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福州晚报春拍中,陈礼忠的作品《秋塘深处》以134.4万的价格成交,引起业界的广泛关注。
在寿山石雕刻中,老岭石并不入主流,收藏圈子更看重的是名贵的材料本身。但陈礼忠认为“石无贵贱,要看是谁在石头上做功夫。”
陈礼忠17岁踏入寿山石雕之门,师从冯久和大师。他精通山水、花卉、禽鸟、人物,特别是秋荷系列。
他是当代首位在国家博物馆举办个展的工美大师。从业30多年,作品不超过500件,每一件都是精雕细琢。
然而,即使是大师,在他初入行时,也曾经历过挫折。
1995年,27岁的陈礼忠到寿山去购买原材料。从村民处偶得一块上好的鸡母窝石。他欣喜若狂带回家,开始潜心研究。
还在创作时,被一位富商看到,他出价5万元预定这件作品。富商后来带着当时的寿山石雕名家大师,到陈礼生的工作室进行指导。
出了工作室的门,他们对富商说,陈礼忠小小年纪,他根本就没有能力驾驭,这是一件失败的作品。
富商便和陈礼忠商量,退掉了这件作品。
退了定金的陈礼忠并不气馁,他更加精心的去打磨、雕琢这块石头。为了支撑创作,他甚至变卖了自己的一套房子。
2001年,作品终于完成,这就是名震四海的《春声赋》。
《春声赋》是世界上最大的寿山石雕,重约600公斤,高1.4米。
如果有一天,田黄石、荔枝洞这些石头都消耗完了,寿山石雕行业就要因此而消失吗?
陈礼忠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待材料要用心,因材施艺,因色取巧。”
艺术家用心的艺术创造,精湛的雕刻技艺,才让这些作品成为人类不朽的文化遗产。
人的精神,比任何石头都要昂贵。