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探索两千年前的汉长安城:一座古代城市的全景解析

10-21

探索两千年前的汉长安城:一座古代城市的全景解析

两千多年前的汉长安城是怎样的一座城市?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桂宫、北宫、明光宫,这些重要宫殿在长安城内是如何分布的?市场位置和唐代有何不同?当时的老百姓住在哪里?社稷、九庙、辟雍、明堂,这些都是什么建筑?锺官铸钱遗址、昆明池……汉长安城内外至今还有哪些重要遗迹?西汉、新莽之后,这座城市还曾经历过哪些朝代?

10月10日,“陕西文物探探探”实地探访汉长安城系列直播报道第一站,来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研究室文物陈列室,邀请两位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双怀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刘振东教授,一起作为主讲嘉宾,为网友全面讲解了汉长安城。257.2万人次网友观看了这期直播。

1、西汉和新莽历史脉络

二百多年经历十几个皇帝,汉武帝时达到极盛

王双怀教授讲,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后来发生了楚汉战争。楚汉战争历时4年,最终以刘胜项败而告终。公元前202年,当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边悲壮自刎,汉王刘邦踌躇满志,继帝位于泗水之阳。刘邦本来想在洛阳建都,有个大臣叫娄敬,说洛阳虽北有邙山、南有伊阙,但东西两边是空的,不好防守,而关中四塞为固、金城千里,非常安全。张良也说,关中不仅安全而且富庶,是所谓“天府”,最适于建都。因此,刘邦就带着文武百官来到了关中。

汉王朝存在时间比较长,从公元前202年建立开始,一直到公元8年被王莽取代。从汉高祖刘邦开始,西汉经历了高帝、惠帝、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十几个皇帝的统治。汉平帝死后,王莽夺取政权建立了新朝。王莽建立的新朝从公元8年开始到公元25年,国号就叫做新。但在古代历史上一般认为它就是汉王朝,因为它在两汉之间,不把它单独拿出来看。后来刘秀在洛阳建立的汉在东边,他把刘邦建立的汉称西汉,历史学家则把刘秀建的汉称作东汉。

刘邦建立汉朝时国家比较穷,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措施,实行黄老之治与民休息。文景之治时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局面。到了汉武帝时出现了所谓汉武盛世,开始集中政权、财权、军权,统一思想,之后反击匈奴,开通丝路走向世界。西汉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极盛。但汉武帝之后,到昭帝、宣帝时期慢慢开始衰落。到了成帝、哀帝时完全跌入低谷,后来就衰败了。王莽之所以能夺取政权,也是和汉王朝的衰落密切相关。

2、宫殿与都城营建过程

刘邦、汉武帝、王莽,是三个重要建设阶段

王双怀教授讲,当汉高祖刘邦决意定都关中时,关中地区已经没有大城市了,因为秦都咸阳已被项羽化为灰烬。刘邦于是暂住临潼北边的栎阳,让萧何利用秦都咸阳渭河之南的旧址来修建新的都城,这便是汉长安城。

最先修的是长乐宫。长乐宫在汉长安城东南部,面积达6平方公里,是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修建的。刘邦把它作为皇宫,同时也是文武百官办公之地。若从最先建成的长乐宫算起,长安城到现在已经2222年了。

后来刘邦又让萧何在秦章台宫的基础上修建了未央宫。因为修得过于豪华,萧何还挨了刘邦的骂。到第二代皇帝惠帝时,就开始把未央宫作为皇宫,长乐宫此后便成了太后居住的宫殿。后来未央宫经过汉武帝的改造就更豪华了。

除了长乐宫、未央宫,北宫在汉高祖时也已初具规模,到汉武帝时又进行了扩建。此外刘邦还让萧何建了武库,这是当时最早的一批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

