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文玩之家

揭秘高古玉龙:玉中之王,C位当之无愧

03-14

揭秘高古玉龙:玉中之王,C位当之无愧

#精品长文创作季#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最早的“龙”发现于查海遗址,距今8000多年前,而玉是最能代表中华文明的物质,中国人爱玉的基因自9000多年前的小南山就已显露,玉龙是这两种文化的交织,也是其精髓。今天就来看下,精髓中的精髓——高古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故宫博物院藏


造型虽简洁,却已勾勒出了龙的神韵,这件玉龙无论是从造型,还是从工艺水平来说,皆属上乘。在南京博物院的90周年大展《玉润中华》展览中展出时,参观者久久驻足于玉龙展柜前,咔嚓咔嚓。不少人表示很难相信这竟是5000多年前的作品。(作为一个赤峰人,表示很骄傲~)

震旦博物馆藏,傅忠谟旧藏

鲁迅美术学院藏

朝阳博物馆藏,出土地可能是牛河梁


此类玉龙是红山文化特有一种玉器类型。C形,吻部较长,水滴形眼,颈脊处的长鬃,有长有短。一般会在躯干处钻孔以便佩戴。

红山文化·东拐棒沟黄玉龙


即便在红山文化,这类玉龙也是很少见的,比较明确出处的仅有6件,但都不是发掘品。能大概确定出土位置的仅有2件。一件是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也称碧玉龙,另一件是1949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东拐棒沟村发现,为黄玉龙,两地接近,均处在西拉木伦河的支流。

红山文化·三星他拉碧玉龙

梭形眼,额上有网格纹,以及呈扁平状的长鬃


无疑,三星他拉玉龙是所有玉龙中最完美的一件!尤其是颈脊处的长鬃,恰到好处的向后延伸并向上勾起,使得整件玉龙格外的灵动、俊逸,有神采,整体的玉质也比较好,这件玉龙的确无愧于“中华第一玉龙”之美誉。


红山文化·玉猪龙,辽宁朝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


红山文化·玦形龙,辽宁朝阳牛河梁出土

玉猪龙,也是红山文化典型器物。玉猪龙兽首蛇身,整体呈玦形,因而,也称“玦形龙”。

相比C形玉龙,玉猪龙的数量多一些,而且,有不少是考古发掘品,可以看到一些玉猪龙被置于墓主人胸口的位置。

玉猪龙,朝阳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藏,兽首更接近熊的形象,因此有人称之为“熊龙”。


玉猪龙的原型有“猪说”,有“熊说”,还有“虫”说等,一般都是从玉猪龙本身的形态出发,望纹生义,各有依据,由于没有文献记载,实难定论。

玉猪龙,敖汉旗干饭营子遗址出土


红山文化的玉龙,头无角、身无麟、无爪,仍属玉龙的原始形态,但是,结合其它的史前龙的遗存来看,原始龙就是这般兽首蛇身,周身蜷曲的形象。然而,红山玉龙在史前玉龙文化中却是独一份的。


史前文化的分布虽如“满天星斗”一般,但是玉龙在史前遗址中仍是比较罕见的。除此之外,在安徽凌家滩文化、湖北天门山石家河文化中也发现了蜷体玉龙。

凌家滩玉龙,虽然整体仍为玦形,但是头部的刻画基本具备了龙的特性,吻部突出,有角,有龙须,眼、鼻、嘴刻划清楚,玉龙的背部还有龙鳍,线条流畅自然,突显了凌家滩高超的制玉技术。可惜的是在凌家滩遗址中仅发现这一件,很难说明问题。

石家河肖家屋脊玉盘龙,黄绿色,玦形,仿佛红山文化玉猪龙的简体形态,是目前已知的长江中游地区唯一的一件史前玉龙。


龙,这种很难在现实中找到原型的动物,究竟从何而来?既然史前社会中出现了最早的龙的形象,探讨其原型,自然也要从原始社会的龙着手。或许,对于龙的由来,我们可以作这样的理解,在史前社会,先民们仍处于懵懂期,对天地、对自然界的万物也更加的敬畏,在这种情形下诞生的原始玉龙,作为与神沟通的媒介,其原型有对现实的借鉴,但想象的成分应该更多。因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玉龙的形象也在变化,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特征。


二里头·绿松石龙

长64.5cm


夏代的玉龙以二里头出土的绿松石巨龙为典型,绿松石龙由2000多片绿松石组合而成,原本应该附着在某种有机物之上。其中,龙头被塑造成方形,梭形眼,以白玉为睛,蒜头鼻格外的显眼。龙身细长,尾部卷曲。似以绿松石片来表现起伏的龙鳞。

二里头·绿松石铜牌


按此推断,绿松石铜牌的兽面形象,很有可能也是龙的形象。菱形眼、长吻突出,有的还有龙须,身上有鳞。二里头时期已经开始制作、使用青铜器,同时,此时青铜又是极为珍贵的材料,二里头人用以制作出这样的龙牌,足以说明他们对龙的崇拜。二里头人运用绿松石这种同样弥足珍贵的玉石材料,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玉龙形象,在整个先秦都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商代的玉龙,跳过了二里头,走起了复古风。红山文化的玉龙风格在此时复兴。

