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文水三晋:人杰地灵的瑰宝

09-23

文水三晋:人杰地灵的瑰宝

□马智勇高峰

恢宏的子夏山激荡着圣人高徒千秋的儒学,美丽的苍儿会散发着浓浓的自然生态神韵,纳文峪之圣水,得子夏之遗风,山西省文水县成为三晋之腹,并都之西,吕梁东麓,汾水之滨的一颗璀璨明珠。

深遂厚重的历史沿革

文水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采集、狩猎,繁衍生息。新中国成立后,在县城南上贤村发现灰陶片、红陶片、夹沙红陶片等,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据考证,该遗址属龙山文化。1965年山西省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另外,在县城西北的西峪口还发现许多旧石器时期的石器、陶器、鹿角、兽骨、白灰面等。

文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唐尧。据康熙十二年(1673年)《文水县志》记载:“平陶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尧为唐侯时,都于此。”

春秋,县地为平陵邑。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属赵国,为大陵邑。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大陵县,属太原郡。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年),徙寿阳县三千户居大陵城南十里,改大陵县为寿阳县,后人因县城在寿阳之西,故又称西寿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因县内有文谷水,更名文水县,属并州。武则天称帝后,唐天授元年(690年),文水县改为武兴县。神龙元年(705年),复名文水县,属太原府。以后历代县名不改,相沿至今。

此外,县城位置有所变化。《文水县志》记载:大陵城原址位于今城北12公里的武陵村与交城大陵庄之间,后迁移至今城东5公里处的旧城庄,宋元丰八年又迁移至今城。

得天独厚的历史遗存

碑文记载,东岩寺比洛阳白马寺早建一年;远在明代便有“商山叠翠”、“悬崖瀑布”、“隐泉春水”、“平陵晚照”、“谷口秋风”、“石门浪雪”、“兰若神钟”、“寿宁怪柏”等十景。石永市楼属木制结构,凭四根通天柱和十二根支柱支撑,高17米,占地110平方米,明三层,暗二层,二层有平座;孝义镇市楼属砖木结构,高18.5米,占地76平方米。两处市楼属明清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建筑价值。现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位于南徐村的则天圣母庙(武则天纪念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位于上贤村的上贤古文化遗址、宋代梵安寺塔,有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刘胡兰纪念馆。

刘胡兰纪念馆,座落在县城东17公里的云周西村(后更名刘胡兰村),始建于1956年,馆舍坐北向南。馆前广场的汉白玉石纪念碑上刻着毛泽东同志的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烈士墓前耸立着汉白玉烈士石雕像。馆内有烈士生平事迹陈列室、刘胡兰雕像、刘胡兰墓等,还有被捕、受审、就义处等遗址,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现实教材主要纪念。在中国革命战争年代献身的英烈中,刘胡兰是惟一的一位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人题词的革命烈士。

则天庙,位于城北5公里处的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名胜地。庙宇坐北向南,规模不大,中轴线上从北到南有正殿、乐楼、雕像、山门;两翼建筑有偏殿、配殿、碑廊、鱼池、回音亭等30多间殿宇,占地面积约26000平方米。院内柳树成荫,花草遍地,以武则天的特定身份名扬中外,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梵安寺塔,俗称“上贤塔”,据《文水县志梵安寺》与《山西通志》记载,该塔建于1104年(北宋崇宁三年),但从塔上大量的绳纹砖看来,该塔唐代已有。梵安寺塔高42米,周长26米,为七级楼阁式砖塔。塔顶无塔刹,塔基无石砌根基,整座塔矗立在灰土平面之上,造型殊异,风格独特,世属罕见。在第七级上原有一座小庙,内供铁佛一尊。抗战期间,八路军常在庙内设嘹望哨,监视日寇行动,日军便毁掉小庙,盗走铁佛,拆掉塔内阶梯与阶层,使该塔变成了一座上下贯通的内空塔,至今塔身上当年战争留下的累累弹痕仍历历在目,成为日寇侵华罪行的历史见证。

西峪口遗址,位于西峪口村。遗址内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兽牙装饰品。孝义镇市楼,原建于清代,属砖木结构。该建筑高18.5米,占地76平方米,楼基与一层、三层系砖修,二层为砖木混合结构,周围有城垛式围栏,三层有平座,单檐十字歇山顶。据二层东北角石碑记载,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曾对该楼进行过一次重修。

狄青庙,又名狄武襄公祠,为北宋名将狄青之家祠。原由狄青次子狄谘率昆弟族人于1059年(北宋嘉四年)修建,1296年(元贞三年),狄青七世孙狄晖重修,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再次重修,1957年东西配殿不幸被拆除,仅剩正殿与山门。1994年狄家社村民集资对正殿进行了一定修葺,仍按原制立于八级台阶之上,三楹二柱,单檐硬山顶,檐前无斗拱,有插飞。廊下东西立碑石数块,其中狄晖所立《狄武襄公祠堂记》最为珍贵。