汉长安城的建设是“先宫后城”,到惠帝时才开始修外郭城的城墙。城墙每面3个门,共12个门。前后分了三次来修,最多时一次动用了十几万劳动力。修城时先在城外挖城壕,把挖城壕的土用来堆城墙,所以汉长安城四周是有护城河的,城与河形成了两道防御屏障。

汉长安城的最终形成是在汉武帝时期。在汉高祖时除了长乐宫、未央宫、北宫和武库,其他地方还没太修。城内西北区域有市场,城北大部分地区都住着老百姓。到了汉武帝时,在帝王陵附近修了陵邑,很多老百姓被从长安城迁到陵邑,南方齐楚一带的贵族也被迁到了陵邑。五大陵邑一方面把长安城里的人迁出去后形成了卫星城,可以形成对京师的拱卫,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城市人口的压力。老百姓迁出后地方大了,汉武帝又在城北建了桂宫和明光宫。

后来汉武帝觉得还不够,又在城外的西边修了建章宫。建章宫是当时最华丽的宫殿,据说有千门万户,台基比未央宫更高,可以俯视未央。建章宫与城内的未央宫、桂宫隔潏水相望,在未央宫、长乐宫、桂宫、北宫、明光宫和建章宫之间还架有复道,以便于皇帝的来往。建章宫前殿的西北边是太液池,南边为了征滇国练习水战又修了昆明湖。所以汉武帝时期,整个汉长安城非常漂亮。

当王莽取代西汉建立新后,把长安城改成常安城,国号也改了好几次。为效法周公讲礼制,王莽在城南建了九庙、社稷、明堂、辟雍等礼制建筑,规模非常大。本来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社稷、一个宗庙,但王莽时代是两社两稷,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表明他是从汉朝过来的。王莽还建了明堂,上层是祭天祭祖之地,下层是理政的地方。辟雍则是教育机构,西汉戴圣所编的《礼记·王制》中说:“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而泮宫是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等级逊于辟雍,仅有三面环水。此外,王莽时期还建了太学、灵台等礼制建筑。除了南郊,在其他郊区也建有礼制建筑。

3、汉长安城特点与考古发现

多宫制是很大特点,66年考古有许多新发现

王双怀教授讲,汉长安城的修建,前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时间,但主要宫殿是在汉初修建的。汉长安城修成后的总面积是36平方公里,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人们常说“西有罗马,东有长安”,其实说的就是汉长安城。

汉长安城虽然是急就章,但城市的结构、规模很有特点。整个平面看上去不是很规则,东边还算平整,南边、西边、北边都不太平整,尤其是北边。有人把汉长安城称为“斗城”,这个说法似乎有点迷信色彩,其实是有道理的。因为汉承秦制,当年秦始皇修咸阳新城时就是要象征天象,形成“渭水贯都以法天汉”的格局,秦在渭河之南修的宫殿都是要和天上的星座、星宿相对应的。秦始皇做什么事都是高大上,他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法天象”,天上有什么,地上就要有什么。这个理念其实也被汉初统治者接受,所以萧何在渭河之南修建汉长安城时应该也吸收了这种理念。

刘振东教授介绍,对汉长安城形制的解读,除了“法天象”的斗城说之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出于对自然地形地势的利用,以及先宫后城的营建次序而形成了这种曲折。长乐宫、未央宫已经有了,为了把这两个宫城包起来,南城墙就有些曲折。北城墙是因为离渭河很近,沿着河边高地修筑的北城墙就有些曲折。西城墙外面有一条河,现在叫皂(带三点水)河,古代叫潏水,西城墙的曲折可能跟潏水有关。

西汉和新莽建都长安二百多年,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所以,汉长安城遗址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从上世纪50年代就重点开展的考古项目。1956年,考古所专门成立了一个考古队,来做汉长安城遗址的考古勘探、发掘和研究。其实此前的1955年,在城外南郊配合基本建设就做过一些考古发掘工作,后来通过研究发现,这是一批用于祭祀的礼制建筑。