殷墟出土玦形玉龙

妇好墓·玦形玉龙

红山文化玉猪龙圆润、饱满,周身一般光素无纹,整体看起来“萌萌哒”,而妇好墓的玦形玉龙体型“偏瘦”,有的甚至是片状的,而且龙身上填满了纹饰,看起来很有层次感,且更加的威严,具有神性,这与商代铜器的风格是一致的。


商代玉龙以妇好墓出土最多,有几十件,可进一步细分为圆雕玉龙、玦形龙、璜形龙等,都能不同程度的看出红山文化玉龙的影子,尤其是玦形龙,简直就是红山文化玉猪龙的翻版。由于商代的玉龙明显承袭了史前红山文化玉龙的基本特征。有学者因此认为红山文化与商族起源有关联,不过,究竟是文化认同,还是直接的文化继承?就目前来说难有定论。


妇好墓圆雕玉龙,长8.1cm,高5.6cm

国博馆藏

商代甲骨文“龙”字,能看出是兽形,头上有角。妇好墓的部分玉龙的造型与甲骨文中的“龙”字字形是一致的。


妇好墓的出土的这件圆雕玉龙为先秦圆雕玉龙中最精致的一件。墨绿色,整体呈盘卷状,龙首厚重,张口露出锋利的牙齿,虎的特征很明显,背脊上有鳍,身躯上饰有几何纹表示龙鳞。

妇好墓璜形玉龙


璜形玉龙很可能是在玦形玉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这类玉龙又在西周时得到了继承与发展。

西周·长安张家坡出土玉龙

西周·宝鸡竹园沟出土玉龙


模仿了商代玦形玉龙,但整体感觉有点生硬,线条不够流畅。

西周·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玉龙


龙须、龙角都刻意延长了,龙尾并非向内,而是向外卷曲,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龙的风格。

西周还出现了一种比较特别的人物龙凤合一的形象,人物的形象恰好为一男一女,似乎反应了某种观念意思。


龙长什么样?早期文献中并无具体记载,汉代文献中说龙为“麟虫之长”,恰好与原始龙的形象贴合。但是,自春秋战国时期起,玉龙的变化是很大的。终于摆脱了原始玉龙“麟虫”的单一形象,而富于变化。

碍于玉器这种材料的限制,《人物御龙图》中的龙更能让人直观的感受到此时龙的体态的变化。

战国晚期·商王村玉组佩


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玉器文化逐渐走向世俗化的体现,玉器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君子比德于玉”,此时的玉被赋予了各种品质,佩玉实际上反映了某种精神气质。因而,此时的玉龙形制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玉组佩,有龙纹玉璧,龙形佩、龙形玉带钩等等。

战国晚期·双身兽面纹璧,西安北郊枣园南岭1号墓出土

龙形带钩

洛阳金村大墓出土的“龙形佩”,内圈为一只卷曲的龙形玉佩,外圈为一只牛的形象,牛身采用了错金银工艺。金与玉结合的相当巧妙,在当时属于首创。

传为洛阳金村出土的几件玉龙


金村大墓,为东周8座周天子的大墓,大墓在某一时期被盗,墓中文物多流失海外。从这些随葬品可看出,虽然东周时期,周王室名存实亡,但是,仍享受着超乎诸侯王的荣华富贵,墓中的随葬品,无论是玉器,还是铜器,皆属极品。可惜,可惜!

曾侯乙墓玉龙


或遨游云端,或腾空而起,或乘蹲踞状,春秋战国时期的玉龙造型变化多端,神采飞扬。龙身上的纹饰有谷纹、云纹等,主要起到点缀装饰的作用,龙的整体造型变得如行云流水一般的流畅自然。

战汉·云龙玉饰,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古人认为龙生于水,为水神,可布雨,因而,有很多龙凌于云气的玉龙造型。


西汉的玉龙形制基本承袭了春秋战国的玉龙形制,因而,有时很难确切分辨某件玉器究竟属于战国,还是西汉。

西汉·11件玉组佩,徐州骆驼山“段翘”墓


“(刘邦)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


刘邦为“龙子”,长着一副“龙颜”。自西汉起,龙逐渐与帝王挂钩,也逐渐被皇权垄断,成为皇权的象征。因而,玉龙在一些龙子王孙墓中多有发现,简直成为标配。

龙凤螭纹韘形玉佩,海昏侯墓出土

西汉S形玉龙佩,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

南越王墓带钩

都说在世界上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不曾断裂,延续至今的。从神权、军权、王权,到皇权,玉器文明是一脉相承,龙文化也是,在此基础上的玉龙文化更是源远流长的,这就是实证。

藏獒图片 幼犬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原文及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