石永村市楼,属明代早期建筑,木制结构,凭四根通天柱和十二根支柱支撑,高17米,占地110平方米。明三层,暗两层,二层有平座,曾供有佛像五尊,可惜曾遭毁坏。据碑文记载,1497年(明宏治十年),1714年、1776年、1798、1891、1984年,曾对该楼进行过六次维修和彩绘。

麻衣仙姑庙,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四合院式的群体建筑,占地1200平方米,正殿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偏殿为卷棚顶,面阔小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进深三间,配殿南面各有看台三间,进深一间,乐楼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为卷棚顶建筑,钟鼓楼亦为单檐悬山顶,庙内共有碑八通。据碑文记载,麻衣仙姑庙始建于唐代,几经沧桑,旧迹早已不复存在。现存庙宇建于明洪武年间,后多次维修和彩绘。在1775年(清乾隆四十年)、1921年(民国十年)曾两次重修。

东岩寺,现在仍存10幢旧碑,碑文中有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及当时建寺始末、山中风景描述的记载,对照史传白马寺的始建年代,认定东岩寺建寺比白马寺早一年,应为中国最早的佛教建筑。

层出不穷的历史名人

在古代,文水最出名的人物当属一代女皇武则天。

武则天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媚娘,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氏退位,史称神龙革命。唐中宗复辟,恢复唐朝,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后遵武氏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改谥号为则天皇后,天宝八载(749年),加谥则天顺圣皇后。

历史不可否认的是,武后善治国、重视延揽人才,首创科举考试的“殿试”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杰、张柬之、桓彦范、敬晖、姚崇等中兴名臣。国家在武则天主政期间,政策稳当、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百姓富裕,故有“贞观遗风”的美誉,亦为其孙唐玄宗的开元之治打下了长治久安的基础。武则天设铜匦、立殿试、创武举、劝农桑、薄赋徭,对历史做出巨大的贡献。

到了现代,最闻名遐迩的人当属女英雄刘胡兰。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云周西村一个中农家庭。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被选为村儿童团长,带领伙伴站岗放哨查路条,侦察敌情,运送武器弹药等。1945年1月,她参加了西社夺粮战斗。同年10月,只身到汾河岸边的贯家堡,参加了妇女培训班,被选为小组长,潜心学习。结业回村后,担任村妇救会秘书,组织妇女办冬学,帮助烈军属解决困难,支前和慰问部队等。1946年春,县里下达200斤纺棉花任务,限期20天完成。她带领妇女昼夜苦战,提前2天完成,获全县第一名。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12月,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处死。阎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大举进袭文水一带。1947年1月12日,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审讯中,敌人千方百计,软硬兼施,想诱使其供出同党,并相许给她一块土地。她为了保护群众,从容不迫走近铡刀,英勇就义,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毛泽东为其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邓小平、江泽民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先后为其题词,她“怕死不当共产党”的大无畏英雄气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文水人文特性得天独厚,其文化底蕴斑斓了三晋大地,除武则天、刘胡兰之外,还留下了许多历史名人的身影。

大约2400多年前,一位旷世奇才——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子夏途经文水,决定隐居此处,继承先师衣钵,开馆收徒,传道授业。在西河讲学长达50余年。其间,子夏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扬光大了孔子学说,创立了儒家西河学派,开启了三晋儒学之先河。授徒三百,李俚、吴起、商鞅、田子方、段干木等叱咤风云的人物都是他的门下,连一代枭雄魏文侯都“问乐于子夏”,尊其为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西河设教”。

汉代卫绾历经文帝、景帝、武帝三朝。康熙十二年(1673年)《文水县志》记载:卫绾“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封绾为建陵侯。”

道绰(562 --645 年),俗姓卫,自幼即以恭敬谦让而知名乡里。14岁出家,始学《大涅盘经》,隋大业五年(609年),道绰来到玄中寺。他劝人念弥陀佛名号,用麻豆等物为数量,每一称名,便下一粒,这就是所谓小豆念佛。因当年石壁山归属西河郡,故人称道绰“西河禅师”。

武士(577~635年),武则天之父。唐高祖李渊任隋朝太原留守时曾携次子李世民(唐太宗)多次莅临文水县南徐村与武士密谋起事,正是三人的风云际会,才有了大唐近三百年的基业。武则天称帝后,追封其父为大周孝明高皇帝。