也就是说,汉长安城的考古最初是配合基本建设从南郊开始的。从1956年开始进行主动的考古活动,首先是调查城墙、城门和街道,1957年就发掘了4座城门,揭开了汉长安城考古的序幕。但汉长安城仅城内面积就有36平方公里,如果再加上东西南北4个郊区,如今汉长安城的保护范围是75平方公里。“面对这么大范围的遗址,我们制定了长远的考古计划,优先做宫殿遗址。”汉长安城很大的特点就是多宫制,这既是汉承秦制,也跟汉代政治制度有关,反映了西汉外戚参与政治的特点。

上世纪80年代,考古人员对未央宫遗址做了整体勘探和重点发掘。上世纪90年代,对桂宫遗址做了考古发掘。2000年以后,对长乐宫遗址做了近十年的勘探发掘。2018年到现在,对北宫遗址重点做了一些工作。而武库遗址是上世纪70年代平整土地过程中发现的,当时随机做了一些发掘。“明光宫遗址根据文献记载位于长乐宫之北,今年我们开始在这个区域里开展探索。”

除了五大宫城和武库遗址外,在汉长安城西北区域发现了大量手工业作坊,其中有烧造裸体陶俑的陶窑遗址,有铸造铁器的遗址,有铸造五铢钱的遗址。“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这个区域里面实际上是大量国家级的官营手工业作坊,是生产各种铁器、铜钱和陶俑的作坊区。”

如果从1956年10月成立考古队算起,到现在已整整66年了。通过这么多年的工作,已经把汉长安城的整体格局,包括城墙、城门、街道,主要的四大宫城、武库、手工业作坊区,以及达官贵人居住区、一般市民居住区和两大市场,基本都弄清楚了。

汉长安城分城内部分和城外部分,城外有东西南北四郊。西郊除了建章宫,还有广袤的皇家园林——上林苑,昆明池就在上林苑里。南郊重点是礼制建筑,以王莽时期兴建的礼制建筑为主。五帝祭祀在秦汉时期非常受重视,相关礼制建筑分布在汉长安城的四郊,其中东郊是祭青帝的,西郊是祭白帝的,北郊是祭黑帝的,南郊是祭赤帝和黄帝的。此外,东郊还有一座很重要的宫殿叫做长门宫。

在郊内还发现不少手工业作坊遗址。在武帝之前是允许民间铸钱的,到了武帝时把铸币权收归中央,在上林苑里设了三个工厂专门铸钱,一个叫六厩,一个叫技巧,一个叫锺官,简称“上林三官”。“最近六七年我们在兆伦锺官铸钱遗址做了大量考古工作,发现了铸币的工厂,有陶窑,有陶范和废弃的钱币,包括王莽时期的‘一刀平五千’等。”

4、主要宫殿与武库:

宫城一个比一个华丽,出土文物揭示汉代之强盛

结合陈列室内的出土文物和一些遗址模型,两位教授对主要宫殿和武库做了介绍。

■未央宫:城内五大宫城之首,出土6万多枚骨签

汉长安城五大宫城之首是未央宫,在四面宫墙各开一门,其中北边、东边的宫门最为重要,北门外有北阙,东门外有东阙。阙是城门、宫门外面建的两个高楼,离很远就能看到。北门出去后,可以向北过渭河,到旧的咸阳城。出了东门,可以到长乐宫。长乐宫是皇太后的宫殿,皇帝要经常去朝见他的母后。

未央宫里有纵横交错的道路系统,整个宫殿的布局是以前殿和椒房殿为中心。前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大殿,椒房殿是皇后的宫殿。

