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会泽县:探索中国县城的魅力之旅

09-13

会泽县:探索中国县城的魅力之旅

会泽县城的中心,有个美丽的会泽公园,会泽公园的中心,矗立着一枚硕大无比的铜钱,一条凌空栈道从钱眼中飞过,形成一座飘逸的拱桥。

大铜钱的对面,就是县政府大楼,从大楼的每一扇窗户,都能一窥大铜钱的钱眼。

这边是人眼,那边是钱眼,只要一确认过眼神,财政收入就上去了。

出门就能看见钱,这让会泽在全国两千多县城中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政府有钱才能运作,才能长治久安,人有钱才能生活,才能岁月静好。

如果有人说他不爱钱,要么他是伪君子,要么他是神经病。现实世界里,穷人想要有钱,富人想要有更多更多的钱。

在会泽,无论穷人还是富人,只要到会泽公园游玩,都爱钻钱眼,为的就是闻一闻那令人心醉的铜臭气。

慕名而来的外地游客,如果没到钱眼处打卡拍照,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来过会泽。


走在大铜钱的凌空栈道上,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祈祷,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家国平安、财源广进。不用担心别人说你俗,放心,来钻钱眼的人都俗,谁都是为了碎银几两,为了三餐有汤。当一个人没吃没喝时,行为也就不会高雅。曾看见一个穿着花里胡哨的大妈,整个人呈“大”字站在钱眼处,似乎在考虑,如何把大铜钱搬回家。

如果非要不落俗套,让自己显得高雅一些,那就顺便思考一下人生。穿过钱眼的栈道呈拱形,攀爬到钱眼处即登顶,继而一路向下,这实在像极了人的一生。童年无忧无虑,志向远大,长大要当科学家,要当大官大老板,似乎钱眼里的东西就是为自己准备的。青年时渐渐明白钱眼里的东西不一定是自己的,但不甘心,拼命奋斗,努力攀爬。中年时终于登顶,却发现有些东西原本就不属于自己,这和是否努力奋斗无关,终于服了。接下来的人生一路向下,就像导航里说的,人生偶尔走走下坡路没什么,但不好意思,前方连续下坡。

当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消失后,呼啸而过的时光终于抚平了无奈与不甘,开始下一个轮回。

会泽公园的大铜钱,只是一个复制品,一个建筑物而已。其真身才是大大有名,那是保存在会泽的一件国家级文物,名曰嘉靖通宝,是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厚、最重的金属古钱币,曾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该币铸于明嘉靖三十四年 (1555年),为圆形方孔铜钱,直径58厘米,重41.50千克,厚3.70厘米,被称为“钱王”。


经考证,该币属于纪念币。明朝嘉靖年间,皇帝下令在会泽设立铸钱局铸币。铸钱局相当于现在的印钞厂,那可是天大的美差。为了纪念开炉盛况,嘉靖通宝纪念币横空出世。

这枚大铜钱后来作为招牌悬挂在铸钱局大门上,昭告世人,这里专门造钱。

历史的车轮缓缓向前,会泽制造的铜钱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为大明王朝续命,见证了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落日余晖。

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为泄私恨放清兵入关,成功改变历史进程。

吴三桂开关之时,西南小城会泽依然在按部就班铸币,马帮依然在往京城运钱。改朝换代对会泽这个边远小城的影响甚微,对老百姓来说,无论什么人当皇帝坐江山,那都一样。

无论大明帝国,还是大清帝国,财政收入都是立国之本,没钱就坐不稳江山。专科造钱的会泽再次进入执政者的视野,大清皇帝的命令穿越万水千山,来到会泽,鼓励铸钱局的工匠们不用惊慌,虽然大家为前朝做过不少事,但朕既往不咎,希望尔等继续发扬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努力工作,多铸铜钱,为大清帝国效力。

领导的夸奖是推进工作的重要法宝,铸钱局的炉火更旺了,山间马帮的铃声更响了。

但没过多长时间,就有爱国人士发现不对劲,不对劲的东西就是悬挂在铸钱局门头上的那枚大大的嘉靖通宝。爱国人士指出:咱都是大清国的子民了,端着大清皇帝赏赐的饭碗,还挂这前朝皇帝的东西,不合适呀!这东西又大又蠢笨,看着真碍眼。

