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福州三坊七巷:八闽之地的历史文化瑰宝

01-09

福州三坊七巷:八闽之地的历史文化瑰宝

三坊七巷


福州是一座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福州沉淀了大量的文化遗产,这些遗产被划分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群三个部分,其中包括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马尾、福建私立协和大学等数十处历史建筑或建筑群。众多的历史文化建筑名冠全国、名扬海外,成为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不可或缺的佐证。如今,这些历史文化建筑已经成为福州的一张张名片,他们不仅是福州的历史记录,也使得当下的福州熠熠生辉。在这数十处历史建筑或建筑群中,首屈一指的当属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座落于福州市中心地区,是南后街两侧依次排列的10条坊巷的总称,它们分别是南后街西侧的光禄坊、文儒坊、衣锦坊等三坊,东侧的吉庇巷、宫巷、安民巷、黄巷、塔巷、郎官巷、杨桥巷等七巷。“巷”是指狭窄的街道、胡同。“坊”有多个解释,早时是城镇中街道里巷的通称。隋朝起,朝廷加强城市户籍人口管理,用一条条纵横街道将城内划分成“棋盘格式”多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安置数个家庭,区域四面起墙、两面开门或四面开门,这个被围起来的区域被称为“坊”。此时“坊”的概念从“一条街”转变为“一片街”。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在酒仙桥地区建设多个电子元器件厂,同时建设大片配套住宅区,这片住宅区被分成数个“街坊”,如酒仙桥12街坊,这里的街坊就是“一片街”的意思。而三坊七巷的“坊”主要还是街巷、胡同的意思。

三坊七巷不是简单的只有“三坊七巷”,这里坊里有巷有里,巷里有弄(音lòng),就如光禄坊里的“早题巷”、“大光里”,安民巷里的“麒麟弄”、“立本弄”。过去,里是胡同、小巷的意思,现在很多新的小区被称为“里”。“弄”也叫“弄堂”,也是小巷、胡同。北方的小巷一般多称为“胡同”,而南方的小巷多称为“弄堂”。北京城里到处都是胡同,很难见到“弄堂”,而到了上海却是恰恰相反。由此可知,福建街区的命名比较“南方化”。三坊七巷的建筑布局与北京的胡同颇多几分相似,坊巷内巷弄纵横、四通八达,前往一个地方不用绕路,但常常让初来的游客摸不着头脑。三坊七巷重修后,各个街巷口添建一座牌坊,门楣上有一横匾,门两侧有一副对联。如塔巷口牌坊的匾额是“塔巷”二字,对联为“六子登科理学容天地 双梅探屋修文烛古今”。

福建的民居多被称为“厝”。“厝”本义指磨刀石,后引申为房屋、安置,现多用作房屋之意。最早认识这个字是在厦门曾厝垵商业街。三坊七巷内有很多大厝古厝,要在北京,那就是“深宅大院”。街区内现存古厝约270座,这些古厝多为历史名人故居,包括黄宗羲故居、郑成功故居、沈葆桢故居、林觉民故居、严复故居、林聪彝故居、郭柏荫故居、王麒故居、刘齐衔故居、冯雪峰故居,以及谢家祠、水榭戏台、小黄楼、二梅书屋等典型建筑。故此街被誉为“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此外,街区内还有其他很多庙观、祠堂、书屋等古代建筑。这些古厝除了名人故居得以保留并对外开放外,其他大多被辟为各种博物馆、会所、乐坊、酒店民居、餐馆、冷饮热饮、寿山石雕刻工作室、各类饰品店、特色商品店等店面,以及各种研究院、研究会、协会及培训场所等等。三坊七巷在妥善的修缮、保护中获得有效地利用,数百年的古代建筑焕发出新的青春。与其他一些地方的古街古镇不同,三坊七巷内还有很多原著居民,这就使得三坊七巷更接地气。

三坊七巷滥觞于晋,唐朝到五代期间形成一定的规模,明清时达到鼎盛时期。迄今,街区内还有很多明清建筑,整个街区基本保留了明清古老街巷的风貌。坊巷纵横、石板铺路、青瓦白墙、砖雕门户、中轴对称、中堂花厅、亭台楼阁、天井披榭、假山流水、木雕装饰,多种建筑形式构成三坊七巷的大格局以及闽派建筑风格。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