未央宫西北区域是百官衙署所在地,经考古发掘的有中央官署和少府,作为国家图书馆和档案馆的石渠阁、天禄阁遗址,在地面上还遗存有高大的夯土台基。

西南区域是皇家苑囿,其中最重要的是沧池,是个人工湖,经勘探范围很大,里边有个小岛叫渐台。

未央宫考古发掘出土的东西,以建筑材料为主。有宫殿建筑上用的云纹瓦当、文字瓦当,文字瓦当中常见的有“长乐未央”“长生无极”“千秋万岁”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未央宫一个中央官署遗址出土了6万多枚骨签,骨签是用牛骨做成标签的形状,修成一个平面,在上面刻上微雕文字。这些文字都是生产弩机的记录,内容有三大类:生产弩机的官署名称、弩机编号、弩机强度。三类骨签为一组,捆在一个弩机上面。弩机生产出来以后,这些信息随着弩机从工厂到了都城长安储存起来,一旦发生战争需要发兵就把它配备到军队去。知道了弩机强度,用起来就很方便。而有了编号就便于全流程管理,防止先进兵器流散。

■长乐宫:太后所住宫殿,发现藏冰的凌室和罕见壁画

长乐宫是汉长安城里最早兴建的大型宫城,占汉长安城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汉初刘邦用作皇宫,文武百官也在里面办公。后来成为皇太后居住的宫殿,里边建筑林立。

四面宫门中,东宫门、西宫门最为重要,外面立阙,称东阙和西阙。在长乐宫西北区域发现了大量宫殿遗址,包括前殿遗址。

在前殿附近还发现了一座很特别的建筑,叫凌室,是藏冰用的。古代没有冰箱,也没有其他冷藏设施,冬天的时候到附近河道去采冰,把冰块开采出来藏到凌室里,开春天暖后再把冰拿出来使用。为了保温,这个建筑很有特点:一是半地下的,二是墙非常厚,最厚的南墙达5米多。另外建筑里有好多排水道,墙底下埋的也有排水管道,因为冰在收藏过程中会有融水需要排到室外。文献记载,凌室附属于太官,太官就是御厨房,是给皇帝做饭的,所以凌室的冰主要用于食品保鲜,祭祀时有些供品为了保鲜也要放点冰。当然冰也可用来给夏季的室内降温。另外如果皇帝突然去世了,停丧期间也要用大量的冰。所以,凌室是都城很重要的仓库类建筑。

在发掘宫殿建筑时,还发现了一些壁画,非常珍贵。因为墓葬里面经常发现壁画,但宫殿壁画非常少见。这些发掘出土的汉代壁画颜色非常鲜艳,有紫色、白色、粉色、黑色、黄色等各种颜色。发现壁画的宫殿经考证位于前殿北边,叫做临华殿,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宫殿。

■桂宫:后妃所住宫殿,发现王莽准备封禅泰山的玉牒

桂宫、北宫、明光宫,都是后妃的宫殿。其中桂宫位于未央宫的北边,平面呈南北长方形,也是四周有宫墙,宫墙上有宫门,里边有道路。宫殿建筑也不少,已经发掘了三座。其中比较重要的是2号建筑,位于桂宫西南部,应该是主要宫殿建筑,一些后妃肯定是住在这个地方。

在桂宫4号建筑发掘出土了一件重要文物,它实际是青石质地,学名叫玉牒。秦汉时期的皇帝特别讲究祭祀,到泰山封禅是古代帝王梦寐以求的事。封就是堆土祭天,禅就是除地祭地。这样做是为了证明君权神授,意思是我这个权力是正统的,是上帝授给我的,所以是古代皇帝非常重视的一种最高礼仪的祭祀。这件玉牒是王莽时期的遗物。王莽代汉后,也想到泰山去跟上帝通通话,宣示一下他政权的正统性,所以就搞了这个玉牒。上面刻有不少文字,用朱砂描过,其中有一句“封坛泰山新室昌”,证明是王莽准备到泰山封禅时用的。但是还没等王莽去泰山封禅,新朝就灭亡了。

