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自古以来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把折扇在手往往体现人的身份。如今的成扇已成为收藏市场上的宠儿,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收藏门类,即便是以往人们不太注意的扇骨,也越来越受到收藏者青睐。扇骨是一种中国传统工艺,采用各种雕刻技法进行的工艺制作,扇骨不仅使折扇具有实用功能,也蕴涵着极富魅力的艺术价值。
从材质来说,扇骨以竹木为主,囊括了许多种竹子,如玉竹、白竹、泪竹、湘妃竹、佛肚竹、桃丝竹、芝麻竹等名贵品种。在扇骨的世界里,各种竹子几乎无一遗漏。在木质上,最初使用松木、桧木制作扇骨,后来采用紫檀、檀香、红木、乌木、黄杨、楠木、鸡翅木等,任何上好的木料都可用在扇骨上。此外,象牙、兽骨、牛角、玳瑁、贝玉等稀有材质,以及金银铜也可以用在扇骨上。可以说,一件小小的扇骨,其实囊括了竹木牙角的大千世界。
一般分为9档、11档、12档、13档、14档、16档、18档、20档、22档、24档,30档乃至40档不等。讲究用紫檀、象牙等名贵材质制骨,在清末民国年间十分流行,尤其受到文人的青睐。
12、13、14档扇骨较少见,多流行于明末清初,其特点是方头。而16档扇骨是清代至民国年间最为流行的一种规格,也是目前市面上较为常见的扇骨藏品类型。
折扇扇骨的雕刻历史悠久,已成为了一门独特的艺术。雕刻也是扇骨装饰中最普遍、最常见的手法,尤其对竹骨而言。扇骨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单独的收藏品类,雕刻工艺不能不说是藏家看重的一个方面,也是赏析和估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竹刻在唐代已走向成熟,宋代更趋完善,明清两代竹刻高手辈出,精品层出不穷。竹骨雕刻以玉竹为多,分阴刻和阳刻,阴刻又有深刻和浅刻之分。明清时,浅刻竹骨盛行,民国初年深刻颇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