和北京的四合院有点相似,南方的民居大多也是四面房屋,中间一块空地,但这块空地比北京的院子要小得多,功能也少得多,一般主要用于洗漱、做饭、洗衣等。这块空地称为“天井”。四周房屋的房顶坡向朝里,下雨时房顶上的雨水流进天井,这一景况被称为“四水归堂”,通俗地说这一建筑形式有点“财不外泄”的意思。院落的排水设施做得很好,天井里的水顺着排水暗沟流到外面的小河或沟渠中。江、浙、闽等地的民居,尤其是那些古村古镇中的古民居基本都是这种建筑形式。走进三坊七巷的古厝,感觉“院子”十分逼仄,就因为它不是院子,而是“天井”。


三坊七巷古厝

三坊七巷小黄楼

三坊七巷古厝


南后街北口边有一座古厝,门口悬挂两块馆牌,一块书“林觉民故居”,另一块是“冰心故居”,为此我感到不解,两位毫不相干的历史名人,为何竟有同一处故居。林觉民是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出生在三坊七巷。他少年时即接触民主革命思想,20岁时东渡日本留学,不久加入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的前身),投身民主革命事业。1911年1月,同盟会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策划发动广州起义。同年4月,林觉民离开日本前往香港准备参加起义。起义前,林觉民分别给父亲和妻子写下《禀父书》和《与妻书》,这也是林觉民的绝笔。1911年4月27日,广州起义爆发。起义遭到清廷的残酷镇压而告失败,林觉民受伤被俘。5月3日,林觉民就义。起义中有名可考的牺牲者有86人,加上不知姓名的逾百人,其中72位牺牲者遗体被葬在广州黄花岗。广州起义促进了全国反抗封建朝廷、建立民主共和国家的革命高潮迅速到来,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1912年5月15日,孙中山发表《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文》,对广州起义给予高度的评价,林觉民等72位(或为86位)牺牲者作为革命烈士载入史册。

林觉民牺牲后,林家为躲避清军追杀搬离此宅,房屋卖给冰心的祖父谢銮恩。冰心,著名作家,原名谢婉莹,出生于三坊七巷,她年少时曾在此厝居住两年。冰心晚年间写就的《我的故乡》中对这座古厝有比较详细的描述,“我们这所房子,有好几个院子,但它不像北方,‘四合院’的院子,只是在一排或一进屋子的前面,有一个长方形的‘天井’,每个‘天井’里都有一口井,这几乎是福州房子的特点。这所大房里,除了住人的以外,就是客室和书房。几乎所有的厅堂和客室、书房的柱子上墙壁上都贴着或挂着书画。正房大厅的柱子上有红纸写的很长的对联。”故而,这座古厝先后成为林觉民烈士和冰心两人的故居。林觉民的侄女、建筑师林徽因也曾在此地居住。一座古厝曾有三位名人居住,十分难得。2006年,林觉民、冰心故居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林觉民故居

林觉民故居


三坊七巷有很多博物馆,就如林觉民故居被辟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街区内还有社区博物馆中心展馆、福建省民俗博物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福州漆艺博物馆、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勤廉馆、三坊七巷国潮金鱼博物馆、三坊七巷消防博物馆,以及距离三坊七巷不远的林则徐纪念馆等等。

三坊七巷的塔巷内有一家“闽台历史文化研究院”,院内也会举办一些涉及海峡两岸关系的展览。这里也是一座古厝,最早时是汀州会馆,建于清朝早期。古厝并排两座宅院,主座前后三进,东座是一个花厅。汀州会馆总体面积不是很大,但门头房、门厅、厅堂、厢房、天井、环廊、披榭(南方建筑中天井两侧的房屋)、园林、半亭等建筑一应俱全。尤其是古厝内的建筑木雕十分考究,楠木隔扇门窗制作精美,斗拱、雀替、悬钟(悬空的檐柱柱头,又称垂花)等构件雕刻大气,称其为艺术毫不夸张。清朝末年,这座古厝成为民国元老王麒的居所。王麒是福州人,毕业于福建水师学堂,被保送进入日本士官学校步兵科,回国后不久就任北洋系统的陆军第11混成旅旅长。后因属下叛变,被撤旅长之职。1927年,时为海军总司令的杨树庄归附国民革命军,被蒋介石委任为海军总司令兼福建省政府主席,王麒被杨树庄聘为省府参议。“福建事变”后,王麒拒绝出仕,后因生活拮据卖掉此院。1920年,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严复返回家乡福州养病,购置房产前,曾在此院暂时居住,后搬入郎官巷20号,次年病逝于寓所。严复的一生充满矛盾,他曾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但他又反对革命、反对共和,主张“君主立宪”,他曾是“筹安会”发起人之一,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此举为后人所诟病。


汀州会馆(王麒故居)

汀州会馆(王麒故居)

汀州会馆(王麒故居)

汀州会馆(王麒故居)

汀州会馆(王麒故居)


