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寿山石全解析】芙蓉石:石中君子的神秘面纱

05-17

【寿山石全解析】芙蓉石:石中君子的神秘面纱

前些年市面上出现大量芙蓉石,大部分色质均佳,而且价格也不贵,确是石友购藏的好机会。

芙蓉石虽属寿山山坑石的一个品种,但它的产地并不在寿山村中,而位处离寿山东南面约八公里的宦溪镇峨眉村加良山一带。

寿山石中,芙蓉石是开发年代较晚的品种,迄今不过三四百年的历史。正当寿山石闻名于世达千年之久的明清之际,石农凿洞探矿渐向邻村的月洋延伸,终于揭开了沉睡深岩之中的芙蓉石宝藏。初产时,石质较粗,不为成家所重。

即便在清初,人们对芙蓉石仍以“粗石”视之。康熙间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说:“‘寿山石‘近斧凿日久,山脉枯竭,或以芙蓉山石充之,无覆宝色,其价亦不及寿山五分之一矣。

诗人朱彝尊《寿山石歌》吟道:“其初产自稷下里,后乃深入芙蓉岩“。

这些诗文资料,在传世的实物中也得以印证:故宫所藏亲王、重臣的印章,芙蓉石占很大的比例,规格普遍较大,有时直径达十厘米以上,切割任意,钮刻粗略。

到了乾隆年间, “将军洞芙蓉石”问世,名声大振。“晶莹玉色,如莫愁湖中新藕”的芙蓉珍石,令金石家们刮目相看,被誉为“印石三宝”之一

为什么原先身价低微的芙蓉石,会得到文人雅士们的推崇呢?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文人的审美趣味和人生态度一直对社会各个阶层有着强大的牵引力。在他们眼里,芙蓉石清白明莹,洁身自好,凝结晃明,不入俗世,具有君子之风范。

诗经日:“言念君子, 温入其玉”,古人将玉比作君子的观念由来已久。宋代以来,藏石之风渐兴,文士们视赏石、品石为脱俗雅事,并且视谈玉说金为市利之徒,庸俗势利,社会上渐渐出现重石而邴玉的风尚。

郭柏苍《闽产录异》赞芙蓉石:似白玉而纯粹,玉不受刀,逊于芙蓉矣。有新旧洞之别,旧者胜,取于“将军洞”尤美.价亦不菲。皮挂秋叶者,名“芙蓉黄“,为芙蓉石之极品。


陈亮伯在《说印》中更提到“马之似鹿者,贵也, 真鹿则不贵矣。印石之似玉者.佳也.真玉则不佳矣。真玉不能奏刀,价固不如玉也。”正是士大夫阶层重石而轻玉观念的反映。

由此可知,芙蓉石之所以被称之谓“石中君子”,跻身印石三宝之列,恰恰在于它那“似玉而非玉”的特色,迎合了文人们的癖性。

至民国,芙蓉石的身价不断提升,龚纶《寿山石谱》称:“ (芙蓉石)温润凝腻,山坑之石无其比。”陈子奋《寿山印石小志》云:“芙蓉之质与色,直可与田黄冻石雄畸寿山。”芙蓉石自“将军洞”崩陷后,绝产已久,旧品逐成稀宝。或以附件出产的半山石、竹头窝石充之,但品质相去甚远。今之所出,皆新洞开采,其中不乏有莹如白玉、腻若凝脂的珍品,其韵致不让当年“将军洞”。岂可持“爱旧藏而鄙新出”偏见,错失良机,来日脉竭石贵时,后悔莫及。


中国花鸟画从表现技法上分为哪两大类

隶书书法作品大全2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