狄青,文水狄家社人。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犯宋,狄青被选送前线,任延州(今延安)指挥,从此开始了他的征战生涯,平生参加大小战役二十六次,因屡建奇功,累迁至枢密使(宋军最高统帅)。嘉佑元年(1056年),他被无端解除军职,加宰相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次年病逝于任上,享年四十九岁。孙子云:“将有五德,智、信、仁、勇、严也。”作为一代名将,狄青五德皆备。

此外,还有元代被封为奥达鲁花王、官至左丞相的梁景阳;明嘉庆年间进士、曾任陕西安察司、右布政使等职的孔天胤;清朝考中二甲武进士,历任江南徐州协标中军守备、常州营游击、江南提标中军参将、江宁城守副将、寿春总兵、甘肃提督等职的成元震;被称为大清镖师,在南七北六省府威名远扬的左昌德等。

色彩神秘的民间传说

上贤塔的传说。上贤塔由于古塔屡次遭劫而不毁,民间便给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关于它的传说脍炙人口、遐迩闻名。相传,古代有星相家察知上贤村一带风水极佳,将出真龙天子,于是皇帝传旨命能工巧匠修建此塔以镇,故上贤塔又名“镇龙塔”。塔高耸入云,挡住了担山赶太阳的二郎神的去路。二郎神勃然大怒,挥起扁担,连击两下,将塔截为三段。塔顶落在了距上贤村15公里处的碱场村,塔根震到了2.5公里以外的冀村。从那以后,只留下少半截塔身在上贤村。这就是上贤塔既无塔顶又无塔基的由来。二郎神歇担放山的地方,因山落土,留下了两座小山,就是如今的上贤坡。

狄青的传说。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狄青的传奇故事。传说狄青乃是天界武曲星君下凡;又说狄夫人乃西夏双阳公主。戏曲舞台上也常上演歌颂狄青的剧目,如:《珍珠烈火旗》、《狄杨合兵》等。

凤凰城传说。文水城因状似凤凰,故有凤凰城之称。民间传说,在文水城快修成时,忽然有位白发老翁对领工人员说:“这座城头枕子夏山,足踏文峪河,古有‘凤鸣岐山’,你们来个‘凤鸣西山’岂还甚好”。说罢飘然离去。官府按照老翁提示,将东西重门改向朝南开,东与私评村、西与土堂村连起来,为凤凰的两翅,北重门向东开,与北关连起来,为凤凰之头:重南门朝南开,与南关连接,为凤凰的尾巴;岳村、冀周两村为凤尾上的长翎。又在城内中心处盖了1座市楼,在市楼底下打了1眼水井,为凤凰的心脏;在北关的北头盖了1座真武阁,阁的左右各凿水井1眼,为凤凰的双眼。同时,在北门外立一照壁,壁上镶刻“凤凰城”三个字。从此,文水凤凰城的美名便远近传扬。

源远流长的民俗文化

从本地出土的彩陶和灰陶可鉴,早在夏代奴隶社会时期,文水的农耕尚处于主导地位,此地原生态民俗文化积淀厚重。在这块布满“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遗迹的土地上,在辛勤劳作的农耕中,朴实而聪慧的文水人民不断实践,长期积累并产生了一批民俗文化精品。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民俗文化中耀眼的明珠。它涵盖民间音乐、民间文学、民间舞蹈、民间曲艺等多个方面。经过普查、整理,截至2015年初,全县在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有668项,其中政府公布的有51项,包括文水岳村子这一项国家级项目,文水桥头大鼓、文水长拳、文水福胜锣鼓等三项省级项目,文水马西铙、武皇群锣、文水烙画葫芦、文水跌杂则、文水字画装裱技艺等六项市级项目。

在众多民俗活动中,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沉淀,民间打击乐最为完善、最为流行。特别是武则天当了女皇后,文水人民敲锣打鼓表达喜悦的心情。在后来的发展中,武皇锣鼓艺术不断融入民间传说文化、农耕文化和民间社火文化,融入了古老的祭祀祈雨仪式和迎祀麻衣仙姑的祭祀活动等民间祭祀文化,派生出岳村子、桥头大鼓、马西铙等艺术精品,不断形成了“岳村子马西铙、桥头大鼓众人敲”的壮观场面,成为当地最重要、最隆重的形式,形成了浓厚的地方祭祀文化。

“岳村子桥头鼓,要看红火接麻姑!”的文水民谣一直流传了一千多年,这些民俗文化精品为文水发展成晋中、吕梁乃至山西著名的“锣鼓之乡”增添了神秘而美丽的色彩。

文水之美,美在历史悠久,美在人杰地灵。女皇武则天的故事,英雄刘胡兰的事迹为这块热土增添了诸多色彩,成为文水耀目的标志和名片!

宠物猫多少钱一只幼崽

齐白石擅长画什么画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