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根雕艺术:木头的灵魂之舞

11-29

根雕艺术:木头的灵魂之舞

贵州独山净心谷景区的建设工地上,木雕匠人田开建和儿子正在合力创作一件根雕作品,成型后,它将成为翰林府大门的柱头。

田开建高中学历,在木匠队伍里算得上是少有的文化人,匠友们都称他“秀才木匠”。当年,他高中毕业后连考了三年大学,都没有考上。二十岁那年,他走上了拜师学艺的道路。

一路走来,如今的田开建,分外享受将手中木头雕成想象中样子的过程。发现一块好木料,他就会激动不已。在他眼里,每块木头,都有生命的灵性。



木中春秋

作为“秀才木匠”,田开建研究过木雕的历史,越研究越觉得这门艺术有价值。

木雕起源于新石器时期,距今七千多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已出现木雕鱼。与其他雕塑一样,我们的祖先雕刻木头,一开始只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直到人们有了审美,木雕才真正成为一门艺术。

河南信阳战国大墓出土的木雕镇墓兽,湖北云梦汉墓出土的彩雕木俑,均为中国的早期木雕作品。

秦汉时期,随着绘画、雕刻技术的提升,木雕工艺趋于成熟,出现了施彩木雕。

唐代是中国工艺技术大放光彩的时期,木雕工艺也日趋完美。许多保存至今的木雕佛像,是中国古代艺术品中的杰作,具有造型凝练、刀法熟练流畅、线条清晰明快的工艺特点。

宋代的木雕,已采用组织细密的木材为载体进行制作,有利于作品的传世。一些庙宇至今还保存有当时的木雕作品。

明清时期是古代木雕艺术的一个高峰,涌现出许多名家,作品题材多为生活风俗、神话故事,诸如吉庆有余、五谷丰登、龙凤呈祥、平安如意、松鹤延年等。值得一提的是,明清花板、窗花等木雕挂件,在简单中求丰富、统一中求变化,是建筑中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表现。

木雕艺术在中国分布极广,此衰彼兴。各地由于民俗、文化和资源条件各异,取材不一,工艺不同,形成了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各有千秋的流派。其中,最出色的是“中国四大木雕”——东阳木雕、乐清黄杨木雕、广东潮州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

浙江东阳素以“雕花之乡”著称。当地盛产适于雕刻的木材,如樟木。东阳木雕自唐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是以平面浮雕为主的雕刻艺术,其多层次浮雕、散点透视构图、保留平面的装饰,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其因色泽清淡,保留原木天然纹理色泽,格调高雅,又称“白木雕”(示以木材的天然色泽,不同于彩绘)。由于精细打磨,作品更显得圆滑细腻,精美光润。

乐清黄杨木雕,是以黄杨木为材料的一种圆雕艺术。黄杨木生长缓慢,有“千年难长黄杨木”一说,质地坚韧光洁,纹理细密,色黄如象牙,年久色渐深,古朴美观,硬度适中,是小型圆雕的最佳材料。乐清黄杨木雕作品以精细见长,受清末文人画的造型风格和线条影响,刀法纯朴圆润,细密流畅,刻画人物形神兼备,结构虚实相间,极具诗情画意。题材大多表现民间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如八仙、寿星、关公、弥勒佛、观音等。

广东潮州金漆木雕,最显著的特征是作品经精雕细琢后贴上纯金箔,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木雕贴金之后,再配以金漆画、金漆字,文化内涵更为丰富,形成细腻、精致、纤巧、瑰丽的艺术效果,可谓集匠心于一体,赋玲珑于全身。用金漆木雕来装饰房屋和庙宇的栋梁、屋椽、门楣以及家具等,显得金碧辉煌,给人以富丽庄严之感。

福建龙眼木雕,因其用材是福建盛产的龙眼木而得名。龙眼木材质坚实,木纹细密,色泽柔和,老树干特别是根部,虬根疤节,姿态万状,是木雕的好材料。龙眼木雕造型生动稳重,布局合理,结构优美,刀法上既有粗犷有力的斧劈刀凿感,又有浑圆细腻娴熟的刻画。人物形神兼备,衣纹流畅,富有不同的质感。作品色泽古朴稳重,具古董之美。

各地的木雕,在用材上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柏木、银杏、沉香、红木等。

整体而言,木雕作品可以分为工艺木雕和艺术木雕两大类,其中工艺木雕又可以分为观赏性木雕和实用性木雕。艺术木雕更多是创作者思想的体现,创作方法或写实,或夸张,或抽象,利用木材的特性,挖掘美,塑造美。

根据材质和雕刻方式的不同,木雕又可以分为圆雕、浮雕和根雕三种。

作为最常见的木雕种类,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各个侧面的雕塑。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 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

浮雕,是依附于另一平面的半立体雕塑。这种雕塑因为浮在另一平面之上,因此只能欣赏一面或者两面,多用于环境的装饰。

根雕,是利用树身、树瘤、竹根等部分在内的树根的自生形态和畸变形态,随意艺术构思、加工与处理,从而创作出独具自然美感的雕塑作品。创作根雕作品,不仅需要灵活的技巧,还要有丰富想象力,懂得以形拟物。

