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揭秘】动物界全系列探索:囊虾总目与等足目的奥秘

10-20

【揭秘】动物界全系列探索:囊虾总目与等足目的奥秘

囊虾总目—等足目


真核生物域

动物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

多甲总纲

软甲纲

真软甲亚纲

囊虾总目

等足目


等足目(学名:Isopoda),又名等足类或等脚类,是一目甲壳类,其下包括了潮虫及球潮虫。等足目的化石纪录可以追溯至3亿年前的石炭纪。

其学名是来自希腊文的“相等”及“脚”,故中文名等足目。

1.特征

等足目是体型较细小的甲壳类,有七对大小及形态相似的脚,体型由300微米至50厘米不等。它们的腹背一般都是扁平的,但在深海或地下水中的物种很多时都会不同。等足目没有明显的甲壳,只在头部有壳。气体交换是由似鳃的腹肢开始至身体后部。陆地生活的等足目很多时都有像肺部的结构,往往在底部显而易见。若有眼睛,都是无柄的。与异足目一样,它们最后的腹节与尾节融合,组成腹尾节。胸部的第一节则与头部融合。胸部附器是单枝的,而腹肢则是二枝的。

2.身体

等足类一般是身体平扁,左右对称,少数种类如淡水产的扁水虱类,身体为侧扁,也有呈圆筒形的(如背尾科)一些种。寄生亚目中雄雌性个体形状不同,雄性很小,附于雌性体上,左右不对称。等足类体长一般为5~15毫米,深海种如巨大深水虱(Bathynomus giganteus),最大体长可达42厘米,宽15厘米,多数体色为土褐色,各种灰色或黄色,与其生活的环境相一致。

自由生活的等足类,身体分头、胸、腹3部分。头部小,胸部十分发达,共57节。腹部各节较短,正常情况分为6节,但常有愈合现象,第6节与尾节愈合。有些种类如栉水虱亚目,腹部愈合为一大节。营寄生生活的种类体形变化很大。

3.复眼

复眼在头部两侧的背面或背腹两面,一般不具眼柄。第1触角很小,单枝,柄部3节。陆生种类如鼠妇亚目中退化,仅留有痕迹。第2触角长度变化很大,多为单枝,柄部5节。少数种类的栉水虱有一很小的外肢,自柄部第3节生出。大颚切齿和臼齿突间有带小齿的活动片。触须或有或无。第1小颚多为两片,窄而长,末端内缘具有小刺。第2小颚原肢2节,呈片状,末端另有1个或2个小片,鼠妇类仅有一大片。口器用来切咬及咀嚼食物,寄生种类的口器常变为吸吮型。胸肢8对,均为单肢型,第1对胸肢较宽扁,特化成颚足,基部常具1片状上肢,形成盖状,用以保护口器部分。其他各对胸肢形状相似,称为步足,共有7对,适于爬行,有些种类中缺少最末1对。胸肢的底节与体壁侧甲板不同程度愈合,扩大形成底节板,雌性个体的胸部腹面具有育卵囊,多由 5对复卵片组成(也有7对或仅有1对者)。复卵片自步足基部内侧的体壁上生出,受精卵保存于育卵囊中,直至孵化。腹部具5对腹肢,原肢短而宽,内外肢都很宽大,为游泳及呼吸器官。雄性的第1对或前2对腹肢常常变形,为交接器。第2对内肢内缘多具棒状附肢。尾肢1对,其形状及位置变化很大,如在扇肢亚目中尾肢多与尾节形成尾扇,游泳用。在盖肢亚目中则折向腹面,用来盖住全部腹肢。

4.习性

大多数为海产,不少种陆栖。生活方式多样,水生种类多数为底栖,在水底沙、泥上生活,善于爬行,有些种类能游泳。多为杂食性及腐食性,也有肉食性的,如浪漂水虱。海岸水虱生活在潮间带,爬行十分迅速,喜食紫菜,为养殖敌害。拟棒鞭水虱,常在海藻上爬行,并以藻类为食。生活于潮间带岩石下或浅海海底的种类很多,如棒鞭水虱。多种水生等足类为穴居,有的种类可在木材中穿孔,如蛀木水虱和团水虱,可损害海中木材,对海港木质建筑及木桩等造成大面积危害。陆生等足类多生活于阴暗潮湿处,如鼠妇和潮虫等,能团成球状,可用来御敌及防止水分散发。寄生种类寄生于鱼类的身体表面、口腔、腹腔中,如缩头鱼虱、鱼怪,影响鱼类的发育及生长。有的种类寄生于虾、蟹类的鳃腔中,如鳃虱,影响寄主的生成熟。

