善寺是圆雕石刻,更加的珍贵。

十二、摩崖三佛龛

因其临山,摩崖造像,故称为摩崖三佛龛,高7.3米,宽16.85米,进深8米,为武则天时期开凿,正壁是七尊式,以弥勒佛为主佛,此三佛并坐在石窟中是仅有的,为武则天时独有的。

十三、步步生莲

据载,释迦牟尼诞生后,即可走路,他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走了七步,步步生莲。莲花在佛教中无处不在,几乎是佛教的标志。

十四、佛手牡丹石

牡丹石,产地是世界唯一的,仅产于洛阳,距今有三至四亿年历史,它的底色是黑色,石体上分布了很多或白或绿的晶状体,宽如牡丹,得名牡丹石。

十五、万佛洞

万佛洞

标准的唐代石窟,上壁上部有54尊雕像飞天和52尊供养菩萨像,万佛洞四壁刻遍了小佛共有15000余尊,整个洞窟表现出一种热烈欢快的“万众成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采用唐代的圆雕刻法。

十六、奉先寺

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开凿规模最大的,是全国石窟中唯一劈开山崖,依山崖雕凿的大型群雕,造像布局是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共计九尊雕像。南北宽36米,东西40.7米,主尊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高4米,仅耳朵高1.9米。

大卢舍那佛,始建于唐高宗,后来武则天为该寺捐助脂粉钱两万贯,三年后竣工。武则天亲自参加了卢舍那的开光仪式。

北宋年间,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维修龙门佛龛的活动,在佛龛的上方修筑了木结构的建筑物,共有九个开间,所以,民间有称“九间房”,但是因为这些木质殿堂式建筑,使佛龛照不到阳光,后来被拆除,而今崖壁上仅保留了一些梁孔遗迹。

十七、大卢舍那像龛记碑

位于奉先寺卢舍那佛像下的左边,高133厘米,宽70厘米,共有20行,一行28字,主记开凿过程中,武则天为了加速进度,捐出了两万贯的脂粉钱。

十八、古阳洞

古阳洞

号称龙门第一窟,本是一座天然石室,当地人称,可以直通伊川县城,是北魏最早开凿的。

北魏鲜卑人,笃信佛教,先后在东北大兴安岭、内蒙古阿里河镇开凿了噶仙石窟,在山西大同寒武山开凿云冈石窟,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便在城南的伊阙山开凿了龙门石窟。

古阳洞是孝文帝为其祖母冯太后所建造的,因为北魏有一个制度,即避免外戚专权,立太子后,便杀掉其母。孝文帝因此自幼丧母,由祖母冯太后抚养长大,故开凿古阳洞,为祖母做功德,主尊是释迦牟尼像,正是冯太后的化身。

十九、药方洞

药方洞

因为石窟门甬道刻有诸多药方而得名,始建于北魏以后,到唐初还有雕刻。

药方洞,主室平面呈方形,高4.1米,宽3.7米,进深4米,正壁主尊造像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药方洞门两侧共刻有药方150多种,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五官科等等,称为“龙门方”,并在北宋以前传到日本,并引起日本医药界的轰动。

二十、伊河

是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发源于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蜿蜒于熊耳山南,伏牛山北,穿伊阙而入洛阳,从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河,与洛河汇合成伊洛河,全长265公里,流域面积6100平方公里。

伊河,发源于栾川,在偃师汇入洛河,全流域均在洛阳境内,正是此河孕育了伊尹,他是奴隶出身的中国第一名相,而伊洛文明被西方一些史学家赞为“东方的两河文明”。

二十一、香山寺

香山寺

主题公园包含:香山寺、蒋宋别墅、乾隆御碑、石楼等。

香山寺,已经有1400年沧桑,始建于北魏熙平年间,后来到唐代垂拱三年,印度高僧“地婆坷罗”葬于此。为了安置其遗体重建佛寺,后来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后,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思奏请,命名香山寺,并重修之,后来白居易晚年居于香山寺中,当时寺院已经破败,白居易又筹款重修补修。

二十二、补充

龙门位于洛龙区龙门中街,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历经了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个朝代。

洛阳城南十三公里处,香山、龙门山两山对峙,伊河水从中穿越而过,像一座天然的门阙,古称伊阙。隋炀帝有一次登上洛阳北面的邙山,远望见城南的伊阙,问侍从们:“这不是真龙天子的门户吗?古人为什么不在这里建都呢?”一个大臣说道:“古人并非不知,只是在等陛下您呢。”隋炀帝一听龙颜大悦,于是在洛阳建立起了东都,把皇宫正门正对伊阙,从此,伊阙被人们惯称为龙门。

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为讨伐南朝,亲自率大军30万,从山西大同南下,直取中原,当行至洛阳逢大雨,所以扎军不前,拓跋宏借机查看洛阳城,并意识到要统一中国,鲜卑人只从草原迁徙大同,只是第一步,更应该迁都于洛阳,所以下决心定都洛阳,并开凿第一洞古阳洞,并把云冈石窟的一些技法、理念带到了洛阳,并大力推行汉化,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改拓跋为元姓,他自己也改叫元宏。

公元675年皇后武则天亲临奉先寺竣工仪式,卢舍那的意思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相传它的面相就是武则天的自画像。

玉石雕刻

波利犬为什么禁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