木雕的传统工艺,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先画创意稿,再用墨线勾画放大到木材上;凿粗坯;掘细坯;修光;打磨;刻毛发、饰纹;着色上光;配置底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对木雕匠人来说,一套好的雕刻刀及辅助工具,就如自己的理想伴侣。雕刻刀包括各种大小的圆刀、平刀、斜刀、玉婉刀、中钢刀、三角刀等,辅助工具则包括锤、木锉、斧子、锯子等。

闲下来的时候,田开建总要取出他的一把把雕刻刀,细细地磨,磨快,拭亮。他说,木雕是耐心活儿、细心活儿,看一个匠人的手艺如何,只要观察一下他的工具就知道了。


“手动心也动, 这就是绝技”


木雕匠人又被称为“细木匠”,因为雕刻装饰是一项非常细致的活儿。古时有“一两木屑一两金”的说法,意思是支付木雕师傅的工钱,可以用雕刻下来的木屑计算,一两木屑可以换一两黄金。


许多木雕匠人当初进入这个行当,主要是为了谋生,田开建也不例外。连续三次高考名落孙山之后,他虽有千般不舍,万般不甘,但为了供养弟弟妹妹,只能出外找活儿干。他跟着不同的施工队在全国各地打零工,直到后来慢慢走上木雕之路。


“学木雕主要还是为了生活,都是要做事的嘛,对吧。”忆及当年,田开建很是淡然。不过,他很快就笑了:“刚开始进工厂学的时候,老板说,你如果愿意学的话就留下,但是没有学会前是没有工资的。第一个月,老板看我学得快,还是给我发工资了,嘿嘿,那时候的工资只有三十多块钱。”


学木雕的条件非常苛刻。行里流行一句话:“三年学徒,四年半作。”也就是说,七年学下来,还只能算半个师傅。


虽然一开始没有多少收入,但田开建坚持了下来,并在这条路上一走就是三十年。他热爱这个行当。在日复一日的精雕细琢里,他不急不躁,心平气和,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中。别人对他作品的一片赞美,多少抵消了一些他没考上大学的遗憾。


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之下,田开建的儿子也自然而然地加入了木雕匠人的行列。


儿子小时候特别好动,自懂事起,就对父亲的活计很好奇,这看看,那动动。田开建为了磨炼儿子的性子,就给他几块木头,让他雕着玩,并没抱什么希望。没想到,儿子却鼓捣出了名堂,渐渐学会了握刀、磨刀、推刀等基本功。


田开建看儿子悟性不错,等他学会了用刀,就开始教他雕木头。


也许是天意,儿子,也没考上大学。田开建叹息一声,让儿子跟着自己专门从事木雕这一行。

儿子却摇头“。这么脏这么累的活儿”,年轻人不大愿意做。


做儿子的到底拗不过父亲,慢慢跟着做,慢慢习惯,渐渐爱上这一行。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田开建的儿子木雕水平蒸蒸日上,成长为一名职业木雕师。“做木雕的时候,都会用心想,怎么做才好看,怎么做才生动,手在动,心一样也在动,这就是绝技。”做儿子的继承了父亲的心思细密。

如今,父子默契配合,一起干活儿,一起探讨技艺。他们为田开建的女儿赚够了上大学的费用。

田开建很欣慰,他没走进大学校园的遗憾,终于在女儿身上得以弥补。


“手在动,心一样也在动”


“一掌定乾坤”

经过田开建父子半年的努力,柱头雕好了,精美绝伦。 2017年3月17日,它被安放在净心谷翰林府的大门上,为整座大门增色不少。

离开净心谷前,田开建对着柱头默默注视了很久,就像即将与长大的孩子分别一般。

匠人走四方,为他人劳作。不过,总有那么一些时刻,他们干活儿,只为自己。田开建偶然寻到了一块好木料,激动地连连说:“真是可遇不可求,可遇不可求。”他琢磨着将它雕琢成一件别致的茶具:“它的形状就像手掌一样,我就叫它‘一掌定乾坤’,它里面要有山有水,水里的鱼虾啊,山上的动物啊,房子啊,还要把十二生肖包含在里面......”

这一刻,显露出“秀才”气的田开建,不仅仅是“秀才木匠”,更是生活家——古往今来的优秀匠人,莫不如此。

这真正个人化的“一掌定乾坤”,是一种灵性的发掘,无论是对一块好料,还是对自己。

好料不怕细琢。木头如此,人亦然。三次高考落榜又怎样?守一颗匠心,精于艺,爱生活,这样的生命,就是艺术。


本文选自《有温度的手艺》,有改动。

作者: 周卫平 / 曹诚博
出版社: 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
出品方: 阳光博客
副标题: 中国手艺人的世代传承
出版年: 2019-11
页数: 232

宣统元宝湖北省造

七彩神仙鱼温度多少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