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漫步林间,骑行西城

08-14

漫步林间,骑行西城

来源:【北京西城】

随着城市慢行系统优化升级,“骑行热”再升温。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慢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备受关注。2016以来,西城区完成191条道路慢行系统改造工程,改造里程194公里。2020年实施道路林荫计划后,建成101条慢行林荫示范路,双向里程合计230余公里。优化慢行系统背后,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治理思路,为绿色出行和美好生活奠定基础。

历史“旅”骑 赏古城风貌

线路:德胜门内大街

感受德胜门内大街,一定要骑单车。你会发现,不管是从南至北,还是从北至南,都有一段路可以“毫不费力”地通过。“我从什刹海过来看箭楼,导航显示骑车十分钟,就扫码了共享单车,途经德胜门内大街时发现,有段路居然不用‘踩脚蹬’。”来旅行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德胜门内大街地势奇特,起伏高度刚好能为自行车助力,平时走路或许感觉不到,但骑车时感觉很明显。

当然,对于德胜门大街来说,吸引游客争相旅骑的,是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古建筑。在德胜门内大街北端,矗立的是德胜门箭楼,这座建筑始建于明代,最早与城楼、闸楼和瓮城等组成群体军事防御建筑,护卫着古老北京城的安全。时至今日,站在德胜门桥上远眺,箭楼巍峨高大,气势宏伟,让人心生敬畏。

德胜桥也值得一观。作为后海和西海的分界桥,德胜桥为闸桥合一的单孔石拱桥。桥面原为拱形,1919年改为平缓的桥面,并增设步行道。1943年改石栏板为城砖砌筑的宇墙式栏板。清代北京著名的“镇海三宝”之一的镇海神牛就在德胜桥下。历史上的德胜桥“桥上盖亭”,每逢十五,月亮刚好落在桥上的亭子后,人从桥上走过,仿佛“人在月中”,故名“德胜伴月”或“德胜望月”。

住在附近的居民回忆,三年前,德胜门内大街有很多开墙打洞后私搭乱建的小门脸。为了能让古老的街区慢下来、静下来。德胜门内大街整治工作组多次走访沿线商户及居民,实地踏勘、细化台账、征求意见、收集历史遗留问题材料,拆除违法建筑,并同时开展道路绿化带养护工作。

如今在街边骑行,蔷薇花争奇斗艳,郁郁葱葱的灌木为盛夏点缀出最别致的风景。

休闲游憩 健步悦骑一步一景

线路:莲花河东西侧路

炎炎夏日,骑车、步行的体验并不美好。但在莲花河西侧路骑行,却能体验健步悦骑。

莲花河畔,国槐、龙爪槐、银杏、垂柳……两岸醉人的绿枝在风中摇曳。两侧建起的滨水绿道“串”起了一座座小公园、小广场。有的居民沿河漫步,有的居民坐在河边长椅休憩。

几年前,这条路是一条双行线,人车混行,道路拥挤而且存在安全隐患。于是,三网融合、林荫计划提上了日程,通过统一规划,将自行车道、步道融入自然景观。总长2.4公里的莲花河滨水绿道按照“一河、两带、五景”的景观结构进行建设。在河岸及水位线上增设人行栈道、活动平台和临水栈道,在河坡种植柳树、花灌木,紧邻栈道种植芦苇和荷花,丰富水岸景观。改造后,双行道变成单行道,增加了骑行线路,打造了河边的观景平台。

“水、树、景融合得特别好,一边散步一边赏景,走累了还能休息一会儿。”家住红莲中里的张女士表示,自从莲花河滨水绿道建成后,居民生活环境有了很大提升。沿着河道自北向南还建成了“广安荷香”“纳福迎祥”“同乐佳境”“莲河印象”“红莲往事”五大景区,各个景区融入了追忆乡情、感受书香等文化元素。老年人有了遛弯和锻炼的场地,孩子们也有了活动空间。

刚买完菜的朱先生带着孙子在“莲花河人家”小院前驻足,这里的建筑唤起了老人的四合院情结,“挺怀念以前胡同里的生活,夏天一家人在小院里乘凉。”在莲花河畔能看到传统的四合院,朱先生很感慨。

“红莲往事”是首钢带钢厂的老厂址,为了展现带钢厂的印记,结合钢厂元素为儿童设计了游戏区。钢管廊架、景墙、灯结合沙坑等游乐设施既“好玩”,也为曾经工作在带钢厂的人们提供了追忆空间。