在桂宫遗址还出土了一些铁钉,有大的有小的,大的近30厘米长,有的已经弯曲,是建筑中连接木构建用的。

■建章宫:汉武帝在西城墙外所建,号称“千门万户”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觉得未央宫旧了,想兴建一座新的皇宫,于是选在西城墙外建了离宫性质的建章宫。建章宫的规模,文献记载是“度比未央”,但可能比未央宫还要大一点。汉武帝、汉昭帝时都把它做为皇宫来使用。

建章宫号称“千门万户”,里边建筑很多,也很豪华。西汉皇帝经常在建章宫里招待外国使臣,包括匈奴的单于来了也是在建章宫里招待他们,因为这里的宫殿很豪华很气派。

建章宫里同样有举行朝会的大朝正殿——前殿,前殿遗址目前在地面上还保留得比较高,南北有将近200米,东西有100多米,是一个大型建筑基址。

建章宫里有一座很重要的园林叫太液池,里边有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这反映了汉武帝特别信神仙思想,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除了用“一池三山”造园手法建造的太液池,还有一座很高很大的神明台,上面立有一个用铜做的长着翅膀的仙人,手里托了一个盘叫做仙人承露盘,当时的人认为用承露盘接的云露服药以后可以长生。

“太液池完好保存了下来,这个地方现在是一个苗圃。经全面勘探,它的池岸是用红色砂岩做的。关中不产砂岩,红色砂岩应该是从陕北远距离运过来的。在太液池岸边还发现了一条用石头雕刻的大鲸鱼,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院子里。此外,立有铜仙人承露盘的神明台,在地面上还有一个大的夯土台基。”

在建章宫东门外立有双凤阙。如今汉长安城周边保留下来的阙类建筑,只有建章宫东门外面的这组双凤阙,两个夯土基址现在还能看到。

建章宫遗址出土的文物,除了“千秋万岁”、“延年益寿”文字瓦当等建筑材料外,还发现了不少钱范。因为在建章宫建设前,这个地方原来是上林三官之一的“技巧官”所在,考古人员在钱范上面发现有文字“巧一”“巧二”,证明“技巧官”原来就在建章宫这个位置。

■武库:位于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七座库房放的全是武器

武库在长乐宫和未央宫之间,是汉初兴建的第一批国家重点项目。上世纪70年代,考古人员对武库做了全面发掘。

这是一个大院落,中间有个隔墙把它分成了两个小院子,东院里有四座建筑,西院里有三座建筑,共有七座库房类建筑。

它们都是长条形的库房,每个库房又分成了若干间,每间的地面发现有很多柱础石,应该是在上面立短柱,短柱上面铺木地板,在木地板上面放兵器。因为汉代都是铜兵器和铁兵器,这样做是为了防潮。

储存兵器时是分门别类放在库房里,比如一间放铠甲,一间放弩机,一间放刀剑。“我们发掘时从这七座建筑里都出土了铜的、铁的各种各样的兵器。这些兵器质量非常好,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冶铸和制造水平,对研究古代科技尤其是冶金技术来说非常珍贵。”

当时的兵器有护身防御的甲胄和盾牌,有进攻兵器,一种是短兵器,比如剑、刀,一种是长兵器,比如矛、戈,一种是远程兵器,比如弓箭和弩机。汉代的铁兵器非常厉害,杀伤力很大。汉朝军队之所以能够打败匈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武器先进。

展陈的箭镞中,有一支铜镞带了很长的铁铤,总长度目测近30厘米,使用时铁铤后面还有木杆。这种形制说明它不是一般弓箭用的,而是给弩机配套使用的。弩机有大有小,箭镞也有大有小,作战时可以根据敌军距离来选择不同强度的弩机。

5、闾里、甲第与市场:

城内、城郊和陵邑,关中常住人口当时近百万

看汉长安城的平面图,五大宫城占据了城内空间的三分之二以上。那么,官吏和老百姓住在哪里?

