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创下10天全网点击量破亿次的“大河的故事”,又上新了。日前,山东出品的黄河流域文物活化短视频《从河说起》第二季热播,其从文物角度着眼,将黄河文化以更时尚、更多元的形式传递给观众,让大家对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河流孕育了文明,是城市诞生的摇篮,也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它也总是与人们的童年、故乡等美好的回忆交织在一起。如莫言所说,“故乡是一条永远流动的河,流进了我的血液”。
在青岛,一条条河流从历史深处缓缓流淌而来,正在诉说着新的故事:最长且历史最悠久的河流大沽河,入列全国母亲河复苏行动河湖名单;李村河、张村河正在美丽蝶变中,重塑城市肌理,打造属于青岛中心城区的“两河流域”……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河水,在“咸”与“淡”之间追溯,从“河”说起,顺水而上,今天,让我们穿越光阴,共同去探寻一个更为立体、深邃的青岛。
一
“夫地之有水,犹身之有血脉”。海洋塑造了青岛的独特魅力,青岛的河流文化同样灿烂辉煌,千百年来,众多河流浸润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一缕文脉,刻进文明。“人类文明的第一行脚印,是踩在湿漉漉的河边的。”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大沽河,是文明的重要载体。考古调查发现,早在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大沽河流域就有了人类活动,进入新石器时代,东夷民族的先人莱夷人,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大沽河流域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较多,主要有三里河遗址、姜家坡遗址、贾戈庄遗址等。
大沽河博物馆内陈列展现的先民生活的场景
青岛市有大沽河、胶莱河两大水系及沿海诸河,近几年,胶莱河畔文明的千年面纱也在揭开,平度大小河子遗址考古发掘多件器物,时间跨度长达四千年,证明古代在河流沿岸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聚落。
一丝怀想,隐入岁月。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千年河韵再绽风采。近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山东大运河考古调查队”组建,将对包括胶莱运河在内的几条运河开展专题调查。
青岛曾拥有世界上第一条沟通不同海域、用于海运的运河——胶莱运河,这是元、明两代利用发源于铁橛山的胶河水道人工开凿的运河,在青岛地区长近百公里,打通了胶州湾至莱州湾的海路,缩短了由江南到北京的海上运道。马濠运河系胶莱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西海岸新区在马濠运河遗址处修建起了马濠公园,人们在游玩中穿越古今。古运河也寄托着人们的希望,“重新开挖胶莱运河”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马濠运河遗址
一种乡愁,流进地名。千百年来,弯弯的小河早已流入了许多地理名称中。如即墨得名就源自临近墨水河。青岛地区旧称“胶澳”,还有“胶州”“胶东”“胶西”等名称中的“胶”字——研究者多认为指的是胶山和胶水。胶山即现在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六汪镇的铁橛山,胶水是胶河古称,发源于铁橛山北孙家沟村。据说源头处的丘陵中沙比较多,水里面混着一种比较黏的发白的泥,东汉桑钦《水经》说,“水色如胶,故曰”。
胶河是胶州、高密等地重要水源地
在青岛市区,海泊河曾是早期重要饮用水水源,是青岛市区的母亲河,“海泊桥”也成为地名。另外,李村河两岸的“河东”“河南”“杨家上流”“毕家上流”等村庄皆因河而得名,因一股清澈泉水形成沟渠而有了“水清沟”……这些地理名称成为一代代青岛人生长的见证、记忆中的乡愁,也成为一个与河流有关的“时间胶囊”。
二
河流,孕育了文明,也在岁月中与人类共同书写下新的文明,气韵流转,贯通古今。
影响着城市的“区位图”。有人说,海是青岛的前景,河是青岛的背影;也有人说,海是青岛的今天,河是青岛的昨天。其实,从古至今,河流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影响着城市的布局。如在先秦时期,正是在大沽河沿岸,今天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崛起了“即墨故城”。即墨故城是典型的内陆型城市,而即墨古城的选址与隋文帝经略海洋的意图有关。百余年前,即墨所辖的一个小渔村终“遇见”大海,走向远阔山河。
历史上的“即墨故城”和“即墨古城”都是临水而建 图源:即墨古城公众号
