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一家连锁餐厅发生的“人狗共餐”的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
一位女顾客带宠物狗到某商场内的一家餐厅就餐,并与狗共用餐具,甚至用筷子夹菜喂坐在座位上的狗。针对此事,餐厅方面表示,涉事商场是允许带宠物狗进场的,已经丢弃了被共用的那套餐具,正常情况下不允许带狗进入餐厅。如果顾客提前告知有携带宠物进餐的需求,餐厅会提供一次性餐具。商场在核实后,认为该门店监管不力,影响消费者用餐体验,商场对其罚款2000元。新闻的跟评里,对女子行为的反对和对餐厅管理质疑的声音占了多数。
这虽然是个案,却折射出当前社会对公共空间使用和饲养宠物的权益边界在哪里的观念冲突。
首先,“宠物友好”并不等同于宠物可以无限制地进入所有公共场所,特别是与饮食相关的场所,出于卫生和安全考虑,必要的限制是完全合理的。
就本次事件而言,餐厅在管理上确实存在疏漏。虽然餐厅声称已经对相关餐具进行了处理,但这暴露出餐厅在宠物管理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定并有效地执行。如果有餐厅确实允许宠物入内,那么就应该制定相应的规则,比如要求宠物主人自带餐具、限定宠物活动区域等,并确保这些规则得到严格执行。
虽然宠物主人希望在更多场合与宠物相伴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社会的和谐运转建立在每个人都能理解并尊重自由边界的基本共识之上。有人喜欢宠物,就必然会有人不那么喜欢,甚至讨厌、害怕宠物(当然不喜欢宠物和恶意伤害也是两回事),这同样是他们的天然权利。在公共空间中,我们需要在不同群体的需求之间寻求平衡,而不是简单地满足某一方的诉求。
所以,宠物友好的概念远不止于简单地允许宠物进入。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所谓的宠物友好,在很多情况下其实是在满足人的需求,而非考虑动物本身的需求。
很多科学研究发现,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宠物可能会因环境变化、陌生人靠近、噪音等因素而感到压力和焦虑,从而产生应激反应。这些反应可能对它们的健康和福祉造成负面影响。主人的快乐,并不是它们的快乐。例如,在宠物店环境中,狗的皮质醇水平会升高,心率和呼吸频率也会增加。在繁忙的街道上散步的狗,也比在安静的公园里散步的狗更容易出现焦虑行为。
这就引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混淆宠物友好和动物福利的概念。宠物满足的主要是主人的情绪价值为主的精神需求。但无法否认的是,只要是人类豢养的动物,就难以摆脱工具属性。人类获得满足和安慰的条件,有时恰恰是以动物本身情绪体验的让渡为代价的。
因此,在对待此类事件时,我们不应该用“动物福利”来道德绑架对允许宠物进入公共场所的质疑和反对。相反,我们应该回到更基本的讨论:如何在公共空间中平衡不同价值立场人群之间的权益,如何促进相互理解,以及从制度设计和服务提供上,规范和满足大众的公共行为和利益诉求。构建真正的宠物友好空间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商家、宠物主人和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
首先,相关部门应该尽快出台针对宠物友好场所的管理规定,明确准入标准、卫生要求、安全措施等具体细则。
而作为商家,如果决定打造宠物友好空间,需要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包括设立专门的宠物区域、配备专业的宠物管理人员、制定详细的宠物行为规范等。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平衡宠物主人和其他顾客的需求。对于不允许宠物进入的场所,工作人员应该坚持原则,礼貌但坚定地进行劝阻。
宠物主人则更应该增强责任意识,在公共场所时刻注意自己和宠物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他人。同时,也要考虑带宠物进入公共场所是否真的符合宠物的福利需求。
当前实体商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宠物友好”无疑是一个吸引特定客群的有效策略。我们既要理解实体商业为生存所做的努力,也要警惕为短期利益而忽视公共利益的行为。只有在尊重每个人权利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方需求,包括宠物本身的需求,制定合理规范,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与宠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作者周威为江苏省动物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