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老北京烂肉面的历史和变迁

07-19

老北京烂肉面的历史和变迁

引言

如果大家看过以旧时代北平(北京)为北京的小说、话剧或是电影、电视剧,那么相信您一定对里面的一种常出现在普通人饭桌上的吃食——烂肉面,不陌生吧。

就像我就在《茶馆》、《骆驼祥子》等作品里,就曾多次看到了它的身影,而且很长一段时间都十分好奇于它的味道,还一度猜测它的制作方法,甚至结合我们家下面的操作,臆想了一碗老北京烂肉面的制作方法:比如把一块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用菜刀乱斩剁碎,锅里放油,爆香葱花后把“烂肉”放进去煸香,加点酱油和底盐调味,等油水滋滋冒响的时候,然后趁机下入一勺高汤,待高汤翻开,肉丁随着水流上下滚动时,下入一把手擀面条,有条件的再放点小油菜,顷刻间面和肉都煮熟后再放入盐、酱油等调料调味,这样一碗热气腾腾、肉香十足的烂肉面就能出锅了。

改良版烂肉面

我臆想中的老北京烂肉面大概就是这个样子,但是等到我无意间了解到了旧时代饭馆制作烂肉面的操作后,我对烂肉面就再也没有期待了,甚至还有些反胃,也才明白过来,为啥烂肉面没有和北京烤鸭、卤煮火烧等吃食同成为现在北京的特色美食,原因无它,实在是最地道的烂肉面也太烂了!

首先,大家必须要明确一个关键点,那就是最地道的烂肉面只是一种底层人的吃食,地位很“低下”,本身就上不得台面,烂肉面里的烂肉真不是虚指,这里的烂肉不是说把一块好肉斩烂做臊子,而是本质上就是一些烂肉(烂肉面基本上都不是什么好肉做的)。

清末、民国时期的烂肉面,所用的烂肉,很大程度上连猪下水都算不上,因为屠夫还可以将猪下水(大肠、心肝脾肺肾)卖出一个不错的价钱,而烂肉面所用的烂肉,基本上是一些屠宰铺里,没人会买的异味肉、骨头茬子、杂碎肉、边角料、淋巴、囊膪、血脖等真正意义上的烂肉(什么动物的肉都有),食铺里的人会在屠夫收摊的时候,把这些每人要的烂肉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全部包走。

如果把这些烂肉放到大木盆里用水泡,确实能让异味变少、血水变少、整体干净一些,但那势必会增加成本(老北京很缺水,很多人家甚至得买水吃),所以食铺老板将这些烂肉买回来以后,不管有味没味,全放到案板上剁碎,然后起锅烧油,丢进去一些葱姜和大量的蒜,然后把上面那些乱七八糟的烂肉都丢进去卡拉卡拉炒一通,加盐,加酱油,加各种佐料,为得就是让其味道越重越好,这样好能遮住异味,让烂肉变得好吃一点。

最后加水开始咕嘟咕嘟的炖煮,什么时候熬到放你跟前儿你认不出来是什么东西,什么时候算完(一般都咕嘟一晚上),这个时候店家就会从案板上拿起一把便宜的,甚至是捡到的烂白菜帮子、萝卜缨子、糠萝卜之类的蔬菜和碎的不成样的黄花菜、蘑菇、木耳啥的干货(提前泡发过),一股脑的下进锅里,再弄点面粉勾个芡,撒点碎蒜追追味,就得了。

什么时候有吃客要上一碗烂肉面,店家就把杂合面的面条丢进煮面大锅里烫煮,什么时候面条熟了,就从煮烂肉的高汤锅里打一勺烂肉汤出来,往面条上一浇完事。

旧时代的烂肉面不会舍得给您用这样整个的香菇,都是碎料

这么一碗热热乎乎,浓油赤酱的烂肉面您就吃去吧,保管一吃一个不吱声。

一般情况下,一碗烂肉面里的肉也不会太多,除非加钱,因为店家为了赚取最大的利益,一般会把收集到的烂肉在大锅里熬汤,特煮大煮,根本不舍得给一碗烂肉面里放多少肉,血脖都不给几个。

当然也存在用好肉做的烂肉面,但一来嘛,这种用好肉做的烂肉面还能叫地道的烂肉面吗?二来嘛,这种烂肉面底层人也消费不起,不如真正的烂肉面普遍。

即使地道的烂肉面如此的烂,如此的糟糕,但它起码满足了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有肉(蛋白质和脂肪);第二,是面(碳水化合物);第三,是有味道的,盐味、酱味都有,营养是足够的,也有一定的味道,俩个大子儿就能混上一碗,而且别看它用的材料很烂,但就是这样一碗烂肉面,放到那个时代的北方农村(江南水乡等地的条件就要好很多了),普通人不说逢年过节才能吃上吧,但也不可能像城里人一样随便吃。

哎,还好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庆幸新中国成立,现在社会再想到面馆来上这样一碗“地道”的老北京烂肉面,还真不容易了,即使端上来了,你也会立刻打12315。

现代烂肉面

战国水晶杯在哪个馆

草花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