三坊七巷中有很多青铜雕塑,其中一座雕塑名为“刻书”。南宋时期,国家政治中心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等迅速发展。福建因为大量人口迁入以及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为国内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经济繁荣、文化兴旺,导致当地的出版事业日渐昌盛,“刻书”出版成为时尚。所谓“刻书”就是用木材制版印制书籍。福建树木繁多,很多树种均可用于印刷制版。福建多竹木,不乏造纸用材,造纸业在国内名列前茅。福建河流多,适于造纸制墨。人口大迁徙中各类人才的到来提高了当地技术水平。这些优越的条件促进了当地刻书事业的发展。所谓“刻书”主要工序在于“刻”,就是将文字刻在木板上,然后印刷并装订成册。当时福州的刻书作坊既有官办,也有家庭作坊,很多家庭专司刻书,有些甚至成为刻书世家。宫巷口有一家“吴玉田刻书坊”,创办于清咸丰年间,这间书坊曾刻制发行我国第一部西方文学作品《巴黎茶花女遗事》。文儒坊里还有一家“陈仁权刻书坊”,这里曾经刻制林则徐、梁章钜(清末抗英禁烟派人物)等名人的著述。


雕塑《刻书》

雕塑

雕塑


福州出寿山石。三坊七巷内有多家寿山石雕刻工作室。

安民巷内有一家“文乐薄意”雕刻工作室。两次走过店外,不大明白匾额的含义,好奇心驱使我走进这家门店。店内摆放很多雕刻作品,其中包括珍贵的田黄石摆件。室内有一个年轻人正在篆刻印章,向他请教,他简单说了几句,又指了指对面,墙上挂有一幅“文乐薄意”的介绍。原来,文乐是这间工作室的主人,名王文乐。主人有多个头衔,其中之一是“福建省高级工艺美术大师”。“薄意”是一种雕刻形式。薄意是寿山石特有的一种雕刻技法,从浮雕技法衍化而来,也称“刀法”。薄意以刀代笔、似刻似画,以“重典雅、工精微、进画理”著称,是介于绘画与篆刻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薄意雕刻特别适用于珍贵石料,可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寿山石原貌,尽量减少损耗。薄意作品犹如水墨画作,层次分明、韵味十足。浮雕有多种雕刻形式,其中包括薄浮雕、浅浮雕、线刻等,感觉“薄意”与之有些类似。有时候情感和理智是相互冲突的,在店里时我特别想让正在雕刻的年轻人给我篆刻一方印章,但理智问我,这方印章有什么用处?看了半天,还是带着不舍离开了工作室。不善书画,印章的意义其实不大,或许刻好的印章带回家后放在柜中再也不看一眼。其实家里有几方印章原石,从买入到现在可能有30年了,一直没有请人篆刻。


文乐薄意工作室

雕刻中的年轻人

寿山石雕刻

寿山石雕刻

寿山石雕刻

寿山石雕刻

寿山石雕刻

寿山石雕刻

寿山石雕刻


南后街有一家“寿山石非遗传承基地”,店面上下两层,在三坊七巷里是一处比较大的店面。店铺靠墙都是展柜,里面放满寿山石雕刻展品,参观了展柜中的作品后,我的视线落在大厅中间的一张圆桌上,桌上摆放着十几道“菜”,它们全部用寿山石雕刻而成。围着圆桌转了两圈,仔细地欣赏一道道“菜肴”,眼光实在不舍得离开。见我非常喜欢,店里的一位店员建议我到二楼参观,上面有一桌更好的“菜肴”,还有其他一些精品雕刻。上到二楼,只见一条长桌上面摆放着各种“菜肴”和“食材”,粗粗一看该有一百多道。与一楼那桌相比,这桌“菜肴”和“食材”更精致、更豪华,“菜品”也更多。我仔细地看着,一旁的店员给我介绍,这是一桌“满汉全席”,全桌共有143道“菜”,没有重样,还有一坛好“酒”。“菜肴”色彩鲜艳、形态逼真,走近欣赏仿佛香味扑面而来,极具情趣。这桌“满汉全席”是出身雕刻世家的非遗传承人、也是这家基地的主人孙兆勇先生历时20多年,利用几十种寿山石精心打造的一桌盛宴。2013年,这一作品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证书”。有人曾经出资千万元求购这桌“满汉全席”,但被主人谢绝,它凝聚着主人20年的心血,已经不是金钱可以衡量。将近1个小时的时间里,这位店员不仅带着我们参观、讲解展品,还给我们讲了很多寿山石的特点、寿山石和其他玉石的区别、以及一些雕刻方面的知识,真是受益匪浅。