相关负责人表示,西城区进行慢行系统改造工作时,提出了“景、行融合”的概念,在保证慢行系统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将慢行系统与周边景观融合,实现城市慢行网络与公共空间的有机衔接。

慢行综合 看老城“新门户”

线路:平安大街

感受平安大街的“慢行”魅力,一定不要错过地铁平安里C口的公园风景。正值盛夏,街边绿意盎然,花坛中的嫩粉、鲜红、明黄、艳紫……争相斗艳,成为附近居民消暑纳凉的好去处。“最近这段时间,太阳下山后,我就带着小孙女过来玩一会儿。”家住什刹海街道的刘大爷告诉记者,早年间,这里还是片停车场,出门找块散心的地方,得沿着大街走十多分钟。如今,平安大街周围环境逐渐改善,来这里打卡的人逐渐增多,附近居民也有了新的社交空间。

平安大街的整治工作可以追溯到三年前。2020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首都核心区控规发布,明确要让老城慢下来、静下来,要安宁交通、林荫街巷、健步悦骑,内环路被定位为由健步悦骑与高品质公共交通共同支撑的绿色交通骨架。其中,平安大街西城段,自平安里西大街到地安门西大街,全长3.5公里,2020年10月启动整治提升。工程历时近一年,2021年6月,平安大街西城段3.5公里中央绿化带全线建成,平安里至官园桥1.4公里整治提升工程完工,全新亮相。

亮相后的平安大街西城段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活动空间变大”了。在平安里至赵登禹的路段上,原有两侧停车带被取消,机动车道宽度被压缩,省出来的空间增设了中央绿化带与人行横道。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这里的人行步道宽度不足1米,如今有3.5米。此外,在“绿不断线,花不断带”的设计原则下,这片路段栽植乔灌木16种共366株,绿篱色带2905平方米,地被花卉36种3000余平方米,垂直绿化310余米。以国槐、白蜡、元宝枫、栾树、银杏、海棠等乡土树种为主,形成大树成荫的自然森林景观。利用有限的绿地空间,采用“乔-灌-藤-花-草”的多层次绿化配置模式,极大提高了场地绿量和绿视率,使生态效益最大化。多层次、大体量的增绿让原本空旷失衡的街道变成了一条绿树成荫、亲切宜人的绿色大道。

一条平安街,半部北京史。如果你想慢行感受老北京的文化,可以从平安里地铁站出发,一路向东骑行。

出行通勤 文明礼让蔚然成风

线路:西二环辅路(西直门—复兴门)

二环路作为城区主要通行道路,骑行量较大。2021年,二环辅路慢行系统优化改造完成。两年来,慢行系统通行效率大幅提高。近日,记者以西直门南大街辅路为起点,沿着红色铺装的非机动车道“一路向南”骑行。

刚骑出不远,就能感受到“慢行优先、公交优先、绿色优先”的发展理念。辅路没有设置路侧停车位,也没有路边停靠的机动车,骑车者无需担心与机动车“抢路”。红色铺装材料覆盖的非机动车道上,每隔一段就有“自行车优先”提示牌,行人可放心骑行。

“沿着非机动车道一直走,路线非常清晰,都不用导航。”周女士日常的通勤方式以骑行为主,她说骑在红色铺装材料上让人感到非常舒服,认准了就不会迷路。

每到一个主路桥梁下的路口,记者都能发现一些为非机动车考虑的人性化设计。在官园桥路口处,非机动车道内设有左转车道。在非机动车信号指示灯之外,还新增了款式新颖的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灯。

二环辅路慢行系统优化改造优先关注和保障骑行路权。阜成门桥是连接西二环和阜外大街的重要节点,桥区匝道的机动车跟非机动车交织冲突现象比较严重,现在匝道合流点上施划了黄色网格线,还增设了自行车优先的标志,强化了机动车驾驶人对自行车骑行者的让行意识。记者看到,多数司机会把车停在非机动车道外,等着骑车人完全离开,才缓缓驶入主路。

据了解,西城区实施二环路慢行改造项目总里程约23公里,共完成铣刨加铺沥青混凝土面层112055平方米、慢行彩铺20874平方米、施划自行车标约507个。西二环(西直门桥——西便门桥)内、外环恢复热熔标线道路约10.4公里,北二环(西直门桥——鼓楼桥)内、外环恢复热熔标线道路约7.4公里。