在爱国人士的唾弃声中,悬挂了上百年的嘉靖通宝被依法拿下,等待它的将是最严厉的审判。

对嘉靖通宝的处置方案是回炉重造,让其化身为更多的小铜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但执行任务的工匠们舍不得这个流传百年的古物消失,公然违抗命令,把嘉靖通宝藏了起来。

感谢那几个无名工匠,让今天的会泽能冠名“钱王之乡”,让今天的我们能一睹钱王的风采。

历史的车轮继续向前,几百年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如日中天的大清帝国也亡了,民国时期,随着纸币的兴起,会泽的铸币大业渐渐式微,炉火逐渐熄灭。嘉靖通宝,也渐渐地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没有人知道在这几百年的时间里,那枚大铜钱到底经历了什么?它又去了哪里?

时光倏忽来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嘉靖通宝在离会泽县城很远的企业铅锌矿资料室被发现,从此重见天日。

为了保护嘉靖通宝,文物部门把它藏到了整个会泽最安全的地方——会泽县公安局。为了宣传嘉靖通宝,带动会泽旅游,文物部门复制了一个一模一样的嘉靖通宝,重量、尺寸、材质、容颜皆和真品保持一致,安放在会泽古城江西会馆内,供游人参观。

至于嘉靖通宝是如何从会泽县城去到铅锌矿那里,众说纷纭,就不再探究真相。反正嘉靖通宝已经重现人间,而且状态很好,丰采依旧,得到了极为妥善专业的保护,这就是最好的结局。

随着冶铜和铸币业的兴盛,会泽商贾云集,来往会泽之人络绎不绝,一业兴而百业旺,逐步发展出繁荣的铜商文化。

现在留存的古城就是当年繁荣的最好证明,古城内会馆寺庙、居民建筑都还保留着两三百年前的模样,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


会泽古城没有过度的商业开发,除了一些重点建筑物休憩一新,向游客开放,如江西会馆、唐继尧故居等。大部分民居都还保持旧时模样,土墙斑驳,房顶上的瓦沟内泥土堆积,杂草丛生,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危房,但等看到院落的大门时,却会发现,这些饱经风霜的老建筑不简单,只有旧社会的大户人家才会拥有,门头上的重点民居标示实至名归。




这些老民居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大明帝国、大清帝国、民国的兴衰荣辱,也见证了新中国从无到有的发展奇迹。

年轻一代的居民中,有能力的都已经离开这些老房子,在一些现代化的高档小区里居住,剩下的多数都是一些老人,住了一辈子的地方,舍不得离开。在古城的巷子里常会看到一些老人,坐在土墙的阴影下,就那么静静地坐着,有时会坐上一个下午。他们在想些什么呢?是在遥想祖先当年的辉煌,还是回忆小时候的自己。


会泽古城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了城墙,曾经是有的,只不过在那个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年代拆除了。雍正八年(1730年)底,崔乃镛被任命为东川府知府,当时府衙所在地就是会泽,他走马上任后,觉得会泽当时的土城墙不够牢固,如发生大的战乱,难以防守。于是上奏朝廷同意,从各地招募大批能工巧匠,用五面石支砌,建造会泽石城,耗银3万余两,历时一年半建成。石城呈长方形 ,方圆三里 ,分为内城和外郭两部分,东西南北分别修建了四座城楼。

(上图来自于网络)

(上图来自于网络)

(上图来自于网络)

在崔乃镛看来固若金汤的会泽古城,没有毁于敌手,却死在了自己人手里。在那个愚昧的年代,莫说小小的会泽石城,即使是北京这样的古都,城墙也照拆不误。任凭梁思成先生如何大声疾呼,也没能阻止城墙的消亡。

没有城墙的古城是不完美的,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

愤怒、哀叹、惋惜,都没有用,有些东西一旦失去,就再也不可能回来。

让人庆幸的是,残余的古城,已经被立法进行保护,并投资进行修缮。一些以前破破烂烂的建筑,已经被逐步修复,重新焕发新生。

会馆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江西会馆,又名万寿宫,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由当时旅居会泽的江西同乡出资修建。江西会馆属于道教建筑,但也夹杂佛教,里面不但供奉真武大帝,还供奉观音菩萨。其间最有名的建筑是那个大戏台,戏台结构精巧,规模宏大,建筑艺术之精妙让人叹为观止。