一般认为,海洋文明是最典型的贸易型文明,而大河文明则是最典型的农耕型文明,两者往往又相互倚重。在有河有海的“两河水”之地,有着别样的人文风景。如胶州在4500多年前,先民即创造了世界闻名的三里河文化。唐朝时设立板桥镇,北宋时期海运贸易持续繁荣,特设市舶司、胶西榷场,是长江以北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全国五大商埠之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提供着发展的“源动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治水史。”华夏文明是一个在试图驯服和利用河的过程中产生的文明。
在棘洪滩水库展厅,生动展现了当年引黄济青工程的建设场景 图源:理绘石大公众号
有数据显示,青岛市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34条,流域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72条,但均为季风雨源型河流。青岛是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城市发展离不开“外源”,“大江大河”为青岛发展提供了汩汩动力。今年是引黄济青工程建成通水35周年,青岛通过调引黄河水、长江水实现了“远水解近渴”,如今供水超七成来自“客水”。
承载着人们的“松弛感”。经过治理焕然一新的河流,既更好地发挥了水源、排涝等功能,也成为城市空间里优美的景观,为忙碌的都市人营造了一个抬腿可至的“诗与远方”,人们的所有疲惫、压力或是难以言说的心绪,都可以“付于流水”。很多年轻人也爱上了河岸生活,如北京的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被称为“京城最chill”的“塞纳河”边生活。
美丽如画的李村河 刘栋 摄
河流,也丰盈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载满记忆和梦想的水道。生活在大沽河、胶莱河等河流两岸的儿女们,创作了众多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使河水在灵动、深情的文字中静静流淌。
三
奔腾向前的,是流水,是时光。守护每一条河流,也就是守护我们的生命和未来。
中华大地上有18万条像经络与血脉的自然江河 图源:《国家宝藏》
亮出“生态范”。在我国,从河长制全面推行、江河保护立法相继推进,到永定河等一大批断流多年的河流恢复全线通水、京杭大运河实现百年来首次全线贯通……不断创新的江河治理,使越来越多的河流恢复生机、碧水长流。借助科技手段的加持,我国实施数字孪生水利建设,把祖国的山川江河各类水利工程,1:1在数字世界里还原出来,让水利更好地造福人民。
青岛全力推动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有实”向“有能”“有效”转变,全市河湖管理从建章立制、责任到人,到重拳治乱、改善面貌,再到标本兼治、打造幸福河湖,实现了三级跃升,全市河湖面貌实现了美丽蜕变。
铺展“经济带”。将河流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让河流不仅是生态“绿腰带”,也成为产业“金腰带”。
如大沽河、胶莱河、洋河等水源,滋养了享誉国内外的胶州大白菜,胶州市打造的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成“沽河明珠”;即墨区依托大沽河流域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园,在大沽河畔打造“国际种都”;在莱西市,大沽河畔正在崛起莱西航空产业新城;平度沿大沽河发展民宿产业,还开辟农耕体验区等。
位于即墨区移风店镇的一蔬菜种子公司
守护“文化魂”。《从河说起》通过“文化+科技”“艺术+技术”的创作手法,系统梳理、活化黄河流域文物资源,把黄河文化以更时尚、更多元的形式传递给观众,这也带给我们有关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新潮表达的诸多启示。
一方面,通过考古揭开与古代河流文明有关的更多未知。如科技考古“读基因、识祖先、探文明”工作正在展开,“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一项子课题研究发布,“山东人从哪来”的问题有了新发现。另一方面,做好当下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做好“活化”,讲好河流与城市发展的故事。如大沽河博物馆成为大沽河流域乃至胶东历史文化、青岛河海文化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曾养育了青岛原住民的青岛河,如今在大学路与黄县支路路口还保留有一座桥和一段百米的河床,见证着城市变迁;海泊河文史风情馆以讲述河流故事为主题,再现市区母亲河百年沧桑……
大沽河博物馆 图源:胶州文博
古今一脉,新潮奔涌。何以青岛?从“河”说起,让河流成为叙述者,一波一澜,皆是岁月的模样与动人的城市故事,而其蜿蜒向前的曲线,也在勾勒着“人水和谐”的新篇章。
作者:亚楠 鹏飞 洪琛
欢迎扫码关注“青岛宣传”微信公众号。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