刘振东教授说,根据文献记载,贵族居住的区域一个是北阙甲第。北阙是指未央宫北宫门外的两个阙,甲第就是豪宅,是达官贵人们居住的。北阙甲第是指未央宫以北这个区域。另一个贵族聚居区是武库南边、未央宫东宫门外东阙附近的“东第”。这两个地方临近未央宫和长乐宫,上朝议事都比较方便。

文献记载城内有160闾里,西汉末年又建了几个闾里,这些闾里主要位于城的东北部,供一般市民居住,但这些区域目前考古工作做得比较少。另外,汉代实行郡县制,长安城就位于长安县,长安县比长安城的区域更大。长安城外四郊分布着不少乡亭,乡亭里边也居住着一定的人口。

文献记载西汉晚期长安县有24万人口,其中大部分应该是居住在城里,包括皇族、贵族、官吏、市民、工匠、商人等,最兴盛时城里大概有20万左右人口。

王双怀教授介绍,汉长安城的常住居民在20万左右,每个陵邑的人口在七八万到十万左右,所以当时整个关中地区的常住人口加起来差不多100万,人口规模在当时算是比较大的。所以当年张良建议刘邦定都关中时,就说到关中这地方地势险要,一旦有事可聚百万之众,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汉长安城里有东市、西市。根据以前一些历史地图的标注,东市和西市在横门内大街的东西两侧,处于整个城市的西北角。

但刘振东教授介绍,根据考古发现,被认为是西市的西北角区域,其实是一个手工业作坊区。这个地方生产的三类产品都不是用来流通的,比如铸钱遗址生产的是国家控制的货币,烧制裸体陶俑的陶窑生产的是专门用于随葬帝王陵墓的明器。“市场是老百姓来进行交易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不能形成市场。我认为,西北角这个区域应该是手工业作坊区。而原来人们认为是东市的地方,应该是西市,东市是在北宫的北边。根据文献记载,汉高祖刚建长安城时就建了一个大市,后来惠帝时建了一个西市,说明惠帝建的西市是在大市的西边,那么大市应该就是东市。文献还记载有长安市,其实大市、东市和长安市,应该是一个市场的多个名字。”

王双怀教授讲,班固在《西都赋》中写到“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不得旋……”司马迁在《史记》引用先秦《六韬引谚》写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都是描写当时市场的繁华场景。公元前139年,汉武帝修了漕渠,漕渠是非常重要的水运渠道,把粮食、食盐以及布匹、物资通过黄河、渭河运到长安城边上,供城内居民使用。城内手工业区域和市场位置靠近漕渠、潏河和城门等,水陆物资运输就比较方便。

6、汉长安城礼制建筑:

“王莽九庙”实际上有12座建筑

刘振东教授说,在南郊分布有社稷、“王莽九庙”、圜丘、明堂、辟雍、灵台、太学等礼制建筑,其中的“王莽九庙”非常重要。王莽代汉立新,追他的先祖一直追到黄帝,都立庙祭祀。文献记载称“王莽九庙”,但考古发现有12座建筑,其中一个大围墙里面有11座,编号从F1到F11,建筑样式基本一样,它们分为三排,南北两排各有四座,中间一排有三座。最大的建筑在大围墙的南边,就是F12。

为啥会发现12座建筑?学术界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王莽一共给他的9个祖先立了庙,其中F12规模最大应是黄帝庙,其余8个是其他先祖的庙,中间三个是给他自己和子孙中有功德的人预留的,因为给生人立庙不能称庙,所以称为“王莽九庙”。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这12座建筑都是王莽给他的先祖立的庙,没有给他自己和子孙预留。

王莽九庙中的F12,现在西郊的庆安公司院子里。其他11座建筑,大部分在冶金机械厂内及周边。冶金机械厂已经搬到渭北原上去了,这个地方空了下来,接下来就要做保护。“随着老工厂搬迁把地方空了出来,我们也做过一些勘探,遗址位置基本都能确定。下一步是建遗址公园还是要改造利用,需要做一些规划设计。”