寿山石非遗传承基地

寿山石雕刻

寿山石雕刻

寿山石雕刻“菜肴”

寿山石雕刻“菜肴”


走了两家雕刻工作室(基地),除了印章之外,几乎没有寿山石随型作品。有句成语说“良玉不琢”,意思是美玉不用雕琢、保持其天然形态的美,比如和田玉籽料一般就是原石抛光后穿洞系绳,即为饰品或手把件。宣化战国红也多有原石饰品、手把件,甚至原石摆件。而翡翠因为绺裂等原因雕刻件就比较多。寿山石常有绺裂,或与其他石质共生,剔除杂质后很多已不成型,因此,寿山石更多用于雕刻作品,用“玉不琢、不成器”来形容寿山石倒是比较合适。

历史上,我国曾有丰富的玉石资源。一般来说,玉和石都属于“石头”,但严格地说玉和石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并且其文化意义和社会影响也不相同。我国有四大名玉,分别是新疆和田玉、河南独山玉、陕西蓝田玉和辽宁岫岩玉。很早时,古人就用玉石进行雕刻,已经发现出土的最早的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中的“红山玉猪龙”,距今已有5000-6000年的历史,有“华夏第一玉龙”之称。另外,陕西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过蓝田玉玉器,安阳殷墟妇好墓中出土过独山玉和岫岩玉玉器。国人好玉,赋予美玉“仁、义、智、勇、洁”五德,并以美玉自比,如玉树临风、冰清玉洁、守身如玉、玉树琼枝等。美玉之外,我国还有四大观赏名石,分别是福建寿山石、浙江青田石和昌化石、内蒙古巴林石。相较于玉,这些观赏石石质偏软,适合篆刻印章或雕刻摆件作品。清朝乾隆皇帝喜欢寿山石,他有寿山石印章近千枚,其中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田黄三链章”是在一块田黄石上雕刻的由三根链条相连接的三枚印章,现为国宝之一。福州有幸,寿山石成为当地的一张名片。除了四大观赏石,我国还有很多名石用于制砚,如广东的端砚石、安徽的歙石(或歙砚石)、甘肃的洮石、山东的红丝石,它们分别被制成端砚、歙砚、洮砚、红丝砚,即我国四大名砚。因为红丝石已经枯竭,也有人用辽宁的松花石制成的松花砚代替红丝砚。我国有悠久的砚台使用历史,陕西姜寨遗址出土过一方石质砚台,距今超过5000年。秦汉时起,我国的文字记录逐渐从篆刻向书写过渡,砚台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几千年来,玉石已经成为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具有强烈的文化意义,换言之,它们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此而言,翡翠、钻石难以比拟。


寿山石雕刻

寿山石雕刻

寿山石雕刻


福建多美食。这里濒临东海和南海,鱼虾品种多,因此,福建有很多独特的海鲜烹饪方法,比如当地的鱼丸和鱼燕非常出名。三坊七巷客流量很大,很多福建或福州特色小吃都在这一街区开设店面。

南后街上有一家“永和鱼丸”,这是一家百年老店,始建于1917年。之前吃涮肉时偶尔放几个鱼丸,但这些鱼丸是用不知名的鱼打碎成泥加工而成,外观非常粗糙,还没什么味道。永和鱼丸的加工则非常精致,他们精选肉质细嫩、洁白刺少的海鱼或淡水鱼,剔骨剁碎成茸,加上淀粉搅拌均匀,里边再包上猪肉馅,用手一挤,一个鱼丸成型,下锅煮熟,一份份热气腾腾的鱼丸就被送到顾客面前。永和鱼丸有鱼的鲜味,也有猪肉的香味,却没有腥味,在诸多鱼丸中独树一帜。鱼丸好不好,除了它的鲜香,还要看它有没有弹性,所谓鱼丸的“弹性”可以意会,却无法言传。永和鱼丸香味浓郁,并且“弹性”十足,自然受到食客们的欢迎。来到这里的游客大多买上一份,品尝一下永和鱼丸的与众不同。三坊七巷的永和鱼丸店是上下两层,点上一份鱼丸后上到二楼,坐在窗前,一边慢慢品尝,一边随意地看向窗外来来往往的人流,十分的惬意。这里也不乏回头客,很多福州当地人一次次来到三坊七巷,就是为了这难以忘怀的永和鱼丸。永和鱼丸打出了品牌,获得“中华老字号”的称号。如今,永和鱼丸已经发展到多家店面,并且开发出全新口味的鱼丸。