寺庙中香火最旺的当属西来寺了,小时候从西来寺门口经过,就经常看到一些光头僧人出入。每逢初一、十五,朝拜的香客们多到山门都要被挤跨。在西来寺周围,已经形成了一片固定区域,用于连接人间和仙境,有一些专兼职的神婆、神汉,每天生意繁忙,为芸芸众生答疑解惑。当然,他们虽然在普度众生,干一些为人民服务的事情,但你若没有人民币,他们是不会普度你的。


道观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城郊金钟山上的文昌宫,供奉文昌帝君,据民间传说,文昌帝君曾替会泽人民清除为害一方的九条孽龙,造福会泽,故建观供奉之。



人类文明的发展,推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哪怕在如此边远的小城,曾经的繁华也已成为过眼云烟,只留下一些残存的落寞,藏在古城的阴影里宠辱不惊,看花开花落,看云卷云舒。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烟火。

大多数会泽人的清晨,都是从一碗稀豆粉开始的。

豌豆磨粉,加水加盐稀释备用,大锅加清水烧开,徐徐倒入稀释好的豌豆粉,连续顺时针搅拌,不能停歇,熬煮至冒泡成粘稠状。准备一只大碗,碗底垫入苦荞丝(苦荞面烙薄饼切成的丝),狠狠地来上几勺煮好的豌豆粉,加葱花、姜蒜末、花椒油、糊辣椒面,再把那炸得金黄酥脆的油条剪成小段,一起加入碗中拌匀。搬一个小凳,在古城的老街中,随便倚靠在有上百年历史的墙角,让美食治愈一切。


在会泽,这是稀豆粉最正宗的打开方式。

传承上百年的稀豆粉老店,只卖早晨,10点钟以后就不容易吃到了。全天都能吃到的,那不正宗,那不是古城的味道。

生活再一次向我们温馨提示,要想得到人生中的一切美好,必须勤奋与努力,早睡早起,至少可以吃到稀豆粉。

吃完稀豆粉,如果觉得意犹未尽,你可以随便抓一把古城的微风,大概率可以闻到炸洋芋的香气。

会泽古城中的东直街,因有很多商家卖炸洋芋而闻名。这里是会泽乃至云南炸洋芋的天花板,产生了洋芋西施、洋芋公主等许多炸洋芋界的大咖级人物,其分店已经冲出了会泽。

炸洋芋没有任何技术含量,锅内加入大量食用油,洋芋切成条或丁,下油锅炸至焦黄,捞出加入盐、花椒面、辣椒面、花生面等调料,拌匀即可食用。

用一根竹签,戳起一块炸洋芋,鼻腔率先感受到炸洋芋的焦香,轻轻地送入口中,慢慢地咀嚼,味蕾带来的幸福感、满足感瞬间充斥全身。

对于远离家乡的会泽人来说,炸洋芋的味道,永远都是舌尖上混合着口水的乡愁。

会泽人对洋芋的偏爱,让一个个土得掉渣的大洋芋,变身为丰富多彩的美食。

在离会泽古城三十多公里的待补镇,洋芋又有了另外一种更精致的吃法。把洋芋去皮蒸熟,放入大石臼内,找一力大无穷的壮汉,手持专用木锤,使劲把洋芋捣碎,随着木锤的冲击,洋芋渐渐变得粘稠起来,这时进入制作的关键阶段,粘稠的洋芋紧紧糊在木锤上,每一次举起都要付出很大力气,让壮汉累得汗流浃背,直至壮汉累瘫,美食方成。

这时的洋芋,已经彻底改变形状,变成粘粘的、软软的,类似面团状的食物。这种古法制作的美食,被称为洋芋粑粑。


洋芋粑粑吃法多样,可把刚出石臼的洋芋粑粑切成小块,蘸酸汤食用,也可切片放油锅内两面煎黄,口感酥脆,还可和酸菜一起煮汤,黏黏糊糊喝下一碗,能解千愁。

洋芋常有而壮汉不常有,古法制作的洋芋粑粑已经难觅踪迹,现在充斥市场的已经是机器大生产下的产品,已经没有了那种传统的味道,惜哉!

