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收到了好多初涉紫砂壶朋友的私信,说对我收藏的紫砂壶非常感兴趣,想了解下紫砂壶的常用术语,有的词听了让人感觉很蒙,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刚开始接触紫砂壶的时候,也是被这些神秘的术语所吸引。
那么,今天就跟大家来聊聊紫砂壶工艺的那些常用术语,让大家在品鉴紫砂壶时更加游刃有余!
筋囊壶这个名字真的非常形象。
你一看这壶,就会发现它的线条纹理特别突出,真的就像一条条“筋脉”那样。
这些线条随着壶的造型变化而变化,有时候深有时候浅,有时候粗有时候细。
这些线条给人一种活生生的感觉,仿佛这壶是有生命的一样。
那种流畅自然的感觉,真的让人一看就难以忘怀。
光壶是紫砂壶里的“简约派”。
它分为圆器和方器两种,别看形状简单,其实里头大有文章。
那种“圆、稳、匀、正”的感觉,背后都是艺人多年的心血和功底。
说实话,要把一个简单的圆形或方形做得那么有美感,真的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
这就是光壶的魅力,简约但绝不简单!
花壶真的是让人爱不释手的艺术品。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仿生设计,仿照自然动植物造型。
每次看到这些花壶,我就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紫砂艺人的匠心独运,简直就是绝配!
这种将自然元素融入壶身的设计,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生机。
无论是仿花的细腻柔美,还是仿动物的生动可爱,每一款花壶都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真的是让人越看越喜欢,感觉生活都因此而变得丰富多彩了!
紫砂壶有个非常神奇的现象叫做“包浆”。
这不是什么高深的词汇,其实就是壶在我们用久了之后,会出现一层自然的光泽。
我常常说,这真正的包浆,是咱们“养”出来的。
不是一天两天,一月两月,而是经过了年复一年的摩擦和使用才形成的。
每当我看到那些包浆浑厚的壶,真的就像是看到了一位老朋友。
那层光泽,就像是时间的沉淀,是岁月的痕迹。
想想看,咱们生活中有多少东西能这样,经过时间的洗礼,变得越来越有味道呢?
所以,下次你拿到一把紫砂壶,不妨多用用,多摩摩,让它也“养”出一层属于你的包浆。
到时候,那不仅仅是一把壶,更是时间与情感的结晶啊!
关于炼泥这个事儿,有人说手工提炼泥料好,有人偏爱机械提炼,真可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我个人比较喜欢手工提炼,觉得这样更接地气儿。
手工提炼的泥料颗粒分布没那么均匀,看起来比较粗,但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机械提炼的泥料呢,经过真空处理后,泥料就变得很细。
事实上,无论是手工还是机械提炼,泥料的光泽都不会受到影响。
只是,机械提炼的泥料做出来的壶,细腻度可能会稍微高一些。
但手工提炼的泥料做的壶,却有一种质朴、自然的美感。
这其实是一种大批量生产紫砂壶的方法。
它利用石膏的吸水性,将含有石蜡的泥浆加热注入石膏模中,冷却后把石膏模脱开,就得到了壶坯。
然后再经镶嘴、把并脱蜡后烧制成壶。
灌浆工艺虽然效率高、成本低,能迅速满足市场需求,但因为灌浆所需的紫砂颗粒要很细,大概在200目左右,这样的壶就失去了紫砂壶应有的透气性。
灌浆壶的生产过程其实挺简单的,一个人一天甚至可以灌300-500个。
这种壶里面是没有条纹的,为什么呢?
因为是把泥料放在球筒里面打48个小时,直到变成很细的泥浆,然后再灌到模具里面,拿出来晾干,就可以加工成茶壶了,所以其实没有什么工艺可言。
灌浆壶用的泥料目数细,没有颗粒成分,还掺有较多的玻璃水。
这样的壶,虽然看起来光滑,但用起来可就差强人意了。
说起模具壶和全手工壶,感觉有点像快餐和家常菜的区别。
模具壶呢,就像是把拍打好的泥片放入石膏模里,掏出来后再稍微加工一下,烧烧就成了。
这种方式确实让茶壶造型更规范,但也有点像快餐那样,虽然快速,但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
你说,现在有些工匠学了打泥片后,就不再学其他的技艺,靠着石膏模就能做出茶壶。
这确实让紫砂艺术有点“受伤”,毕竟真正的紫砂艺术是需要工匠们不断创新、磨练技艺的。
而且,模具壶造型上确实有点呆板,缺少那种手工壶的神韵。
虽然制作速度快,但手工技艺含量就相对较低。
所以,这类壶也就适合作为一般的茶具或者工艺品来用。
全手工的紫砂壶,简单来说,就是从始至终都是艺人亲手做的,没有借助模具帮忙。
这样的壶,如果做得简单,八百块就能拿下,但如果做得复杂,上万都是常态。
虽然价格不低,但在市场上却并不多见,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全手工的紫砂壶对艺人的技术要求挺高。
没有模型的帮助,全靠手来把握分寸,塑造出好看的壶形比例,还要照顾到每一个细节。
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可以想象,没有几年的制壶经验,甚至没有几十年的经验,是很难做出一个精致的全手工紫砂壶的。
所以啊,技术上的高要求,让很多制壶者还没开始就先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