5.生长

等足目的幼虫如同其成虫,但却没有最后一对胸足。等足目生长周期中没有了游泳阶段是限制其分布的原因,并形成高度特有性。它们会以两个阶段来脱壳。

6.生态

约有4500种等足目是生活在水中的,大部分分布在海床。约有500种是淡水的,其余5000种是属于潮虫亚目,远比陆生的其他甲壳类成功。在深海中以栉水虱亚目较为丰富,差不多完全排除了其他等足目,成功发展辐射适应。

一些等足目发展成寄生生态。上虾亚目是完全寄生的,而扇肢亚目则是部分寄生。例如缩头鱼虱(Cymothoa exigua)是寄生在墨西哥笛鲷中,它会吃了墨西哥笛鲷的舌头,并且取而代之,是已知唯一在功能上取代主体的寄生方式。

7.下属科

坑水虱科(Phreatoicidae)

背尾水虱科(Antheluridae)

小角水虱科(Microcerberidae)

异深水虱科(Bathynataliidae)

深水虱科(Bathynomidae)

漂水虱科(Cirolanidae)

珊瑚水虱科(Corallanidae)

缩头水虱科(Cymothoidae)

扇尾水虱科(Excorallanidae)

扁水虱科(Serolidae)

栉水虱科(Asellidae)

巨颚水虱科(Gnathiidae)

寄藻水虱科(Janierellidae)

团水虱科(Sphaeromadae)

浮游水虱科(Munnidae)

大尾水虱科(Calabozoidae)

澳洲水虱科(Austrarcturellidae)

瘤水虱科(Tylidae)

球鼠妇科(Armadillidiidae)

海蟑螂科(Ligiidae)

海蛆科(Oniscidae)

蚁虱科(Platyarthridae)

毛潮虫科(Trichoniscidae)

潮虫科(Oniscidae)

鳃虱科(Bopyridae)

花尾科(Anthuridae)

囊虱科(Asconiscidae)

毛虱科(Crinoniscidae)

隐虱科(Cryptoniscidae)

半虱科(Hemioniscidae)

足虱科(Podasconidae)

檐虱科(Dajidae)

内虱科(Entoniscidae)

8.栉水虱科

栉水虱科(学名:Asellidae),等足目的一科。

栉水虱,一种水生动物。体呈长圆形,褐色。第二对触角比第一对触角发达。胸部七节,各节有胸肢一对。第一对胸肢呈钳状,其余各对适于爬行。腹部三节,前两节小,最后一节称为“尾节”,很大。尾肢发达。生活在淡水中。

9.巨颚水虱科

巨颚水虱科(学名:Gnathiidae)为等足目的一个科。

身体通常为卵圆形或略呈矩形。第一与第七胸节退化,成体具5个自由胸节和5对正常的胸足(第二至第六对),第一胸足变形,第七胸足缺。腹部极窄小,呈尾状;腹肢大多为游泳型。仅幼体营寄生生活,寄生于鱼类。

10.团水虱科

团水虱科(学名:Sphaeromadae)为等足目的一个科。

(1)外形特征

团水虱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等足目的蛀木生物,体长约10毫米,是海产等足类中较为常见的类群之一。

(2)生活习性

团水虱雌虫所产的幼虫同时在母体穿凿的洞穴中继续穿凿,形成新的孔或通过水流漂流到新的红树继续危害。由于保护周密,团水虱的子一代成活率极高,而且繁殖期长,所以对红树的危害严重。

(3)繁殖方式

雌虫产卵时,将卵包在母体胸部的育卵囊中孵化,每次包卵数目在5~20个之间。

(4)栖息环境

团水虱在木头中钻洞、泥沙里、礁石底下、海藻丛中以及海绵动物的孔隙中均可生活。

(5)危害

2012年8月,海南东寨港红树林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经调查,专家一致认为,东寨港红树林团水虱的爆发,已对大量红树造成严重威胁。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类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红树林区水体高度富营养化,致使蟹类等团水虱天敌不断减少,危及红树林生态系统。

2013年10月,北海市民发现位于廉州湾红树林基地部分红树林死亡,并积极向相关部门报告。10月30日,北海林业部门及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专家到现场了解,发现共有329株红树林枯死,元凶是团水虱,而虾塘排污是祸因。

(6)韦氏团水虱

韦氏团水虱(Sphaeromawalkeri),为了觅食和寻求蔽护所,常常钻入各种红树的气生根内部。等足类甲壳动物钻刺团水虱利用各种红树林植物的气生根来生存,尤其是红茄冬属红树。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台钓调漂方法图解视频

奥达猎犬内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