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青筠美意:岁月留下的痕迹

08-27

邵风丰,1961年生,江苏常州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留青竹刻市级非遗传承人、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79年进入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师承留青竹刻“泰斗”白士风先生,多次与白士风大师合作创作留青竹刻精品,其中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兰亭序》、《清明上河图》等,其个人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国家金奖,其中有:《达摩神像》、《秋蟋》、《四美图》、《烟盒花鸟系列》等,在东南亚、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日本等地具有极高知名度。

众所周知,留青竹刻是竹刻工艺中难度最大的一种,所谓“留青”是留用竹子表面的一层青筠作为雕刻图纹,然后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而成的竹刻艺术品,创作过程中需巧施全留、多留、少留、不留的功夫,使作品展示层次、明暗、浓淡、透出较强的立体感,以表现自然万物的神韵。由于采用的毛竹密度高而硬度大,极考验艺术家的刀法。邵风丰用刀如笔,能够将山水、花鸟、树石或人物等以深厚的刀法细腻呈现,所创作的屏风、扇骨、臂搁等作品高雅清新,让人赏心悦目。

留青竹刻在常州这块土地上生根已经有五百多年了,这是与常州人不断艺术追求分不开的。邵风丰选择做留青竹刻,选择学习白士风先生的技艺正是缘于此。

上世纪七十年代,没有高考,文化学习变得可有可无,数理化改为工业、农业基础知识。但邵风丰对美术却热情不减,没有参考资料便照着搪瓷脸盆上徐悲鸿的马临摩。与几个同学画得不亦乐乎,打发了许多时间。在1978年常州市工艺美术公司招生时顺利进入了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这样就能直接接受被称为留青竹刻“泰斗”的白士风先生的教诲。

学习的过程是漫长的、辛苦的、单调的,但他没有退缩,而是以白士风先生为榜样,日复一日,磨炼自己。虽然起点太高,一时也不能让白士风先生满意,但他抱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坚持了十多年,终于破茧而出。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的作品就不断被有关单位采用去日本、东南亚一带展销,在各类博览会上也陆续出现了他的作品。

《清明上河图》是2003年邵风丰参加“西博会”的作品,他选取了彩虹桥那一段。内容很精彩,但难度也可想而知,街上人头攒动,做着各种生意,桥上挤满了人,正在用各种神态看着桥下的大船在激流中过桥洞,有的人似乎比船上的人还着急,而船上的人正拼力撑着大船向桥洞驶去,紧张、忙而不乱。整个场面由上百个如黄豆大小的人物及大小船舶组成,表情不同,体态也各异,用留青竹刻刻人物本身就不易,况且还是如此小人,他对照原稿一丝不苟,边做边修,边修边做,不仅保证了造型的逼真,而且人物的面部,船舶的栏板、苫布绳索等每个细节都清清楚楚,河水的涟漪,岸上的房屋都是惟妙惟肖,虽然是青筠,但无不依据中国画之焦、干、浓、湿、淡的原理而分成全留、多留、少留、微留与不留各种厚度,以反映题材的远、近、高、低等关系。镌刻《清明上河图》这样的传统名作不仅是完成了一件竹刻,他认为也是对自己的以往经验的挑战提升。

虽然创作《清明上河图》用了二年多,但这并不是邵风丰工期最长的作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协同白士风先生花了六年多完成了《孙子兵法》十三篇。

如果认为《孙子兵法》及《清明上河图》是费时多于费心的活,那么《达摩神像》就是他刻意追求留青竹刻深层次变化之作。从整个画面来看,题材是大写意人物,但将脸部刻画得很精细、传神,与大块面的衣饰结合,更衬托出人物细腻,淡化了服饰的细节,突出面部,粗细对比,效果明显,而人物表情的准确性也得到保证。人物题材的刻画要考虑对历史文化的要求,如与《达摩神像》相比,《四大美女》就更要求注重人物面部,发饰、服装等的搭配,而这些与达摩的服饰截然不同,不仅要细腻,而且层次更丰富,花纹图案更细,方能体现出美女的婀娜。与《四大美女》相似的还有《盛唐仕女》一组,这一组与《四大美女》比,脸部、服装等均有不同之处,更注重画面的整体性和简洁感,而摈弃了细碎繁琐。

《达摩神像》、《四大美女》完成后参加了2009年“西博会”,受到了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分别被评为金、银奖。不停顿地探索,实践使他成熟,他的成绩也被大家认可,因此,在2011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几十年与留青竹刻为伴,他觉得留青竹刻似乎融进了他生活的全部,除了它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吸引他,让他有激情。留青竹刻驱使着他的身体,支配着他的意识,他说,是白士风先生给了他留青竹刻的技艺,是留青竹刻给了他一切。如果当初像其他人一样选择离开常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那将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他说自己没有离开也是觉得应该对得起白士风先生传授给他的留青竹刻。扬子晚报记者路叶

宠物鱼可以上高铁吗

德国牧羊犬幼犬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