在会泽海拔最高的大海草山上,洋芋又有另外一种更原始、更粗犷的吃法。

草山海拔高,不长树木,干牛粪就是最好的燃料。先把牛粪火烧旺,再把洋芋投入火堆中,干牛粪燃烧产生的温度把洋芋慢慢烤熟。

牛粪烤洋芋,一点也不违和。相反,烤出的洋芋外焦里糯,香气四溢,已经成为到大海草山旅游必须打卡的美食之一。

在会泽古城还有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美食——烧饵块。为什么会说可遇不可求呢?因为售卖烧饵块的多是一些流动摊贩,在城市管理部门的清理下,这些摊贩已近绝迹。

存活下来的要么有了店面,要么深谙我军游击战的精髓,游走于古城的街头巷尾,出没于清晨的小学校园周边。

会泽人吃烧饵块喜欢包上一个油炸粑粑,所谓油炸粑粑就是用油炸的一种有馅的面饼,馅都是洋芋制作的。



饵块包粑粑,吃了笑哈哈。一个卖烧饵块的摊点旁,一定会有一个卖油炸粑粑的摊点,两人合作共赢,在古城的历史中,把美味悄悄地传承。

现代社会,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适应时代变化,学习节奏也要驶入快车道。对于上学一族来说,一天24小时已经被规划到极致,精确到分秒必争。想要安安心心吃一顿营养丰富的早餐已经没有可能,烧饵块这种物美价廉的民间快餐正适合学子们的早餐需求。

熟练的摊主可以在三分钟之内把一个热气腾腾的饵块包粑粑递到学生手上,确保学生上学不迟到,早餐不耽误。

很多年以后,当这些背着书包的孩子们长大成才,他们会不会想起那些精于游击战的流动美食摊,想起那些香气四溢的饵块包粑粑,想起那些袅袅升起的人间烟火。

古城会泽旅游资源丰富,不但拥有众多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还有许多著名的自然景观。

论知名度,大海草山当排名第一。

大海草山其实就是高山草甸,是高海拔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常见于青藏高原。故草山所在之地又有小西藏之称。




大海草山,因草而得名,因草而成名,草甸面积辽阔,号称20万亩。草山最高峰名曰牯牛寨,海拔4017.3米。每年都有登山爱好者,在春暖花开之时登顶,真正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大海草山旅游开发已经非常成熟,和国内的大多数景点一样,游客中心购票,乘坐观光车沿固定线路进入景区,到几个固定景点拍照打卡,品尝当地美食,最后乘坐观光车返回游客中心。

如果你只想表明自己到过大海草山,这种游览方式足矣!但如果想深度体会大海草山的雄浑壮丽,则需另一种方式。

不乘坐观光车,全程徒步,亲自体会踩在草甸上行走的乐趣。感受草山的风,触摸草山上伸手可及的流云。草山上的云层低,风吹云动,云借风势,所谓风云变幻,此之谓也!



会泽的自然景观有高下之分,高有雄浑壮丽的大海草山,低有险峻幽深的雨碌大地缝。

雨碌大地缝属于峡谷景观,以奇、秀、雄、险、幽著称,整条地缝全长十余公里,目前开发出来供游客观光的只是局部。

雨碌大地缝最神奇的景观当属景区入口,名曰“生命之门”,乃上万年前大自然的杰作,让人叹为观止。

在这里,必须对那位命名者致以崇高的敬意,此君的才华和风流,绝不亚于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


人生路上的所有不幸,唯有时光可以治愈。

历史长河中,人的一生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间,对于这个世界来说,我们都是匆匆过客,现在拥有的一切,总有一天会放手。再过一百年,一千年,会泽古城更加历史悠久,大海草山依然雄浑壮丽,雨碌大地缝的生命之门依然敞开,但我们,早已无迹可寻。

我们,就是那从古城的历史中吹过的一阵风。

记得有这么一句诗: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宠物美容培训去哪里学

宠物仓鼠一只几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