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玉石玩家来说,紫金玉或许还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在《国家珠宝玉石名录》里边,并不存在这一玉种的分类。实际上,它只是一些专业玩家对极品紫金蜡石 (亦称作腊石)的一种称呼。在蜡石这个大家庭里,紫金玉的历史渊源其实比黄龙玉、台山玉等其它石种要久远得多,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其在当代玉石市场上的知名度却远远不及后者。
紫金玉是指产于广东省紫金县行政区域内的硅质类玉石,古称永安玉或永安蜡石,质硬如翡翠在6—7度之间,色泽艳丽光亮,呈玻璃釉光,质地细腻滋润,油脂性好;紫金玉中庙子石的玉质为最优,其如质光泽地凝炼的油脂,有羊脂玉之称,产量稀少极为珍贵。
紫金蜡石开采历史悠久,清朝康熙、雍正年间,紫金蜡石就闻名在外。清代邓淳在《岭南丛述》中记载,九月十二,广东提督张溥单独进贡永安蜡石。《广东新语》卷五《石语》、《蜡石》篇中,有载,岭南产蜡石,永安、从化、清远、恩平诸溪涧多有之。从中可见,紫金是岭南四大蜡石古产地之一。
紫金蜡石资源丰厚,且开发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早在清康熙、雍正年间永安蜡石就闻名在外。“永安蜡石”、“永安玉”的称呼与紫金原来叫永安县有关。 民国三年(1914年)1月1日,永安县更名为紫金县,这一称呼沿用至今。而2012年6月,经过权威部门的鉴定,紫金蜡石含玉纯度非常高,属玉石,因此紫金蜡石又有了一个亮堂堂的名字——“紫金玉”。
紫金玉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石英岩矿物因为受地质变动影响,与酸性土壤混合,加上酸性土壤附近有地热或火山等自然条件,长期受酸性土壤和地热火山温度的双重催化,终于形成黄蜡石,其中一部分黄蜡石静眠山中,一部分则由河流搬运到江河中。紫金玉成因可以又解释为:紫金玉是花岗岩的低温热液成因的石英脉。
紫金各地特色蜡石
在上石:在上石的产地包括九和镇在上、在南、热水等处河涧。质多已玉化,冻蜡、胶蜡居多,也有带水漆、玛瑙纹的蜡石,呈玻璃、丝绸、釉面光泽,柔和纯厚。色彩多变艳丽,以褚红、深绿、深黄为主,偶见白色,多为一石多色,五彩纷呈,是永安蜡石具有代表性的彩蜡。
洪田石:洪田石主要在瓦溪南母寺周围溪涧、山洞之中。呈油脂状,釉光隐隐,或白嫩无瑕,或黄红相间,或白黄红相间。多肖形,多色形成图案,或神形兼备,更为珍奇。
青溪石:义容镇青溪石多出在羊角排,在天字嶂周围溪涧亦有出现,多为磨砂冻质、胶质,以红、黄、绿为主,通体透亮,精光内蕴,神采迷人。小者如瓜果,稍大者多带暗纹,纯厚内敛。
双罗石:九和镇双罗石分布在双罗水库的溪涧中,以嫩黄、白色为主,质地通透,多呈玻璃光泽,璀璨夺目。
付竹石:付竹石主出在九和镇付竹溪的河床表面,形体较大,重达数百斤,数吨者亦可见。水洗度好,黄色为主,间以黄色沁,胶状石质为主,冻质常带深绿色带,精美夺目,光泽纯和如丝绸。
百睦洋石:蓝塘镇百睦洋石多呈晶状,光彩夺目,形完神足,甚为可观。
散滩石:白溪散滩石白带紫纹,如紫霞映雪,形态丰富。特色紫砂蜡多出于此。
黄塘石:黄塘石则品种多样,形态万千,惟妙惟肖,景观、象形、状物各类皆备。
庙子石的神奇传说紫金蜡石最优者为庙子石,庙子石属于蜡石品种,形成年代久远,莫氏硬度在6----7.5度之间,分黄、红、白、赤等色,其中黄色最为珍贵。
品质上好的庙子石产于紫金县瓦溪镇洪田村南母寺山的小溪。南母寺庙子石的特色石有:黄冻石、猪板油石、红彩蜡石等。南母寺地处崇山峻岭之间,海拔800多米,南母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佛教文化,据《紫金年鉴》记载,南母寺(古称庙祖石)相传始建于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庙子石得名也与一个神奇的传说有关。
相传在很久以前,南母寺山上并没有河流、岩石和寺庙,在南母寺山,山上有红、白两条蛇在修炼,两条蛇为了早日修炼成妖,常在夜间到山下的村庄吃人,几百年来吃人无数。一天深夜,红、白两蛇又准备到村庄吃人,恰巧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便派观世音菩萨带着神鹰前去灭蛇。观世音菩萨带着神鹰坐着五彩祥云来到了南母寺山顶云间,见两条巨蛇正从山间爬过,便往山顶上扔下了一朵莲花,这朵莲花落地后化成了一块巨石,巨石又裂开分成了千万块石头滚下来压断了两条蛇的腰,神鹰飞过去降服了两条蛇。为了让这两条蛇今后不再害人,观世音菩萨便将它们化成了如筷子般大小的小蛇,在南母寺山上流下的神水化成了两条山河,让它们不得越过山河到外面去,永生守在南母寺。恶蛇被消灭后,南母寺山下的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安宁,村民为了感激观世音菩萨,就在山顶上那朵莲花化成的巨石下建起了一座“南母寺”,供奉观世音菩萨神像,寺内终年香火不断。后来这块由莲花化成的大岩石被村民叫作“庙祖石”,“庙祖石”碎落在山河间的小石被称为“庙子石”。从那以后,村民都喜欢把山河间莲花化身的“庙子石”摆在家中用来镇宅保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