辟雍遗址是在大庆路北侧一个工厂的院子里,这也是一座很重要的建筑遗址,规模非常大。它里边是方形建筑,外边有一圈环水,是圆形的。

在“王莽九庙”遗址的四个门,发掘出土了四神瓦当,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在汉长安城和西汉十一陵,凡是出土四神图案建筑材料的,都是非常重要的礼制建筑。

7、新莽之后的汉长安城:

西安十三朝古都,九个朝代建都于汉长安城

刘振东教授介绍,新莽末年的大乱使汉长安城遭到了彻底破坏。城门基本上都被烧毁,宫殿也大量被烧毁,整个城市成为一片废墟。此后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但刘邦是他的先祖,东汉皇帝不定期还要到高皇帝的庙和关中11个西汉帝陵来祭祀。所以东汉时的长安城虽不再是都城,但作为旧京、西京,还是经过了一些维修。

到了东汉末年,董卓把汉献帝挟持到长安城来,把这里作为临时都城。到了西晋,有两个皇帝都在长安城里短暂待过,尤其是西晋末年的晋愍帝。但在东汉和魏晋时期,长安城格局基本没有变化。“再往后,十六国时期的前赵、前秦、后秦,北朝时期的西魏、北周一直到隋,都是在这地方建都的。西安是十三朝古都,有九个朝代其实都是建都于这座长安城。”

城市最重要的变化是从十六国时期开始,即前赵和前后秦时期,宫殿从西南的未央宫迁到了东北部,在西汉长安城原来的闾里一带建了新的宫殿,一直沿用到了北朝的西魏、北周。除了城市中心区域发生变化外,其他格局并没有大的变化,城门、街道还是沿用西汉时的形制。

“我们经过考古发掘,在东北部发现了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两座宫城,一个叫东宫,是太子居住的宫殿,一个叫西宫,是皇帝理政的宫殿。这是很重要的发现,对理解汉长安城的历史沿革提供了很重要的实物资料。”

此后,隋迁都大兴城,唐沿用大兴城并改名长安城后,汉长安故城就成了皇家禁苑的一部分被继续利用。“这实际也是出于安全考虑,在城市北边设置了一个缓冲区,皇家园林一般人是不能进去的。”

王双怀教授说,尽管规划不好、形制不规整,汉长安城存在的时间非常长。它存在了800多年。即便隋文帝迁都大兴城,后来唐代沿用大兴城改名长安城,汉长安城也不是一下就毁了。唐玄宗在安史之乱逃亡时还曾来到这里,里面当时还有一些建筑。后来唐德宗时还曾对未央宫进行过一些修葺,当时未央宫的宫殿有些还在。

8、大遗址保护情况:

75平方公里大部分是禁建区,主城区被完整保护下来

在陈列室内,有一张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图。

刘振东教授介绍,1961年汉长安城遗址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门做了保护规划。汉长安城四面城墙围成的主城区面积是36平方公里,西郊有建章宫遗址区,南边有考古发现的礼制建筑区,保护区就由这三大部分组成,整体保护面积共75平方公里。

“现在这75平方公里大部分是禁建区,不能搞建设,尤其是主城区36平方公里被完整保护了下来。城郊因为历史原因可能有些区域建了高楼,但规划明确从2009年以后就不允许再建高楼了,把这些区域都控制起来了,今后只拆不建。以前建成的工厂到了期限都要搬到异地,相应占地作为文物保护用地使用。”

汉长安城里边,根据考古成果将逐步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现在建成的是未央宫遗址区域,有6平方公里。2014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起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除了未央宫遗址,长乐宫遗址也很重要。省部共建汉长安城大遗址考古遗址公园,长乐宫遗址就是其中一个重要区域。”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文 赵彬 马虎振/图(历史地图及相关示意图主要据陈列室展板,个别历史地图据史念海先生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顾恺之作品拍卖价格

铜镜鉴定 图片及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