商务金融街区 慢行路网全覆盖

线路:金融大街

一个寻常的午后,金融街街道环二环城市绿道人来人往,与高速公路的车水马龙形成“一快一慢”的鲜明对比。楼宇白领们在绿荫里边走边聊,为午后时光增添了些许惬意。孩子们骑着滑板快速穿过,不时传来欢声笑语。路边的绣球花枝叶繁茂,成了步道的“绿色围栏”。这条曲折蜿蜒的城市绿道是金融街10公里慢行路网建设的一部分。

金融街是西城区的一张亮丽名片,高楼林立,环境整洁。近年来,金融街街道因地制宜,对金融大街、武定侯街、广宁伯街等12条道路进行慢行系统改造,在主街区“编织”出了一张近10公里的慢行路网,打造了独特的绿色出行样板。

在金融街地区的慢行“骨架”中,金融大街慢行系统贯穿南北,广宁伯街和武定侯街的慢行系统横贯东西,其他支路和微循环道路的慢行系统均匀分布在骨架附近,形成了完善的区域交通路网体系。

街道与交管部门合作,强化慢行系统与快速通道间的隔离,增设机非隔离护栏4000余米、便道隔离护栏600米,在路口和机非护栏的开口处施划彩色铺装9600余平方米,明确非机动车路权,让行人步行和骑车有了安全的慢行环境。

为了守护建设改造成果,街道还大力推行斑马线文明礼让、驻区单位认领交通路口等举措,有效规范了主街区的交通秩序。

作为慢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单车的规范停放必不可少。街道和交管部门合作,在地铁站、公交站和楼宇大厦周边设置共享单车停放点,并同西城交通委约谈单车企业,采取信息推送、信用考核、奖励机制等手段加强监管,共同打造优美、舒适、温馨、和谐的慢行路网。

居民生活街区 体验老城多面生活

线路:西什库大街

来西什库大街“慢行”,感受最多的是浓浓烟火气。一条街区里,学校、商超、医院、居民区混搭,群体的多样性,构建了街区“过渡性”的特点。

据记载,“西什库”于明正统年间建立。明朝在改建皇宫时,为满足皇家需要,在皇城内和紫禁城外之间建立了各种机构、仓库、作坊等。西什库大街因而得名。时至今日,漫步其中,仍能看到较为完整的四合院外立面。据工作人员介绍,2018年夏天,西什库大街从刘兰塑4号起向南修缮。被修缮的门户,门头有了新的挂檐砖,外立面换上了青灰色的停泥砖。有的民宅大门变成了黑红相间的“黑红镜”。抬头看去,几处门楼上,花瓦显出“俏皮”,铜钱纹等传统建筑纹路寓意吉祥。此次修缮,让街区几乎破败的外立面拥有了端庄大气的中式风格。

西什库小学毗邻西什库教堂,由西什库教堂主教法籍人士林懋德(P.JARLIN)创办,始称“圣心小学”,后改为“盛新小学”。1952年起改为现校名。据工作人员介绍,对于它的修缮工作,除了参考史料,还结合了“中西交融”的思想。为此,设计师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面积走访居民、了解历史故事,在找到旧时照片后,才开启全面整治规划。如今,西什库小学校门焕然一新,中式灰砖古韵与西式哥特风格交相辉映,成为街区发展的历史见证。

当然,对于西什库大街来说,能成为西城慢行街区的一部分,最大的修整是对居民区的改造。据什刹海街道城市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与西什库大街贯通的道路有很多,包括西四东大街、爱民街、西黄城根北街和教堂南路,而这些道路的公共空间规整、更新,可为西什库大街缓解交通压力。为此,西什库大街二期工程在周边地区持续推进胡同停车自治管理、增加小微绿地与公园,方便居民生活与出行。这样的改造方式立竿见影,记者在骑车走访时看到,爱民街四巷,自治停车规整有序,不远处的北大医院东侧,口袋公园绿意盎然。

傍晚时分,伴着夕阳余晖,可停下脚步,漫步其中,在浓浓人间烟火气中感受城市脉搏。

文字:付善元 程林琳 张怡飒

图片:姜灏

本文来自【北京西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收藏品行业未来趋势

兰亭序全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