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寒食帖》:探秘天下第三行书的神秘面纱

06-27

《寒食帖》:探秘天下第三行书的神秘面纱

“寒食”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两日,从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怀念介子推而设的。前面我们说到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寒食节(即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有感而发,作了寒食诗二首抒发心中的惆怅,哀叹自己当时的迷茫和对人生的困惑。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寒食帖


这两首诗都在极力渲染出一种沉郁、悲凉的意境,倾诉着当时他被贬黄州之后的苦闷心情,精神上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困潦倒,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文字渲染出的阴霾随处可见,通篇文字情绪低落到肉眼可见,写的苍凉惆怅。

《黄州寒食诗》是苏轼在元丰五年的时候作的,在这之后再写的《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虽然冠名黄州,但诗帖有可能是离开黄州之后写的。然而,这诗书俱佳的传世之作诞生后,也跟坡仙自己的命运一样,几经波折,命途多舛。

此帖诞生之后,几经流转,先是到了当时北宋永安县令张浩之手。而张浩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相熟识,元符三年(1100年),张浩携诗稿到眉州谒见黄庭坚(张縯题跋可见)。

黄庭坚一见好友诗稿,激动不已,又想起被贬儋州的苏轼,于是欣然提笔,题跋于诗稿。“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黄庭坚的题跋,字体之大,甚至超过东坡本文,虽自谦无佛处称尊,然实百代争胜,双美并具。张浩的侄孙张縯说“山谷此跋尤恢奇”。

黄庭坚题跋

此卷传至南宋初年,仍在张氏手中,张縯曾在卷后后另纸题记,从题记中也可以看出张縯是第一个称此卷为“帖”的人。南宋亡国之后,《寒食帖》作为战利品被送往元大都。先是由元大都留守张金界奴收藏,后来又把《寒食帖》进献给了皇帝。

张縯题记

元文宗得到此帖后,盖上自己的印鉴“天歷之寶”。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和上都,元廷退守漠北,此帖又归入明内府。明代中后期,此帖被韩世能收藏,有“韩世能印”、“韩逢禧印”等钤印。此后此帖又散落民间,董其昌曾借观此帖后题曰:“余生平见东坡先生真迹不下三十余卷,必以此为甲观,书摹刻《戏鸿堂法帖》中。董其昌观并题。”

董其昌题


明亡清兴之际,归于孙承泽手中,有“北平孙氏”钤印。之后又归于纳兰性德,有“楞伽”、“成德”、“成子容若”、“成德容若”、“楞伽山人”、“楞伽真赏”、“容若书画”等钤印。在这之后又被清内府收藏,经重新装裱后收置于紫禁城乐寿堂。

乾隆题雪堂余韵

乾隆十三年四月初八(1748年),乾隆御题:“东坡书豪宕秀逸,为颜、杨以后一人。此卷乃谪黄州日所书,后有山谷跋,倾倒已极,所谓无意于佳乃佳者。坡《论书诗》云“读书万卷始通神”,若区区于点画波磔间求之,则失之远矣。乾隆戊辰清和月上澣八日御识。”卷首有御笔:“雪堂余韵”。题跋:“蘇轼黄洲诗帖。长春书屋鉴赏珍藏。神品。”

乾隆御题

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运多舛。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此帖险遭焚毁;之后散落民间,为广东人冯展云收藏,后冯家库房遭遇火灾。这两次火灾都在帖上留下了火烧的痕迹。冯去世后由文渊阁大学士盛昱所收藏,盛死后由书画鉴定家完颜景贤购得,后又辗转到收藏家颜世清手中;1918年12月19日,苏轼生日,颜世清作跋记录此事原委。

颜世清题

民国十一年(1922年),颜世清在游历日本时,将《寒食帖》以六万元价格出售给了日本收藏家菊池晋二。1923年日本东京发生大地震,菊池家也遭遇震灾,在大火中菊池冒着生命危险单独救出此帖。地震之后,菊池将《寒食帖》寄藏于好友,著名汉学家内藤虎次郎处。并由内藤两次题跋,记录下此帖由中国流至日本的大概经过。二战期间东京屡遭美国空军轰炸,《寒食帖》依然无恙。

内藤虎题

战后,此贴被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王世杰购得,并被带往台湾。1959年王世杰题跋记录此事:“东坡先生此帖曾罹咸丰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之厄。尔后,流入日本,复遇东京空前震火之劫。详见卷后颜世清、内藤虎两跋。二次世界战争期间,东京都区大半为我盟邦空军所毁,此帖依然无恙。战事甫结,予嘱友人踪购得之,乃购回中土。并记于此,后之人当必益加珍护也。十。民国纪元四八年元旦,王世杰识于台北。”

王世杰题

《寒食帖》现今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根据其题跋、钤印、及相关史料显示,从北宋至 1950 年,作品递藏历史流传有绪,大致如下 :

北宋蜀州张氏家族 ( 张浩,黄庭坚题跋于 1100 年 ) →张縯 ( 题跋于 1180 或 1182 以后 ) →元代张金界奴 (1296—?) →元朝内府 ( 元文宗 ) →明初内府→明代董其昌(1555 ~ 1636)借观→明代韩世能 (1528 ~ 1598)、韩逢禧父子→孙承泽(1592 ~ 1676)→清代纳兰成德(1655 ~ 1685)→清朝内府 ( 乾隆,嘉庆皇帝 ) → (1860 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流入民间 ) →冯展云 (?—1883) →裴景福 (1854 ~ 1926,1887 年购得 ) →盛昱 (1850 ~ 1899,1888 年购得 ) →完颜景贤 (1875 ~ 1931,1912 年购得 ) →颜世清(1873~ 1929,1918 年购得)→日本菊池晋二(1867 ~ 1935,1922 年购得)→王世杰(1891 ~ 1981,1950 年购得)→台北故宫博物院 (1987 年~)

火烧痕迹

回顾《寒食帖》的900余年跌宕起伏的经历,历经战火洗礼,遭遇三次大火,竟还能安然无恙的展示在世人眼前,可谓是神物天佑。苏轼当年在泼墨挥毫之时,肯定想象不到,他的这副传世书法,竟然与他一样命运诡异多变,真是令人不胜唏嘘。

茶杯贵宾犬图片大全

黄玉龙圆珠玛瑙的功效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