永和鱼丸

永和鱼丸


距离永和鱼丸不远处还有一家以鱼为食材的福建特色小吃,店面不大,门上有一块匾,上有“古蒸燕”三个大字,匾上还有两行小字,上面一行是“古蒸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一行是“始创于康熙廿年(1681年)”。门两边有一副对联,为“中华美食称独步,古蒸鱼燕响千家”。这家小店创建于康熙20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小吃古蒸鱼燕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据店家说,此店只此一家,没有分店和加盟店。门口处有人热情地招呼顾客,正好已到饭点,就走进门去,点几样小吃权当晚餐。看我们站在电脑屏幕前不知所措,店家就直接给我们推荐了三种小吃,一共56元,付款后坐下等待。四下里看看,见取餐处有一条横幅,上书“三百年只做一碗好鱼燕”,可能这就是他们的经营理念。一会儿小吃就端了上来,味道十分鲜美,着实地诱惑味蕾。古蒸燕选材严格,加工精细,首先将鱼捶打成肉泥,加上优质薯粉后压薄做成燕皮,用虾仁、猪肉、木耳、冬笋、各种调料等做成馅料,用燕皮包上馅料,捏成燕尾状。看似简单的一道小吃,从选料开始经过选、解、剁、摇、擀、融、包、蒸等8道工序才能完成。古蒸燕蒸熟后有些像烧麦,如果半成品下锅煮熟后带汤吃,有些类似我们常吃的馄饨,但比馄饨精致许多。此外,这里还有鱼丸、面条等小吃。


古蒸鱼燕

古蒸鱼燕


一个店铺门口围着几个游客,有个女孩两手做着什么。走过去一看,这是一个制作香囊的店铺,名“孟家香铺”,女孩两手握着一个研轮,研磨槽内的香料。据说福州这家“孟家香铺”是一家分店,孟家香铺最早是洛阳一位孟姓人开的香铺,他常常挑着一副担子,走街串巷叫卖香料,受到老幼妇孺的欢迎。香料放在一个精致的布袋中,就是香囊,作为随身的饰品。如今,孟家香铺在各地开了多家分店和加盟店。香囊早已有之,古人常常佩戴一个香囊,淡淡的芳香环绕在人体周围。古时香药不分家,身体不适时配一副药,研磨成粉做成香囊,有祛病的功效。夏日蚊虫较多,戴一个香囊还可用于驱虫。孟家香铺门口挂着一块本店的香囊配方,这里可以配制儿童体康香囊、失眠多梦香囊、驱蚊虫香囊、提神解困香囊、鼻塞通络香囊、檀香温阳香囊。香囊还是时尚的伴手礼,配方旁边写着一个条幅,“送香囊就是送福”。送香囊的习俗古已有之,有情人可以互送一个香囊,香囊就是青年男女的信物。《红楼梦》中林黛玉误以为自己送给贾宝玉的香囊被转送给小厮而发生误会,抄检大观园也是从一个被人遗落的香囊引起。古人的习俗至今仍在流行。

三坊七巷里不乏各种饰品店,很多店面的商品有些雷同,这就要看店家的经营艺术。南后街北口有一家饰品店,远远望去,从门里飘出一团团气体,来到门前,原来是店里正在释放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站在店里如同置身云海,恍若进入仙境一般。奇妙的环境设计吸引了游客、尤其是众多青年男女的目光。街里还有一家商店,屋顶吊一条飞龙,龙嘴中不断喷出气体(干冰),仿佛吞云吐雾一般。


孟家香铺

三坊七巷工艺品店


三坊七巷受到福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上世纪80年代后,福州市有关部门从注重文化传承和文化生态保护出发,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对三坊七巷进行保护性修缮,使得街区内建筑充分保留当地民居特色,极具建筑文化和艺术价值。迄今,三坊七巷是国内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中国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称。进入21世纪后,三坊七巷先后被国务院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部、国家文物局批准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荣誉称号,入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获得这些称号,三坊七巷名副其实。


半日游览,已到晚间,很多景点闭门谢客,仅仅走过几条街巷,没能识得开放建筑全部真容,但这已让我足够震撼。古城、古镇、古街区一类的地方我去过很多,但如三坊七巷这般保存完好、利用得当的古建筑群却是不多。来过走过、回忆回味,忽然有些感触,本来是想到此打卡,却不想被它深深地吸引。于我来说,三坊七巷是一个游前没有感觉、游后意犹未尽的地方。家人问我还会不会再来福州、再游三坊七巷,我说,如有可能我还会再来,看一看那些这次没能进入的古厝、参观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博物馆、品尝那些当地的美食、好好地欣赏寿山石雕刻。可能还有其他新的发现。

期望再见,三坊七巷。

草书字典

琥珀蜜蜡粉对身体有什么好处和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